記者近日走訪市場了解到,不少市民尤其一些即將組建家庭的年輕人,格外鍾情購買設計新穎的金首飾及純銀裝飾品。然而,個別網店和旅遊景區商戶卻趁著「金九銀十」的商機動起了歪腦筋。
「今年『十一』長假,我們的孩子結婚,正選擇首飾呢。現在,出來了一種『紫金』首飾,樣子倒是挺好看的,價格不菲,可是拿去鑑定卻是合金的……」很是困惑的市民陳女士對記者表示。
「我們馬上就要結婚了,我特意給愛人選了純銀的鑰匙扣,還有銀制的餐具,因為聽說純銀製品對身體有好處,所以我們都很喜歡買銀製品。可是,昨天我把從網上買的銀製品帶去檢測,結果卻說是『白銅』,這令我心裡很難受。我買的東西還附有證書,感覺商家太坑人了。」正在置辦新家用品的市民胡小姐無奈地對記者說。
國家金銀飾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天津)檢驗室趙彤告訴記者:「近期檢測發現,市民送檢的銀製品中,以銅鎳合金冒充銀製品的情況比較多見。」他說,檢測結果顯示,有的商家會在銅鎳合金表面鍍一層薄銀,而有的所謂銀製品根本就不含銀。
無獨有偶,鍾情於金飾品的周女士前段時間去俄羅斯旅遊的時候,在當地花數千元人民幣購買了兩枚所謂「紫金」戒指,回到國內後到權威部門檢測卻發現,該戒指的金含量較低。她說:「當時商家稱『紫金』是當地的特產,非常少見,所以如果按質量核算,這兩枚戒指單價要達到每克五六百元,比足金飾品的價格高很多。」
對此,參與過該類商品檢測的國家金銀飾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天津)的趙彤和赫婷婷表示,在送檢的「紫金」飾品中,金含量都比較低,往往只能達到百分之十幾,低於金及金合金飾品中金含量應大於等於375‰,即9K的國家標準規定。也就是說這種所謂的「紫金」飾品,按照國家標準就不應該叫做金飾品。
據珠寶行業業內人士透露,商家對「紫金」的炒作,主要是出於營銷目的,而這樣一個稱謂,竟令其身價翻了數倍,商家自然賺得盆滿缽滿。為此,專家提醒消費者,國慶長假旅遊過程中購買珠寶玉石及貴金屬飾品,一定要慎重。購買該類商品一定索要發票,並詳細註明該商品的名稱。若對商品有疑問可到權威機構進行復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