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圖/受訪者提供
2015年第一次見到李劍龍時,他是廣州方所書店一場關於《三體》活動的嘉賓,和作家劉慈欣、物理學教授李淼對談,當時他還是浙江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博士。
2020年,早已博士畢業的李劍龍在杭州有了自己的工作室——「Sheldon科學漫畫工作室」。最近,他帶著最新出版的圖書《有本事來吃我呀》出現在上海國際童書展,並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
喜歡科普的讀者對李劍龍應當不會陌生,從讀博期間開始,他就一直在從事科普工作,他是科學松鼠會成員,微博帳號「松鼠會Sheldon」粉絲超過141萬。自2016年成立工作室以來,至今已推出了近150篇漫畫和若干本兒童繪本。
就像熱門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理論物理學博士Sheldon一樣,李劍龍一直喜歡給身邊的人講科普,為了致敬偶像,他的英文名也叫Sheldon。在做科普工作的過程中,這位「中國版謝耳朵」逐漸發現,單單靠文字講述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圖像必不可少。而要吸引孩子感興趣,漫畫是一種更有效的方式。
《有本事來吃我呀》就是工作室最新推出的一本科普漫畫,李劍龍負責腳本,蘇嵐嵐負責漫畫。在這本書裡,你會發現很多動物的小秘密,比如大白鯊最胖的時候,肝臟有90%都是脂肪;比如大象和長頸鹿為啥都會站著睡覺;又比如海參受到威脅的時候,會從肛門噴出內臟纏住捕食者,趁機逃跑……在這本漫畫裡,每種動物都有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小包袱」知識點。
李劍龍說,每當看到孩子們不僅讀得開心,讀完還能用自己的語言轉述書裡的故事和知識,這就是他成就感最大的時刻。
【對話】
將抽象的物理學變成漫畫
羊城晚報:作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博士,為什麼會決定成立漫畫工作室來做科普工作?
李劍龍:我在浙江大學讀博期間就一直在做科學傳播的工作,寫科普文章,做科普活動。
當時我做的主題大部分是關於理論物理學的,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的問題是,愛好物理的年輕人會覺得我的文章不錯,但還是有很多不那麼懂物理的讀者,就會表示看不懂。我已經很努力寫得非常淺顯,但普通讀者還是看不懂,我就很困惑,怎樣才能讓大家準確地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
後來,我看到一本很流行的國外漫畫《what if》引進出版,中文版叫《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作者是一位NASA前工程師,他用漫畫的形式講了很多應用物理學問題,還包括一些理論物理學。這本書剛出版沒多久,銷量就達到了30萬冊。這給了我很大啟發,抽象的物理學知識變成漫畫後,大家還是喜歡並接受的。
實際上,物理學家用術語和公式來討論物理學,但在教科書上,或是講壇上,他們一定是通過圖表將抽象的知識畫出來,否則學生和同行也會聽不懂,畫面語言能給到很大的信息量。2016年,我決定試試做漫畫科普,也在這一年成立了科普工作室。
羊城晚報:工作室推出的漫畫腳本和文案都是你寫的嗎?每次寫之前需要做什麼功課?
李劍龍:這些科普漫畫裡95%的文案都是我寫的,有幾期請其他專業老師幫忙客串了一下。
每次寫漫畫腳本之前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比如先策劃選題方向,在相應方向上查找專業論文和學術著作,把這些內容消化之後,還需要找到切入的角度。我一般會從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或者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從充滿童趣的角度進入,引申出背後的科學知識。
在漫畫腳本中,還要適當加入故事和對話,這樣更有利於讀者接受。整個創作過程還是比較繁重的。
羊城晚報:你自己平常看漫畫嗎?
李劍龍:我小時候經常看漫畫,比如《哆啦A夢》《聖鬥士星矢》《七龍珠》這類日本漫畫,但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蔡志忠的漫畫,他用漫畫講唐詩,講《水滸傳》,小時候我還會模仿畫畫,潛移默化中好像就學會了漫畫敘事的方式。現在寫腳本時,我是多個視角混合使用的,腦海中會出現各種畫面,根據這些畫面來創作。
羊城晚報:作為名校理論物理學博士,現在決定全職做給孩子的科普,會不會有點兒「大材小用」?
李劍龍:其實理論物理學本身是過飽和的專業,拿到博士學位,只有極少數人會進入教職崗位,絕大部分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嘗試做別的工作。比如有人會做金融,有人做人工智慧,有的去到物理應用方向的企業等等。其實理論物理學和其他專業一樣,轉行是非常正常的。
至於「大材小用」,我發現雖然現在很多人在做兒童科普,但從內容上來說,比較多是知識的簡單堆砌和羅列,會相對枯燥一些;從語言上來說,有的可能是學者業餘時間寫的科普作品,語言會更學術,孩子不一定能理解。還有的可能專業知識很紮實,但語言能力並不特別好,也很缺乏童趣。
我的觀察是,現在國內的原創科普產品還是比較單一的,銷售量比較好的大部分是百科形式的圖書。
其實國外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科普繪本系列,比如《神奇校車》,中文引進版也很受歡迎,小朋友覺得有意思,看得欲罷不能。但國內市場現在似乎還沒有類似的原創品牌,這個市場是空白的,既然有這個社會需求,那我們就嘗試去做。
做科普的過程特別有成就感
羊城晚報:能不能舉個例子,你覺得工作室推出的科普作品,和市面上的其他科普作品有哪些不同?
李劍龍:比如《有本事來吃我呀》有一個關於企鵝的故事,很多科普讀物在講南極的時候,會羅列一二三四點,南極氣候如何,企鵝如何生活,有哪些習性等等。我在講企鵝的時候,先是用了一個對話。小企鵝對媽媽說,「這個魚放了4天,不新鮮了。」企鵝媽媽很委屈,「怎麼不新鮮?這是我剛吐出來的!」
小朋友就會好奇,為什麼企鵝媽媽剛從肚子裡吐出來的魚,會被小企鵝說放了四天呢?這背後就涉及到企鵝的孵化知識,每次帝企鵝都是由爸爸孵化出來的,需要兩個多月。而這段時間裡,企鵝媽媽會沿著海冰,跳進大海裡,把海裡的魚蝦吃個夠。直到寶寶差不多快出殼時,企鵝媽媽才爬上海冰,花上四天時間回到寶寶身邊,把胃裡的魚蝦吐出來餵給寶寶吃。
羊城晚報:做科普的過程快樂嗎?最大的成就感來自什麼?
李劍龍:現在我做科普主要是讀文獻和寫漫畫腳本,總體上是很快樂的。因為在決定做一個選題時,我對這個選題基本是一知半解的陌生狀態,查看文獻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再將其用輕鬆有趣的語言轉述出去。每當我看到讀者反饋,說你講的東西我看懂了,我會特別高興。
最近很大的成就感來自《有本事來吃我呀》,這本書是給小朋友做的,難度比較低,因為小朋友的知識儲備是有限的,裡面有很多內容沒有展開。但我們發現,很多小朋友看完以後不僅自己懂了,還能將書裡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和科學原理講出來。孩子能在看書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學到知識,還能消化後再轉述,這讓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羊城晚報:最近工作室跟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合作,用漫畫講述當代中國核物理學家如何攻克國際難題的故事。未來的主要方向還是以漫畫科普為主嗎?
李劍龍:是的,我們工作室的強項是漫畫科普,未來還會做很多把專業知識改編成漫畫故事的形式。
最近我們也在嘗試把漫畫科普變成短視頻,放在網上傳播。短視頻的目標和漫畫科普的目標稍微有點不一樣,漫畫科普主要是集結成書,向年紀比較小的讀者傳播最前沿的科學知識。而短視頻方面,我們發現網友們更喜歡通過輕鬆的視頻了解一件事的來龍去脈,視頻承載的內容也更豐富,可能目標受眾更多是成年人。(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周欣怡
審籤 | 謝哲
實習生 | 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