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物理學博士「不務正業」,「中國版謝耳朵」用漫畫傳播科學

2020-12-04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圖/受訪者提供

2015年第一次見到李劍龍時,他是廣州方所書店一場關於《三體》活動的嘉賓,和作家劉慈欣、物理學教授李淼對談,當時他還是浙江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博士。

2020年,早已博士畢業的李劍龍在杭州有了自己的工作室——「Sheldon科學漫畫工作室」。最近,他帶著最新出版的圖書《有本事來吃我呀》出現在上海國際童書展,並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

喜歡科普的讀者對李劍龍應當不會陌生,從讀博期間開始,他就一直在從事科普工作,他是科學松鼠會成員,微博帳號「松鼠會Sheldon」粉絲超過141萬。自2016年成立工作室以來,至今已推出了近150篇漫畫和若干本兒童繪本。

就像熱門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理論物理學博士Sheldon一樣,李劍龍一直喜歡給身邊的人講科普,為了致敬偶像,他的英文名也叫Sheldon。在做科普工作的過程中,這位「中國版謝耳朵」逐漸發現,單單靠文字講述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圖像必不可少。而要吸引孩子感興趣,漫畫是一種更有效的方式。

《有本事來吃我呀》就是工作室最新推出的一本科普漫畫,李劍龍負責腳本,蘇嵐嵐負責漫畫。在這本書裡,你會發現很多動物的小秘密,比如大白鯊最胖的時候,肝臟有90%都是脂肪;比如大象和長頸鹿為啥都會站著睡覺;又比如海參受到威脅的時候,會從肛門噴出內臟纏住捕食者,趁機逃跑……在這本漫畫裡,每種動物都有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小包袱」知識點。

李劍龍說,每當看到孩子們不僅讀得開心,讀完還能用自己的語言轉述書裡的故事和知識,這就是他成就感最大的時刻。

【對話】

將抽象的物理學變成漫畫

羊城晚報:作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博士,為什麼會決定成立漫畫工作室來做科普工作?

李劍龍:我在浙江大學讀博期間就一直在做科學傳播的工作,寫科普文章,做科普活動。

當時我做的主題大部分是關於理論物理學的,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的問題是,愛好物理的年輕人會覺得我的文章不錯,但還是有很多不那麼懂物理的讀者,就會表示看不懂。我已經很努力寫得非常淺顯,但普通讀者還是看不懂,我就很困惑,怎樣才能讓大家準確地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

後來,我看到一本很流行的國外漫畫《what if》引進出版,中文版叫《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作者是一位NASA前工程師,他用漫畫的形式講了很多應用物理學問題,還包括一些理論物理學。這本書剛出版沒多久,銷量就達到了30萬冊。這給了我很大啟發,抽象的物理學知識變成漫畫後,大家還是喜歡並接受的。

實際上,物理學家用術語和公式來討論物理學,但在教科書上,或是講壇上,他們一定是通過圖表將抽象的知識畫出來,否則學生和同行也會聽不懂,畫面語言能給到很大的信息量。2016年,我決定試試做漫畫科普,也在這一年成立了科普工作室。

羊城晚報:工作室推出的漫畫腳本和文案都是你寫的嗎?每次寫之前需要做什麼功課?

李劍龍:這些科普漫畫裡95%的文案都是我寫的,有幾期請其他專業老師幫忙客串了一下。

每次寫漫畫腳本之前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比如先策劃選題方向,在相應方向上查找專業論文和學術著作,把這些內容消化之後,還需要找到切入的角度。我一般會從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或者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從充滿童趣的角度進入,引申出背後的科學知識。

在漫畫腳本中,還要適當加入故事和對話,這樣更有利於讀者接受。整個創作過程還是比較繁重的。

羊城晚報:你自己平常看漫畫嗎?

李劍龍:我小時候經常看漫畫,比如《哆啦A夢》《聖鬥士星矢》《七龍珠》這類日本漫畫,但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蔡志忠的漫畫,他用漫畫講唐詩,講《水滸傳》,小時候我還會模仿畫畫,潛移默化中好像就學會了漫畫敘事的方式。現在寫腳本時,我是多個視角混合使用的,腦海中會出現各種畫面,根據這些畫面來創作。

羊城晚報:作為名校理論物理學博士,現在決定全職做給孩子的科普,會不會有點兒「大材小用」?

李劍龍:其實理論物理學本身是過飽和的專業,拿到博士學位,只有極少數人會進入教職崗位,絕大部分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嘗試做別的工作。比如有人會做金融,有人做人工智慧,有的去到物理應用方向的企業等等。其實理論物理學和其他專業一樣,轉行是非常正常的。

至於「大材小用」,我發現雖然現在很多人在做兒童科普,但從內容上來說,比較多是知識的簡單堆砌和羅列,會相對枯燥一些;從語言上來說,有的可能是學者業餘時間寫的科普作品,語言會更學術,孩子不一定能理解。還有的可能專業知識很紮實,但語言能力並不特別好,也很缺乏童趣。

我的觀察是,現在國內的原創科普產品還是比較單一的,銷售量比較好的大部分是百科形式的圖書。

其實國外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科普繪本系列,比如《神奇校車》,中文引進版也很受歡迎,小朋友覺得有意思,看得欲罷不能。但國內市場現在似乎還沒有類似的原創品牌,這個市場是空白的,既然有這個社會需求,那我們就嘗試去做。

做科普的過程特別有成就感

羊城晚報:能不能舉個例子,你覺得工作室推出的科普作品,和市面上的其他科普作品有哪些不同?

李劍龍:比如《有本事來吃我呀》有一個關於企鵝的故事,很多科普讀物在講南極的時候,會羅列一二三四點,南極氣候如何,企鵝如何生活,有哪些習性等等。我在講企鵝的時候,先是用了一個對話。小企鵝對媽媽說,「這個魚放了4天,不新鮮了。」企鵝媽媽很委屈,「怎麼不新鮮?這是我剛吐出來的!」

小朋友就會好奇,為什麼企鵝媽媽剛從肚子裡吐出來的魚,會被小企鵝說放了四天呢?這背後就涉及到企鵝的孵化知識,每次帝企鵝都是由爸爸孵化出來的,需要兩個多月。而這段時間裡,企鵝媽媽會沿著海冰,跳進大海裡,把海裡的魚蝦吃個夠。直到寶寶差不多快出殼時,企鵝媽媽才爬上海冰,花上四天時間回到寶寶身邊,把胃裡的魚蝦吐出來餵給寶寶吃。

羊城晚報:做科普的過程快樂嗎?最大的成就感來自什麼?

李劍龍:現在我做科普主要是讀文獻和寫漫畫腳本,總體上是很快樂的。因為在決定做一個選題時,我對這個選題基本是一知半解的陌生狀態,查看文獻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再將其用輕鬆有趣的語言轉述出去。每當我看到讀者反饋,說你講的東西我看懂了,我會特別高興。

最近很大的成就感來自《有本事來吃我呀》,這本書是給小朋友做的,難度比較低,因為小朋友的知識儲備是有限的,裡面有很多內容沒有展開。但我們發現,很多小朋友看完以後不僅自己懂了,還能將書裡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和科學原理講出來。孩子能在看書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學到知識,還能消化後再轉述,這讓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羊城晚報:最近工作室跟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合作,用漫畫講述當代中國核物理學家如何攻克國際難題的故事。未來的主要方向還是以漫畫科普為主嗎?

李劍龍:是的,我們工作室的強項是漫畫科普,未來還會做很多把專業知識改編成漫畫故事的形式。

最近我們也在嘗試把漫畫科普變成短視頻,放在網上傳播。短視頻的目標和漫畫科普的目標稍微有點不一樣,漫畫科普主要是集結成書,向年紀比較小的讀者傳播最前沿的科學知識。而短視頻方面,我們發現網友們更喜歡通過輕鬆的視頻了解一件事的來龍去脈,視頻承載的內容也更豐富,可能目標受眾更多是成年人。(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周欣怡

審籤 | 謝哲

實習生 | 關子

相關焦點

  • 理論物理學博士告訴你
    李劍龍是理論物理學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科學松鼠會成員、知名科普作家,也是100多萬粉絲大號謝耳朵科學漫畫工作室創始人。他的作品《有本事來吃我呀》深受青少年讀者的喜愛。 本次分享會現場座無虛席,李劍龍博士與遊學法德的美術總監蘇嵐嵐,以輕鬆幽默的對話形式,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分享會,帶領現場的大朋友、小朋友一起進入動物的奇幻世界。
  • 我不是謝耳朵,我是謝爾頓
    如果你是《生活大爆炸》的忠實粉絲,那麼你或許聽說過「謝耳朵」的原型是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格拉肖(Sheldon Glashow)。真正的謝爾頓與那個穿著漫畫人物、有潔癖、每次敲門要敲滿三次的謝耳朵還是有很多不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即將對謝爾頓·格拉肖進行專訪,那麼就讓我們提前來看看真正的謝爾頓到底和謝耳朵有什麼區別!
  • Brian Greene:弦理論的提出是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創舉
    世界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弦理論」領軍人物Brian Greene展示了他「世界上最擅長解釋深奧思想的人」的才幹。  天賦過人的他,23歲讀完博士,33歲已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數學及物理學教授。但他卻從未停下探索科學的腳步,「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洞察,更是一種化未知為已知的進步。」
  • 《生活大爆炸》完結,謝耳朵終獲諾獎,真實原型個個是大神!
    作製片人和主創之一的比爾·普拉迪曾表示謝耳朵這一角色來源於他認識的一位程式設計師,還有一種說法是謝爾頓和倫納德這兩個主角的名字源於導演和製片人謝爾頓·倫納德(Sheldon Leonard)。得到專欄作者萬維鋼曾在《萬萬沒想到》一書中認為謝爾頓的原型是因夸克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蓋爾曼(Murray Gell-Mann)。
  • 《生活大爆炸》謝耳朵原型謝爾頓·格拉肖:我和實驗物理學家關係很好
    真正的謝爾頓與那個穿著漫畫人物、有潔癖、每次敲門要敲滿三次的謝耳朵還是有很多不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即將對謝爾頓·格拉肖進行專訪,那麼就讓我們提前來看看真正的謝爾頓到底和謝耳朵有什麼區別!動圖|giphy「我和實驗物理學家關係很好!」
  • 為什麼中國理論物理學發展緩慢而日本頻獲諾獎?| 科學春秋
    總體而言,與技術物理相比,上個世紀中國理論物理學的發展速度明顯緩慢。1935年,為紀念《科學》雜誌創刊20周年,嚴濟慈先生應邀撰寫了《二十年來物理學之進展》一文,從人才培養、專業研究、成立學會和創辦雜誌幾個方面,全面總結了物理學在中國的建立和發展狀況。
  • 豆瓣9.5,再見了「謝耳朵」,美劇圈從此再無《生活大爆炸》
    很少有美劇,能夠陪伴觀眾整整十二年,所以無法用「優秀」去否定它的價值!它的口碑和評分一直都很高,似乎從來沒有跌下神壇。它帶來了無數歡樂,讓我們明白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它沒有那麼重的「包袱」,我們喜歡它更多是出於一種「習慣」。習慣那些歡笑,習慣那些感動,習慣那些生活。
  • 倪海廈老師——美國史丹佛大學物理學博士解讀中醫是非常科學的!
    什麼是」科學」? 大部份的人會想到有系統的學說和理論,如果要舉例說明,不少人會用牛頓、愛因斯坦等來解釋何謂」科學」 。
  • iPhone 11太空定製版發布,售價24萬,這外殼看一眼就心動了!
    圖片來源:@生活大爆炸TBBT在劇中,謝耳朵從事的研究領域就是「弦理論」,他每天在黑板前寫公式,而不是實驗室設備打交道。String Theory(弦理論)這個詞在《生活大爆炸》中就提及了四五十次,如此高頻的出現,「弦理論」想不火都難。
  • 粒子物理學界「三劍客」齊聚李政道圖書館 謝耳朵原型也是諾獎得主
    百年來,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互相博弈、成就,他們組成了物理學的「兩條腿」,交錯、大步,邁向世界的探索,從宏觀到微觀,無限接近「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謎題解答。有意思的是,謝爾頓·李·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據稱就是美劇《生活大爆炸》的主角謝耳朵——謝爾頓·李·庫伯(Sheldon Lee Cooper)的原型。謝耳朵在劇中的人設也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也獲得了諾獎。
  • 植物大戰殭屍2·恐龍漫畫丨讓「興趣」帶孩子飛的更高
    2019年,在快手走紅的7歲男孩皮卡,3個月內做了90個科學實驗,吸引了幾十萬粉絲,被網友戲稱為「小謝耳朵」。皮卡媽媽在採訪中提到用「留白」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其實就是給孩子發掘興趣留下足夠多的時間和空間。
  • 科學家奶爸攜手風趣物理學博士領讀《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本場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攜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王元卓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吳寶俊博士,與大家分享優秀科普圖書《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科學家奶爸的宇宙手繪》。發表論文200 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 50 餘項,出版專著 5 部,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9年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 真實版謝耳朵:智商170,12歲讀博士,天體物理小專家!
    10歲就進入全世界頂尖的理工科大學之一——普渡大學學習,12歲在印第安納大學攻讀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15歲就進入了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天體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學兩個方面的研究工作Barnett兩歲的時候,醫生告訴Barnett的父母,他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這是一種邊緣自閉症,患者會出現人際交往,語言組織困難,運動技能笨拙和興趣愛好局限等症狀,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的Barnett
  • 謝耳朵果然從小就是奇葩!
    那麼問題來了,《生活大爆炸》已經混的這麼厲害,《小謝爾頓》還用擔心收視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此前就有不少翻車的例子。一代經典《老友記》夠給力吧?衍生劇《喬伊》照樣不行。拍了15季的《實習醫生格蕾》好評多吧?
  • 「謝耳朵」成都暢談彩色發電玻璃:這是一場彩虹革命,會讓全球建築...
    1958年,謝爾登.格拉肖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去了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1959年,27歲的他,在丹麥哥本哈根校園裡,金髮碧眼的青年第一次與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的物理學者展開了合作。那是在一棵豐收的櫻桃樹下。櫻桃已經熟透,紅彤彤地掛地樹梢,隨著風兒輕輕搖晃。然而,它們都是掛在高高的樹梢上。
  • 謝耳朵失去了霍金和斯坦李,而我們也將迎來《生活大爆炸》的結局
    11月12日,美國漫畫界元老級人物,被稱為漫威之父的斯坦·李去世,享年95歲,在國內外漫畫迷們傷感的時候,沒想到一條熱搜悄悄的爬到了榜單「斯坦·李去世謝耳朵一定很難過」,一瞬間許多《生活大爆炸》的劇迷們眼淚盈滿了眼眶。
  • 朗道和慄弗席茲的《理論物理學教程》|展卷
    朗道在物理學上最重要的十項科學成果(朗道十誡)朗道不僅是偉大的物理學家,還是傑出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視教學工作,撰寫了大量的教材和科普讀物。《理論物理學教程》就是他和他的學生們(「朗道學派」)在他的講義基礎上撰寫的十卷巨著,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教材,幾乎涵蓋了理論物理學的方方面面。
  • 用漫畫故事講述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
    在我嘗試了翻譯、寫作、線下講座等多種形式的科學傳播活動之後,我發現許多有趣的科學故事已經觸及了文字和語言表現能力的天花板。什麼叫量子計算?什麼叫時空彎曲?什麼叫宇稱不守恆?僅憑文字描述,就算經過專業訓練的科學家也很難迅速理解這些主題。在這個時候,我特別希望自己能像原始人那樣,把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憑空想像的故事、道理、現象和原理,用圖畫表現出來。
  • 塵封的記憶:追尋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博士李復幾
    早已將中國近代物理學發展脈絡熟諳於胸的戴先生馬上意識到這些材料的不平凡意義: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一篇物理學博士論文,李復幾是中國最早的物理學博士。而在此之前,中國物理學界公認的首位博士是李耀邦(1914年獲博士學位)。1993年,由戴念祖先生主編的《20世紀上半葉中國物理學論文集粹》出版,其中刊出了李復幾論文的中譯本,並稱李復幾是第一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
  • 王竹溪:推動我國物理學的研究、傳播和交流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王竹溪到北京大學任物理系教授、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  王竹溪對我國物理學發展的貢獻,絕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大學的31年中做出的。  1955年中國科學院設立學部,王竹溪當選為數理化學部(後為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1994年起改稱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