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波音公司公布了該公司參加「黃貂魚」無人加油機項目競爭的原型機局部照片,該機採用了「風箏」型氣動布局和尺寸很大的V尾布局。該機的意義何在,對其他國家來說,有沒有啟發意義呢?我們來聊一聊。
同時,本周俄羅斯國防部宣布了新的軍改措施,將擴大俄陸軍部隊炮兵規模,一方面裝備新型遠程火箭炮,另一方面恢復大口徑炮兵旅編制,將在2009年後退役的203毫米榴彈炮和240毫米迫擊炮重新啟封服役。這一改進意義何在,表現了俄軍什麼樣的現狀呢?我們也來觀察一番。
輔助型無人機的黎明?
波音公司上周末前,神神秘秘的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上貼出了一個神秘的照片,其中可以看到一架黑布籠罩下的飛機。根據這架飛機的起落架特點,很快有人猜測這是一種艦載機,隨即推測出這應該是參加美國海軍MQ-25競標的原型機。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是一些更加「勁爆」的機型,例如X-37小型太空梭的後續項目、「掠食鳥」隱身驗證機的後續項目等等。
當年高大上的A-12計劃因為成本、技術難度等各方面原因,最後落寞結局
波音參與MQ-25競爭的原型機局部照片
當然,隨著19日波音在社交媒體上正式揭曉謎底,果然證明第一時間的猜測是正確的。這就是該公司參加MQ-25「黃貂魚」艦載加油機項目競標的原型機。
MQ-25項目是一個很特別的項目,往常美國很少在競標結束前給某種飛機直接賦予官方型號,但這次,海軍卻從招標一開始就賦予了這種飛機正式的型號和綽號,也說明了美國海軍對該機確實寄予厚望。
美國海軍研製艦載無人機的想法其實也算由來已久,從當初波音與諾斯羅普的X-45、X-47原型機競標的時候,就已經正式揭開帷幕。
相比之下,美國空軍則更早的裝備了無人機,在海軍還在競標的時候,空軍的RQ-1「捕食者」、MQ-9「死神」就已經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境內進行廣泛的軍事行動了。
X-47B無人機是第一種在航母上實現自動起降的無人機
理論上來說,美國空軍的無人機因為尺寸小,起降距離短,是有在航母上起降的潛力的,但對於這種結構非常脆弱,動力非常低下、控制非常複雜的無人機來說,要在搖晃的航母甲板上實施遙控起降,難度很大。
所以,要讓無人機成為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起降問題和無人機結構強化問題。
通過X-45和X-47的競標,以及後來X-47B驗證機在美國航母上的起降試驗,美國初步解決了這個問題。隨後美海軍提出UCLASS計劃,要求研製一種新型無人偵察\攻擊機。其要求最初是要具備滲透複雜的岸基防空系統,在沒有遙控的情況下,自主攻擊諸如東風-21D飛彈發射車這類的目標。後來美軍發現,這個要求實在難以達到,改為要求UCLASS主要執行偵察任務,但能夠對「具有大功率先進雷達的敵方防空艦」實施打擊。
當初UCLASS計劃要有效打擊反艦彈道飛彈,後來改為攻擊海上防空艦,但最後都被認為沒啥希望……
當時美國海軍對於UCLASS的要求,可以用「無人超級A-12」來形容——A-12攻擊機是美國海軍冷戰結束前研製的隱身攻擊機,計劃取代A-6,要求其具備不亞於B-2的隱身性能,並且其作戰半徑要達到接近2000公裡,機內彈艙可攜帶2.3噸武器裝備。該機計劃最大起飛重量36噸。A-12的載彈量較小的原因,是該機還要求具備自衛空戰能力,因此機體結構比單純擔負對地攻擊任務的飛機強得多,只能做到這個水平了。
而X-47原計劃最終發展到接近實用狀態的X-47C的機內武器載荷甚至在A-12基礎上幾乎翻倍,達到4.5噸,而航程也幾乎翻倍,達到4000公裡。而實際完成的X-47B無人機的最大起飛重量還遠不如A-12,僅為20噸,載彈量2噸。而且,該機還要安裝類似B-2的安放在機翼前緣的合成孔徑雷達,以執行偵察任務。
按照這個數據來看,X-47C的最大起飛重量應該在X-47B基礎上大幅度增長,要接近乃至超過A-12的36噸水平。
我們之前評論UCLASS計劃的時候就說過,由於航母甲板狹小,出動率有限的原因,只有高性能無人機才是航母搭載的先進打擊無人機的最佳選擇。UCLASS當時提出的發展目標就是從這一基本點出發的。
但最終,美國海軍還是發現,無人機自主實施攻擊這件事,確實難以做到,最終還是需要遙控。而且美國空軍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的經驗證明,至少到目前為止,遙控無人機的事故率和損失率對於海軍艦載機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再加上,如果搭載這麼大型的隱身無人機,艦載機聯隊的總體結構就要受到影響,削弱海上制空能力。
幾方面權衡下來,最終美軍決定放棄無人艦載攻擊機方案,讓無人機承擔空中加油任務。
從上面X-47C和A-12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由於無人機「死重」較小的優勢,這種飛機能比同等尺寸的有人機攜帶更多載荷,而以現階段無人機自動化系統所能達到的水平,也確實更適合執行空中加油這樣比較簡單的任務。而X-47所採用的「風箏」布局也功不可沒,這種布局比單純「飛翼」布局能攜帶更大的有效載荷。(所謂「風箏」布局就是在升力體機身的外側增加尺寸較小的後掠翼)
MQ-25競標要求中允許使用外掛加油吊艙,也就是說執行加油任務的時候「黃貂魚」並不隱身
而且,取消MQ-25的大型合成孔徑雷達,也就等於大幅度降低了飛機的成本,不過美軍仍然要求MQ-25具有一些偵查能力和通信中繼能力,因此該機的型號用了M,也就是「多用途」的意思,而不是用代表「加油機」的K字頭。
不過,這樣一來,艦載無人機的採購數量就大幅度減少了,單機成本的要求就上升成為研製MQ-25「黃貂魚」所需要面對的首要設計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繼續使用相對昂貴的無尾翼布局,就不大合適了。正是出於這種考慮,諾斯羅普最終主動退出了競標,把機會讓給了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原子能公司。
同時,美國海軍為了削減成本,還取消了對加油機的隱身要求。不過,這並不意味著MQ-25A就完全不要隱身,這裡所說的取消隱身要求是指在該機執行空中加油任務的時候,在機身外部掛架上攜帶加油吊艙,此時自然也就沒有了隱身能力。此外,這個吊艙還可以用於攜帶炸彈和飛彈,以便執行一些不要求隱身性能的打擊任務。
這樣一來,新的無人加油機實際上主要的作用就變成了解放所有艦載戰鬥機,讓它們不必承擔夥伴加油任務,這就相當於增加了艦載機聯隊出動攻擊機和戰鬥機的效率,據美軍計算,可以提高20-30%的有效出動率。
剩下的三家公司裡,洛克希德堅持無尾方案,通用原子能提出的則是一個「肥胖」版「復仇者」方案,相比之下,波音則是在類似X-45的「風箏」布局機身基礎上,增加了大型V尾,以期望獲得更好的性價比。
現在看起來,波音的方案似乎最為靠譜,當然最終能否入選,還得看美國海軍的決定。
與傳統的夥伴加油機相比,MQ-25的機內燃油量是相當驚人的,根據要求,該機可以在距離母艦近1000公裡的地方,為4-6架戰鬥機加油——約6.8噸。相比之下, 執行夥伴加油任務時,F/A-18E/F戰鬥機能攜帶13噸燃料,但實際上該機作戰半徑本身就只有700多公裡,如果飛到距離母艦1000公裡處,真正能用於提供給其他飛機的燃料大概也就3、4噸了。
所以在實際使用中,「夥伴加油」通常是用來給因為航程不足,無法堅持到著艦的飛機「續命」的,和MQ-25的用法完全不同。
據美軍的說法,通過MQ-25的加油,F/A-18E/F的有效作戰半徑可以提高到1300公裡,這是一個相當顯著的提高。
不過,如果是以對大國作戰為考量,那麼MQ-25無人加油機的意義就算不上什麼「革命性」了,因為執行加油任務時不具備隱身能力,它依然無法安全的在敵方沿海活動。同時由於並不攜帶大型合成孔徑雷達,它也沒有大範圍內搜索海上、陸上目標的能力。
按照美國海軍的說法,他們只是表示研製MQ-25要比改裝F-35、V-22這些現役飛機作為加油機或者讓S-3反潛機重返航母更好的費效比,也僅此而已。
不過,從MQ-25身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中國空軍和海軍新型飛機可以借鑑的一些東西。
例如,「風箏」+V尾布局在成本、隱身、載荷、技術難度方面相對傳統飛翼和常規布局都有很大優勢,或許可以成為中國空軍未來遠程轟炸機的一種可參考的氣動布局方案。如果按照X-47的性能推算,一種採用「風箏」構型的大型飛機,甚至可能具備攜帶大量載荷飛到美國本土,然後返回中國內陸機場的能力,這也是中國空軍夢寐以求的一種能力……
諾斯羅普的B-21方案,未來中國空軍遠程轟炸機的布局或許可以考慮,當然,為了提高飛行性能,可能需要安裝大型V尾
此外,目前我國海空軍都面對著一個難題,就是特種平臺的缺乏。目前國內多種型號的海上巡邏機、電子偵察機、指揮機都採用運-9平臺,但這種飛機的航程、載荷\起飛重量比例等性能實際上不大理想,而規劃中的C929客機,未來具有成為特種機平臺的潛力,但該機距離完成研製和實現全面國產化,適應空軍要求還遙遙無期。
那麼,是否可以考慮,在我軍現有的,尺寸接近X-47B的「利劍」無人機後續發展中,將其適當放大,到接近X-47C的尺寸,然後用於執行特種平臺任務呢?
不久前,美軍用MQ-9無人機進行了海上反潛任務試驗,這類任務如果用「放大版利劍」來執行,也一樣是完全可行的。由於採用飛翼布局的「利劍」無人機可以通過隱身性,獲得更高的生存性,留空時間也更長,或許是一種很好的海上反潛巡邏平臺。
MQ-25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或許是輔助型無人機的研製,應該提上日程了
而如果在「放大版利劍」上攜帶更多類型的載荷,就可以執行包括通信中繼,目標搜索等任務。
甚至,如果可以放寬生存性要求,直接用現有的「彩虹5」、「翼龍2」這樣的無人機,也完全可以具備執行特種平臺任務的可能。
未來無人機的發展之路非常廣闊,而MQ-25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之一,或許就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拓展無人機的用途,不僅僅局限在查打一體上,或許這能給無人機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空間。
無奈的回歸
俄羅斯國防部本周宣布,他們開始了「30年來最大的戰術變革」,即大幅度擴大炮兵部隊。
具體的做法,是將現有「全裝師」(俄軍現在把坦克師和機械化步兵師統稱為此)下的炮兵團進行大幅度擴充。目前俄軍師炮兵團的構成,是一個自行榴彈炮營(通常裝備2S3式152毫米炮),加一個火箭炮營(連)(通常裝備BM-21火箭炮)。而此次改革後,將再增加一個裝備「颶風M1」火箭炮的連(營),該連裝備8門「颶風」模塊化火箭炮。
俄軍把遠程火箭炮放到師級,能夠較大幅度提高火力支援的反應時間,畢竟不必再經過集團軍指揮部的協調,即可使用。而且「颶風1M」火箭炮可以兼容俄軍現役各種口徑火箭彈,經濟上也是俄軍承受得起的
再有,就是恢復了重型炮兵旅(2009年前,是重炮師),這些旅將使用此前已經退役封存的2S4式240毫米迫擊炮和2S7式203毫米榴彈炮。
俄軍的這個改革,對於提升俄軍的作戰能力自然是大有好處,使各師\旅部隊的炮兵火力大大增強,尤其是考慮到「颶風M1」作為模塊化火箭炮,具備射程90公裡的300毫米遠程火箭彈的能力,實際上就相當於讓師擁有了以前只有集團軍火箭炮旅才有的遠程打擊能力,所欠缺的,只是炮數量少一些,因此投射的彈藥量少一些而已。
不過俄軍重新列裝大口徑重炮,俄軍自己的解釋是說,在面對據守堅固城市建築之類地形的敵人的時候,要依仗大口徑火炮的巨大威力,才有足夠的摧毀效能。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就是個說辭。
2S7式203毫米榴彈炮開火的壯觀景象
事實上當初俄軍將這些巨炮退出現役的時候,說辭是正相反,用這些巨炮去轟擊堅固目標,因為其命中率低,不僅要消耗大量彈藥才能起到效果,而且還會把周圍炸成一片焦土,真正是玉石俱焚。在現代戰爭中,大量使用精確制飛彈藥的前提下,高精度的炮彈和炸彈已經足以摧毀任何堅固目標……
所以,這就很明白了,俄軍恢復重炮部隊,也只是認清了自己沒錢買制飛彈藥的現實而已……
與俄軍相比,解放軍當今的主力炮兵系統是155毫米PLZ-05自行火炮,該火炮的性能與俄羅斯的2S19說起來差距不算大,而且因為總體布局的原因,攜帶的彈藥還少些。但實際上,因為中國的炮兵部隊早已得到了多種型號,多種用途的制飛彈藥,在未來戰爭環境下,兩國師炮兵團(旅炮兵營)的威力不可同日而語。
而更明顯的,自然是火箭炮,據俄羅斯報導,為師炮兵團增加的遠程火箭炮營主要使用的彈藥是220毫米火箭,其射程為70公裡,而主要彈種,則是集束彈、燃料空氣彈等,並沒有提到末敏彈、衛星制飛彈這些先進彈種。
相比之下,中國目前正在旅級部隊廣泛配發的122毫米模塊化火箭炮看起來口徑小一些,實際上有配發各種智能彈藥,相關報導不止一次提到裝備新型122模塊化火箭炮的部隊演練單炮攻擊多個目標的戰法,這顯然是只有用精確制飛彈藥才能做到的事情。
與進一步提高火力密度相比,普遍配發精確制飛彈藥,才是炮兵提高作戰效能的正確方法,圖為國產122毫米制導火箭彈
對於俄軍來說,幸運的是,他們的對手,不是正邁向信息化戰爭的解放軍,而是相對弱得多的歐洲國家,而其設想的作戰方式,也不是一路推到英吉利海峽,而是進行「混合戰爭」,只要操作得當,不會引起技術實力遠高於俄軍的美軍的介入。實際上俄軍主要的假想敵,是總體實力遠遠弱於俄軍,又激烈反俄的「新歐洲」國家,頂多算上數量上處於劣勢的「老歐洲」援軍。
面對如今戰鬥力唯一支柱成了義大利的歐洲——哪怕他們抱團在一起,不算美國的話,俄軍在技術水平不明顯弱於對手的前提下,其兵力、兵器數量優勢仍是壓倒性的。
如今的北約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處心積慮抵擋俄軍鋼鐵洪流的強大軍事組織,其最強的戰鬥力屬於二戰時不知有多少段子的義大利陸軍……
所以,這裡咱們還是得重複我們已經重複了好多遍的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對如今歐洲軍事局勢的評論:「俄軍的實力在冷戰後遭遇了斷崖式衰退,但由於北約國家的軍力衰退速度比俄軍還要快,俄軍如今在歐洲面臨的軍事態勢,反而比冷戰時期還要有利了」……怎麼說呢?不愧是英國人,「毒舌」水平真是夠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