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要「上船」——MQ-25A「黃貂魚」艦載無人機展望
無人機,令人迷醉的空中神器,如果搭檔航母這樣的殺器,必定令人期待。4年前,當美國海軍第一次將造型獨特的X-47B無人機搬上甲板彈射起飛時,長久以來只有在熒幕中展現的科幻場景,仿佛下一秒就會照進現實。
然而,劇情並沒有按照好萊塢導演的思路往下走。去年,兩架X-47B驗證機悄無聲息地結束 了自己的使命,沒有人知道抹掉「星條旗」的他們,到底是進了「墳墓」還是博物館。無盡的疑惑與惋惜尚未散盡,美國海軍又拋出了它的接班人,航母艦載無人機MQ-25A,代號「黃貂魚」。
據報導,美國海軍已選定前兩艘部署「黃貂魚」的航母,海軍作戰參謀長希望其最早能夠於2019年上艦,2020年形成任務能力。早些時候,關於"黃貂魚」的招標工作也已經啟動。看來,魚兒要上船了。
從攻擊到加油
艦載無人機
路在何方
加油示意圖
從「攻擊」到「加油」的巨大轉變,折射出美國海軍對大型艦載固定翼無人機應用途徑的艱辛探索。不過,加油機就是美國海軍心目中理想的艦載固定翼無人機嗎?答案很可能是:「黃貂魚」不過是一架「權宜之機」。
不難發現「黃貂魚」加「超級大黃蜂」,實際上就是一款重型艦載戰鬥機。而這一組合僅僅是無人機自主控制技術還不成熟的權宜之計。
美國海軍始終堅定地認為,今後的艦載無人機,將替代有人戰機,獨立遂行作戰任務。海軍部長雷·馬布斯曾表示:「F-35C將是並且幾乎肯定是海軍將要購買或使用的最後一型有人攻擊戰鬥機。」
儘管這種觀點受到了空軍的強烈牴觸,甚至國會一些議員認為,關於無人戰鬥航空載具的許多討論純粹是理論上的。毫無疑問,美國海軍最終希望發展的無人機依然是「艦載監視與攻擊無人機」項目中所描繪的那樣。一旦無人機的自主化水平達到足以應對高強度對抗時,類似的項目一定還會重生。美軍相關負責官員關於「美國海軍可能在某一天使MQ-25A武裝化」的言論也印證了這一點。
當然,「黃貂魚」畢竟是一款保障類裝備,在「武裝化」之前,其任務模式更可能是作為一個浮空器,在預定空域為穿梭的戰機提供授油服務,同時利用滯空優勢,進行情報信息的搜集與分發。2012年,美國空軍就成功進行了「全球鷹」無人機的「夥伴加油」試驗。
目前來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艦載固定翼無人機能夠擔負的作戰任務主要有三類:一是偵察預警類,這也是無人機應用最為成熟的領域之一;二是作戰保障類,例如空中授油、物資運輸和投送等任務;三是火力打擊類,承擔對地對海攻擊任務。至於最受期待的空戰任務,由於時敏性較強,更可能採取有人機和無人機編隊的協同作戰方式。
必須承認,就當前的發展水平而言,無人機的價值暫時還停留在戰術層面,稱之為「戰略利器」還為時過早。不過,對於一型具有明確應用前景的武器裝備來說,無人機發展的每一步都是巨大的進步,對世界空戰裝備革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從迷茫到初定
什麼沒變
什麼變了
諾格公司的X-47B驗證機
美國海軍從2006年開始研發艦載無人機,起初的角色是長距離隱身轟炸機,然後被改為兼具偵察和打擊功能的戰機,最後被定位為加油機。毫無疑問,在艦載固定翼無人機發展上,美國海軍經歷了一段不算太長但也不短的迷茫期,最終在現有技術和現實威脅的雙重作用下,初步確定了前進方向。
然而,確定方向不等於確定路徑,時至今日,外界仍然不知道未來要上艦的「黃貂魚」到底是條什麼樣的「魚」。美國海軍甚至連一些概略的指標都沒公布,不過,從一些官方言論中或許能窺探一二。
按照美國海軍的說法,「無人偵察/加油機」項目旨在打造一款多用途艦載無人機。至於對「多用途」的解讀,美海軍某高級官員曾表示:「需要在這款武器上添加一些『情報、監視和偵察』(ISR)功能。」也就是說,「黃貂魚」除了「主營業務」加油之外,還會加入情報、監視、偵察能力。
一定程度上,「黃貂魚」延續了「無人作戰演示驗證」項目和「艦載監視與攻擊無人機」項目的基本發展思路:具備艦載遠程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顯然,在無人機的優勢領域,美國海軍的態度並沒有變。
至於「黃貂魚」會是什麼樣子,現在誰也說不清。有趣的是,參與競標的4家公司,都已經有了各自知名的無人機方案:波音的X-45「幻影射線」、洛馬的RQ-170「哨兵」、通用原子的「復仇者」-ER和諾格的X-47B。如今,各家都在忙著埋頭畫概念圖。最終,「黃貂魚」會從哪家脫胎呢?會是呼聲最高的X-47B嗎?
答案很有可能出乎意料,因為就連最基本的隱身性能,美國海軍似乎都不太想要。對於艦載無人機項目,時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曾表示:「隱身可能是高估了,我們必須要正確審視,飛行器快速飛過大氣,那麼將會擾動空氣分子,從而加熱空氣,我不關心發動機溫度可以做到多低,飛行器總是由此可以被發現。」由於擁有一支強大的電子戰機部隊,美國海軍向來對美國空軍隱身突防的做法十分不屑,近期更是決定繼續採購「大黃蜂」,對F-35C完全不著急。
因此,基於有效的戰爭實踐,「黃貂魚」會不會強調隱身設計,還真的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如果以上述4型無人機為參照,等「黃貂魚」的樣機出現時,大家可能會不約而同慨嘆一句:什麼都變了!
從X-47B到「黃貂魚」
美國海軍
在想什麼
洛馬公司的艦載無人監視和打擊機概念圖
從X-47B到「黃貂魚」,美國海軍這個彎兒似乎轉得有點急。
實際上,最初計劃接棒的並非「黃貂魚」,而是一個名為「艦載監視與攻擊無人機」(UCLASS)的項目。該項目旨在發展一款重型隱身無人攻擊機。不過,美國海軍可能自己也沒想好,到底需要一款什麼樣的無人機,加之國會老爺們的「胡攪蠻纏」,最終,「艦載監視與攻擊無人機」項目在反覆爭論了3年後,黯然下臺,一顆螺絲釘也沒留下。
當然,紙上談兵也並非一無是處。在監視偵察無人機和對地攻擊無人機之間舉棋不定的美國海軍漸漸意識到,面對射程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威力越來越強的反艦武器,自己最需要的是「更長」的劍。但實際情況卻是:缺少大型加油機的海軍航空兵,只能採取戰鬥機之間的「夥伴加油」方式來拉長可憐的「小短腿」。按照目前美國海軍的做法,在空戰的第一天,至少需要5架「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為飛行中隊的其他艦載機進行空中授油,無形中削弱了戰鬥力。
相對而言,因為減少了飛行員所佔的空間和相關操控設施以及配套裝備,無人機得以在相同體積下獲得更大的容載能力,這種天生優勢正好可以用來攜帶大量燃油為戰鬥機進行空中加油。顯然,與其去追求虛無縹緲的未來技術,倒不如解決迫在眉睫的現實威脅。
想通了的美國人立馬拿出了一套全新的艦載無人機方案——「無人偵察/加油機」(CBARS)項目,計劃成果就是「黃貂魚」。水中身形又圓又扁平的黃貂魚帶有毒刺的獨特鞭形長尾巴,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加油機探出的細長輸油管。
也許有人會嘲諷美國海軍在倒退。但從裝備發展的角度來說,美國海軍選擇重回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研發道路,其實更符合高端武器裝備發展的規律:先發展技術難度相對較小的無人艦載空中加油機,幫助其進行基礎規程的開發和無人航空經驗的積累。畢竟,X-47B也僅僅是驗證了艦載無人機一些基本的命令和控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和進一步完善。面對「前無古人」的未知領域,一步到位的可能性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