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作為釣魚人對於魚類來說應該是比較熟悉的了,但今天本文的主角恐怕很多人都沒見過,或者如果只是看一眼圖片會誤以為是黃辣丁,但其實這並不是黃辣丁,而是長江到珠江水系內一種相對稀少的魚種——大鰭鱯。它的外觀和黃辣丁比較相似,生活習性也相近,但味道更為鮮美,武漢地區有很多釣友專門針對它進行垂釣,只不過現在江中的泵船越來越少了,所以想要釣獲它就需要一定的運氣。
大鰭鱯屬鯰形目,鱨科,鱯屬。布於長江至珠江各水系,以江河中上遊出產較多,為底棲性魚類,喜歡棲息在水流較急、底質多石礫的江河幹、支流中,喜集群。夜間覓食,以底棲動物為主食,如螺、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小蝦、小魚等,偶爾也食高等植物碎屑及藻類。外形和黃辣丁極為相似,因頭部有些像老鼠,因此武漢釣友也稱它為「江鼠」。其它的俗名還有:石扁頭,牛尾巴,罐巴子等。
江鼠好釣但難在釣點不易尋找江耙子是釣江鼠利器,但已很少人使用橋釣、海竿遠投碰運氣是釣魚人為數不多的釣法江鼠的生活習性決定了其喜歡棲息在江河有一定水流的地方,同時泥地是很少光顧的,多在一些石頭底的位置,那麼這樣的區域通常距離岸邊較遠。同時只有幾塊石頭是不行的,需要有一定的面積,因此這樣的釣點就屈指可數了。一般釣魚人常去的熱門釣點多數不適合作為蹲守江鼠的位置,要找人員稀少的江邊,例如我開車去黃岡地區釣魚,有幾個橋下的位置感覺不錯,有機會要去試一試。
江鼠屬於來者不拒的雜食性偏肉食魚種,生性貪婪,釣餌無論是蚯蚓,蛆蟲,大麥蟲,雞肝等都是比較有效的,所以垂釣它根本不需要擔心餌料問題,關鍵是要找到它的棲息地。就兩個關鍵字,有較大區域的石頭群和足夠大的水流。
江耙子是釣江鼠利器,但已很少人使用
其實在長江尤其是中上遊地區,釣江鼠,包括江團等底棲一種最有效的就是放流釣,也就是俗稱的江耙子。江耙子是淡水釣中非常小眾的一種釣法,對環境和技法要求很高,針對魚種較少,主要是針對底棲魚種。原理是利用停靠在江中的泵船、貨船等位置上的優勢,順流放線,鉛墜到底後手上會有明顯的觸感,鉛墜越大手感就越明顯,鉛墜被水流託著類似在太空艙那種感覺,慢慢到底。如果是剛接觸這種釣法,很多時候無法明顯感知到是否到底,可以通過拉動風線來進行判斷。
到底後放線時要根據水流來控制,讓水流推動鉛墜在石頭底下不停的撞擊,需要注意的是鉛墜在撞擊石頭的的時候很像魚的咬口,這個要注意仔細分辨。當確定是魚咬鉤後,如果距離近揚竿幅度要小,用力過猛很容易造成釣餌脫落,風線距離遠就需要揚竿幅度大,否則不易刺中魚。
這種釣法要求垂釣者有耐心要細心,通常要放出上百米的線組,2、300米也不新鮮,在如此遠的距離,尤其是長江的水流不講道理的時候,掛底沒商量,此時最容易心浮氣躁。既然是放流釣,那麼中魚後收線自然是逆流,鉛墜本身就不太輕,如果在是大貨,那手感是相當強烈的,如果運氣不好放出去200多米才中魚,那搖回來後一身汗是跑不掉了。

橋釣、海竿遠投碰運氣是釣魚人為數不多的釣法
現在江中的船越來越少了,讓江耙子失去了最好的垂釣位置,而岸邊放流釣對釣位要求太高,很難找到合適的釣位,橋釣勉強還可以作為選擇,在武漢的長江和漢江有很多跨江的橋,有些喜好江耙子的釣友會在這些釣點進行垂釣,收穫也不錯,就是不太好停車,而且有些橋是禁止行人上橋的,這點需要大家注意。
如果您不會使用江耙子,也找不到合適的釣點,那麼只有最傳統的海竿串鉤方式了,釣法和其他串鉤方式沒什麼區別,主要是釣點的選擇,熱門的地方想釣到江鼠的概率自然很低,可以去一下大橋下面,橋墩下面往往是守江鼠和江鯰的好釣位,據朋友說四環線的青山橋下面常常能碰到江鼠和大鯰魚,有興趣的釣友可以去試試。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現在長江已經開始禁漁了,這個無論是對於自然環境的爆護,還是對釣魚人來說都是很好的現象,釣魚人對魚類資源的破壞相比網、電來說要小得很多,同時也希望釣魚人在江邊釣魚時,也要做到愛護環境,將自己製造的垃圾帶走,大家也不願意在一堆垃圾中釣魚是不是?如果因為部分不愛護環境的釣魚人造成釣魚也被禁止,那麼對遵守規矩、愛護環境的釣魚人也不公平。希望本文能給喜歡在江裡釣魚的釣友帶來一點幫助,如果覺得說得不錯就點個關注唄,一起交流釣魚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