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星 發表於 2019-12-17 14:26:25
波音公司研製的首型航母艦載無人加油機MQ-25A「黃貂魚」在美國中部的聖·劉易斯航空站完成首飛測試。代號為「T1」的原型試驗機在地面控制站人員的遙控下完成滑行和起飛,並按照預設航線飛行了2小時。
2018年8月,波音公司獲得美國海軍授予的價值8.05億美元合同,用於設計、開發、建造、測試並交付4架MQ-25A無人加油機。美國海軍預計將總共耗資130億美元,採購全部72架MQ-25A。海軍的目標是MQ-25A在2024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艦載無人加油機首飛,象徵著美海軍艦載航空向適應大國競爭要求邁出重要一步。
現代航母迄今尚未經受過大國間高端戰爭的實戰檢驗
二戰中,以直通甲板航母和螺旋槳飛機為典型特徵的艦載航空兵在海戰場上大顯身手,使航母徹底取代戰列艦,成為海戰核心裝備。二戰後,隨著蒸汽彈射裝置、光學著艦引導裝置、斜角甲板等的發明和應用,以及噴氣式飛機上艦,現代航母的基本形態逐步形成,尤以美國的大型核動力航母成為了現代航母的主流。
儘管航母在二戰後的韓戰、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等多次實戰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這些戰爭中由於交戰雙方實力差距懸殊,航母並沒有遇到過真正勢均力敵的威脅。雖然航母是美國在冷戰中全球對抗前蘇聯這一強大對手的重要手段,但並未發生過實際衝突。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現代航母並未經受過高端戰爭的實戰檢驗,這也是對航母在現代高端戰爭中的角色和作用長期存在爭議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國競爭背景下美國航母艦載航空轉型勢在必行
航母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高價值裝備,無論從戰略影響角度還是經濟角度來說,其戰損都是難以承受的。對於美國海軍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大型核動力航母尤其如此。大國競爭背景下,「由海向陸」戰略時期在全球海域幾乎暢行無阻的美國航母將首當其衝,生存受到嚴峻挑戰。在現代高端戰爭中,美國航母無論是作戰角色還是裝備性能,都面臨轉型。
(一)從「匕首」向「長矛」轉變
在「由海向陸」戰略下,美國航母編隊可以輕鬆進入對手的近海區域,實施對陸攻擊和支援。航母艦載航空猶如刺向敵方的匕首,出刀迅速才能造成更大的毀傷。這一作戰模式下,航母追求的是高出動架次率:艦載機快速出動,完成短距離、短時間任務後返航,準備下一輪攻擊。美國「尼米茲」級航母日均超過200架次的高架次率就是建立在這一作戰模式基礎上才能實現,如果執行的是長距離任務,航母是無法實現如此高的架次率的。「福特」級航母設定的日均近300架次目標也是以短距離任務為作戰想定。但隨著戰略環境的變化,這種短距離的高出動架次率的價值在下降,尤其在大國對抗的高端戰爭中,由於航母不可能靠近敵對大國200海裡(370千米)的近海區域去作戰,這種短距離高出動架次率將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在大國對抗背景下,美國航母現有出動回收能力可能會「過剩」,更需要的是化身為「長矛」,提升從遠距離發起攻擊的能力。儘管航母編隊有嚴密的分層防禦體系,但對於航母來言,「躲」仍然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躲」就是從「殺傷鏈」(即「發現、定位、跟蹤、瞄準、打擊和評估」六個環節)源頭著手,通過廣域存在,大範圍、高速機動,無線電靜默等方式,使對手難以發現、定位和準確跟蹤航母。冷戰時期,前蘇聯深入研究過對抗美國航母編隊的方法,指出要在開闊的大洋海域發現美國航母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任務,需要耗費大量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偵察探測資源以及情報資源,對美航母動向進行嚴密監視,必要時只能由艦艇緊密跟蹤並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儘管隨著技術的發展,對海上目標的偵察探測手段也越來越先進,但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可在廣闊海域發現和跟蹤敵方航母的偵察探測體系,無論從經濟可承受度還是技術難度來說,對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是短期內難以實現的。航母的行動區域很廣,即便航母編隊不採取主動對抗措施,想要找到它也是十分困難。即便在某一特定時間發現了航母,也並不意味著具備了對航母實施目標定位的條件。處於任務狀態的航母在時刻不停地高速機動,30分鐘的時間間隔裡,航母可能位於面積達700平方英裡(181平方千米)的圓形機動區域內的任何一個地方;超過90分鐘,這個面積增大到6000平方英裡(1539平方千米)。如果按直線高速航行,航母在一天內可能駛離最初發現它的地方700海裡(1296千米)。
因此,為降低被發現和打擊的概率,航母應儘量遠離危險區域,艦載機必須從遠距離發起行動。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的大國競爭對手,美國智庫CSBA的分析指出,根據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美國航母必須與中國海岸線保持1000海裡(1852千米)以上的距離。美國航母要在與中國的對抗中發揮較大作用,航母艦載機作戰半徑必須達到或超過1000海裡(1852千米)。
但縱觀美國歷史上和當前的航母艦載機,只有冷戰時期的A-6艦載攻擊機等機型達到過1000海裡(1852千米)以上的作戰半徑,當前即使是最新一代的F-35C艦載機,作戰半徑也遠小於1000海裡(1852千米)。因此,擴大艦載機航程是艦載航空轉型的當務之急。
(二)從「急先鋒」向「指揮中樞」轉變
在以往的歷次戰爭中,美國航母依靠其艦載機的高出動能力、強大的火力打擊能力和任務靈活性,常常充當戰爭急先鋒的作用,承擔大量攻擊任務。在大國競爭背景下,美海軍提出分布式作戰概念下,航母的攻擊任務可由分布式的小型編隊來分擔,但廣域分布的兵力對信息的依賴性急劇增加。航母在向後部署的情況下,可憑藉其強大的海上保障能力,依靠其搭載的預警機、互聯互通能力更強的有人/無人艦載機等,為分布式艦隊及聯合部隊提供情報監視偵察和態勢感知,形成統一態勢圖,承擔起海戰場指揮中樞的作用。因此,提升艦載航空部隊的態勢感知和數據融合能力也是美海軍艦載航空轉型的重點。
MQ-25A為美國航母艦載航空轉型奠定基礎
從遠期來看,大航程的隱形先進有人/無人艦載機是美國航母艦載航空的發展目標,主要載體是下一代艦載機F/A-XX和半路夭折的UCLASS大型無人作戰飛機。MQ-25A作為一種過渡手段,將為艦載航空轉型奠定基礎。MQ-25A「黃貂魚」艦載無人加油機能通過空中加油,大幅提升現有艦載機的航程;具備一定情報監視偵察能力和數據融合能力,可提升艦載航空部隊的態勢感知和共享能力;通過積累經驗,能為未來大航程隱身無人作戰飛機上艦鋪平道路。
MQ-25A艦載無人加油機對美海軍艦載航空的具體影響
(一)減少艦載戰鬥機夥伴加油架次,釋放戰鬥力
目前,美國海軍主要通過艦載戰鬥機的「夥伴加油」執行加油任務。艦上的F/A-18E/F戰鬥機有20%~30%的飛行時間用於執行加油任務,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為其他戰鬥機遠程加油,擴展戰鬥機任務時間和範圍,二是為等待著艦且燃油即將耗盡的戰鬥機加油,確保戰鬥機安全著艦。目前美國海軍能用的F/A-18E/F戰鬥機本身數量有限,並且越來越逼近機體壽命。MQ-25A將替代F/A-18E/F戰鬥機執行加油任務,並能為4~6架戰鬥機加油,任務效能遠超F/A-18E/F戰鬥機。
(二)大幅提升艦載機作戰半徑,增強遠程任務能力
美海軍航母現役F/A-18E/F艦載機在不加油情況下作戰半徑不到500海裡(926千米),最新的F-35C艦載機作戰半徑也僅約610海裡。MQ-25A無人機可負載15000磅(6803千克)燃油從航母甲板起飛,在距離航母500海裡(926千米)的位置為有人戰鬥機加油,使戰鬥機有效打擊範圍增加400海裡(740千米)以上,接近或達到1000海裡(1852千米)的期望值。
(三)具備一定的情報監視偵察和數據融合能力,提升空中態勢感知和共享能力
MQ-25A除了空中加油功能外,還可能具備一定的情報監視偵察和數據融合能力,不僅能有效提升艦隊的情報監視偵察能力,還能使艦載航空力量在未來戰場中扮演新的重要角色:合成並分享來自飛機、艦艇、潛艇和衛星的敵情及戰場傳感器的數據。與美國正在驗證的「忠誠僚機」作戰概念相一致,MQ-25A還可以作為無人機僚機,與有人艦載機協同執行任務,提升有人機的任務能力。
(四)積累艦載無人機操作使用經驗,為作戰無人機上艦鋪平道路
由於艦載作戰無人機UCALSS項目難度過大,美國海軍中止了該項目,轉而發展難度較小的艦載無人加油機MQ-25A。MQ-25A本質上是個過渡方案,從MQ-25A上艦到艦載無人作戰飛機上艦,中間至少有五年以上的時間。在此期間MQ-25A在艦上的操作和使用經驗將為作戰無人機的研製提供重要輸入,有助於加速作戰無人機的上艦。
責任編輯;zl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