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耳朵」成都暢談彩色發電玻璃:這是一場彩虹革命,會讓全球建築...

2020-12-04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席秦嶺 羅田怡 紀陳杰

3月7日,諾貝爾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再次來到成都,來到位於成都市雙流區的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建立投運世界第一條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的生產企業。

這裡,也是他在中國的一個「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工作站就設在這裡。

87歲高齡的謝爾登.格拉肖和公司總經理潘錦功一左一右,站在身著大紅綢的 「謝爾登格拉肖工作站」兩側。他的思緒,拉到了2018年1月12日。那天,在同一個地方,成都首個諾貝兒獲獎者工作站——「謝爾登格拉肖工作站」正式宣告成立。

「成都中建材注重基礎理論研究,這是很少有且很可貴的。」因為都立足於基礎學科的研究,謝爾登.格拉肖覺得他和這家企業氣味相投,更願意傾囊相授。

在這片土地上,他探訪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車間,與青年科學工作者對話,他流露出對「中國智造」深深的情懷,他支持中國智造的發電玻璃發展,為其獻計獻策,還介紹美國的化學家和商家給這家公司的總經理潘錦功,他深切期待中國智造的發電玻璃能走向全球,又善意提醒潘錦功:注意智慧財產權的申請與保護,以免被國外的律師控訴……

中國情緣

60年前首次與中國人合作摘櫻桃

與中國的人的情緣,早在60年前就已結下。

1958年,謝爾登.格拉肖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去了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1959年,27歲的他,在丹麥哥本哈根校園裡,金髮碧眼的青年第一次與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的物理學者展開了合作。

那是在一棵豐收的櫻桃樹下。櫻桃已經熟透,紅彤彤地掛地樹梢,隨著風兒輕輕搖晃。然而,它們都是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離人越近的地方,車釐子早已被人們摘走。

他站在地面,中國青年踩在他的肩頭,伸出雙手攀上高枝,想摘下幾粒櫻桃。無奈,櫻桃太高,他們只好回歸大地,找來一根長棍子。中國青年手持長棍,再次踩在他的雙肩上,把櫻桃打落地面,倆人合作撿起櫻桃,吃得津津有味兒。

這是他第一次與中國人合作。

科技無國界。

成名之後,他還多次來中國參加各種活動,普及物理知識,啟迪青年人智慧,喚醒年輕人的科學夢想。

談彩色「中國造」發電玻璃

這是一場彩虹革命,會讓建築更時尚

時隔13個月,再次探訪這家工廠,謝爾登.格拉肖有了重大發現——這裡誕生了彩色發電玻璃。

「去年,你到我們家做客,為啥不給我說這個變化?」 謝爾登.格拉肖當眾嗔怪潘錦功。

接著,他又點評「這是彩虹革命!這是對全球同類企業碾壓性的優勢。」

在他看來,彩色發電玻璃對於建築業來說,是一次重要的材料革命,有了這些彩色發電玻璃,可以讓建築變得更加藝術和更加時尚。

他甚至幻想「如果拉斯維加斯賭場的建築都穿上這裡的彩色發電玻璃外衣,那將多麼具有吸引力!」

他認為,彩色發電玻璃的應用範圍會更加廣闊,會讓戶外廣告變得更加活潑,更加有趣,更加炫酷,甚至可能顛覆戶外廣告。

談科學跨界

不同學科的交流非常有益

縱覽謝爾登.格拉肖在中國參加的社會活動,你會發現,他並沒有僅僅活躍在物理領域的舞臺,醫學、生物等領域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交流會上,封面新聞記者提問,問他如何看待科學、學術界的跨界合作問題。

對此,謝爾登.格拉肖回應,「毫無疑問,不同學科的交流是非常有益的,科學間的跨界合作很重要。」

他接著說,不同專業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挑戰,在同一個問題上,物理學家可能覺得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對於生物學家來說,可能就是一個常識。學科之間的互動、互通,可以起到相互幫助的作用,從而起到意想不到的創新突破的效果。

座談會上,他特別提醒廣大科學工作者:睜大雙眼,時刻保持警惕,從未遇見的事情說不準就是一個重大發現。他舉例,西方科學中發現的糖的5種替代品都是無意中發現的。

談夢想

年輕人要保持興趣和專注力

他還對年輕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要有夢想,要有專注力」的忠告。

他用自己少年時代的故事舉例。

在他13歲那一年,他突然對礦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天,他給一家很大的公司寫信,希望索要礦石的樣本。沒想到,很快,這家公司就郵寄了16種礦石樣本給他。這些樣本,他珍藏了很多年。在他看來,與其說是珍藏礦石,不如說是珍藏了自己的夢想,以及一家公司對一個少年夢想的尊重。

他認為,對自己做的事情著迷,有興趣才能成功。

與封面新聞記者交流中,謝爾登.格拉肖對中國創新給予了肯定。

「成都中建材就是中國創新的代表。」他說,近年來,中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比如電話、藝術、人工智慧等領域,都有很好的發展。

「中國發生了很多事情,有好奇心的人都可以來體驗。」他期待中國科學家與全世界的科學家一起,展開全球化合作,一起去探索宇宙、探索未來的世界。

人物檔案:

諾貝爾獎得主

美劇《生活大爆炸》謝耳朵原型

謝爾登.格拉肖是世界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 美國科學院院士。1932年12月5日生於紐約,1954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1958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8-1960年在哥本哈根工作。1966年到哈佛大學任教,1967年起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基本粒子和量子場論。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堪稱是二十世紀物理學取得的最重大成就之一。格拉肖教授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奠基人之一,也是大統一理論的開創者,他還成功地預言了粲夸克的存在。

1979年,他與S.溫伯格、A.薩拉姆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91年獲Erice科學和平獎。

同時,這名科學家還是熱門美劇《生活大爆炸》裡人氣最旺、收穫粉絲最多,理論物理學家謝耳朵(sheldon)的原型。

相關焦點

  • 成都中建材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正式投產
    中國金融信息網訊4月17日,成都中建材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在四川省成都市西航港經濟開發區正式投產。這標誌著我國企業已完全掌握了大面積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的核心技術,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圖為成都中建材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投產儀式現場成都中建材致力於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的研發與產品化。
  • 碲化鎘發電玻璃助力綠色建築革命
    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在博覽會上甚是耀眼,一張能發電的玻璃吸引了許多參展人員前來觀看,窗簾一拉一合,只要有微弱的光,玻璃就能發電使燈泡亮起來,這樣的技術通過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的推廣已經進入了普通家庭,並且這種玻璃材料造價並不高,是真正的綠色節能、低碳環保、性價比高的建築材料。
  • 世界首條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在成都投產
    4月17日上午,世界第一條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在雙流區正式投產,這標誌著成都中建材完全掌握了大面積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的核心技術,且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 「成都造」全球最大單體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
    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錦功介紹,耗時近8年,中國建材凱盛集團碲化鎘發電玻璃技術團隊攻關幾百項技術難題,終於在成都實現了全球最大單體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本地製造,此項目打破了國際壟斷,填補了我國在大面積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技術的空白。
  • 全球最大尺寸碲化鎘太陽能發電玻璃在成都投產應用
    用「發電玻璃」製作的幕牆  成都菁蓉匯7號樓是2018年全國雙創活動周開幕式的主會場,這棟樓的右側外立面有一面黑色的玻璃幕牆,面積約30平米。玻璃幕牆由約14塊碲化鎘太陽能發電玻璃組成的。和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晶矽發電玻璃相比,這些玻璃在較弱的光強下也可以發電,不再受晴天、陰天的限制,突破了傳統太陽能發電的局限性。
  • 碲化鎘發電玻璃: 一場理論創新推動材料革命的浪潮
    太陽能這一可再生清潔能源被人寄予厚望,但因技術瓶頸,太陽能產業很快消沉。 2006年,美國第一條3MW的小面積碲化鎘薄膜電池組件試驗線落成,組件轉化效率7%,碲化鎘發電玻璃走進人類視野,成為新一代高新技術能源的希望。 2011年,中建材美國先進材料研究中心提出碲化鎘新能源材料理論,將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作為主研方向,研究成果引全球矚目。
  • 成都造「發電玻璃」,能把建築物變發電站
    這是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線現場,也是中國第一條100兆瓦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按照德國工業標準4.0打造,90%以上設備從德國等歐美國家採購,實現實驗室轉換效率17.8%,小組件轉換效率14.5%,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此項技術的突破,標誌著中國建材掌握了全球領先的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自主核心技術,同時也打破了國外巨頭的壟斷。
  • 發電玻璃:光伏建築一體化未來趨勢
    發電玻璃:光伏建築一體化未來趨勢如果說將光伏方陣依附於建築物上還屬於光伏發電的1.0版本,那麼發電玻璃可以說是它的升級版了。會發電的玻璃其實是在一塊超白高透的玻璃表面鍍了一層4微米厚的碲化鎘材料。它屬於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一種,光伏組件以建築材料的形式出現,並成為建築的一部分。
  • 成都造黑科技:玻璃變「發電廠」搶佔光伏建築一體化市場
    2018年全國「雙創周」成都主會場,隨處可見玻璃幕牆的建築,這或許會讓人錯過一個「黑玻璃」包裹的大門。走上前細看,大門表面一塊塊1.2米×1.6米的「黑玻璃」上刻著一條條細線,用手一摸,感覺「黑玻璃」很燙,差不多有50℃。
  • 成都中建材光電:「發電玻璃」工業和商業應用已較成熟
    「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因其具有弱光性好、適用於建築外牆等特點,又被稱作「掛在牆上的油田」。「發電玻璃」由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中建材光電)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蔣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靳水平 攝談到產品的應用場景,蔣猛舉例稱在成都金融城附近有一棟建築就應用了「發電玻璃」。
  • 成都中建材亮相綠建展,發電玻璃開啟節能新理念
    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在博覽會上甚是耀眼,一張能發電的玻璃吸引了許多參展人員前來觀看,窗簾一拉一合,只要有微弱的光,玻璃就能發電使燈泡亮起來,這樣的技術通過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的推廣已經進入了普通家庭,並且這種玻璃材料造價並不高,是真正的綠色節能、低碳環保、性價比高的建築材料。
  • 留美博士潘錦功,研製「發電玻璃」受美國重用,卻放棄高薪回國
    ,參加了一場新能源展會,並且作了一場關於碲化鎘技術的學術報告。2011年潘錦功博士回到成都開始創業。艱辛的創業之旅雖然他想利用這項技術改變整個能源行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無比艱辛。剛回國時,「發電玻璃」並不成熟,因此依舊需要大量資金進行科研,創業基金有限,他只有融資這一條路可走。
  • 成都中建材:創建中國品牌 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2020年,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中建材)碲化鎘電池實驗室轉化率突破19.3%,《碲化鎘發電玻璃工業化製備關鍵技術與研究》榮獲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中國矽酸鹽學會建築材料科學技術一等獎。這項技術在行業中引領著新的國際發展潮流。
  • 「給點陽光就燦爛」的碲化鎘「發電玻璃」
    「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它的秘密就在於它能將4微米厚的碲化鎘光電材料均勻塗抹在普通玻璃上,讓普通玻璃從絕緣體變成可導電的導體,進而變成可發電的建築材料,實現了玻璃與半導體材料的有機結合。「發電玻璃」具有弱光發電性好、溫度係數低等優點,是一種可以廣泛應用於牆體、屋頂、路面等處的綠色、可回收、可發電的多功能建築材料。
  • 世界第一條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投產
    近日,中國建材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世界第一條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在四川成都正式投產。該生產線填補了國際上大面積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技術的空白,掀起了建材領域的又一次技術革命,拓展了玻璃產業發展的新未來。
  • 世界最大「發電玻璃」在成都誕生!
    但是如果在自己家的屋頂上建一個太陽能發電板,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成本投入啊,個人家庭是不願意使用的。關鍵是效率也是一般般。這個也是導致無法大眾化的一個原因。 不過經過中國科學家潘錦功多年的努力、研發,終於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太陽能發電技術——「發電玻璃」!
  • 「跟著記者逛展館」不僅能裝飾還可用來發電的玻璃幕牆你見過麼?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20日,在2019世界製造業大會的高端製造展區,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展出了9月18日剛剛下線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這不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片基板,中國也因此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該玻璃基板生產技術的國家。
  • 中國造出可發電玻璃,讓房子變發電站,完爆傳統的太陽能發電
    據統計,全球各地建築消耗了40%的全球電力。雖然現在有太陽能發電,但是太陽能板不透光、笨重、成本高,導致只能使用在大型的企業大廈的樓頂或者牆壁,未能實現普及。尋找更為清潔的能源是全世界科學家奮鬥的目標,而最近,我國研發出了「發電玻璃」,又名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其研發公司中國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擁有了自主的智慧財產權。
  • 李河君:薄膜發電引領終極能源革命(組圖)
    漢能總部薄膜發電建築一體化(BIPV)項目  李河君圍繞著薄膜發電引領人類新能源時代這一主題,他認為,太陽能薄膜發電技術將帶來一場不亞於網際網路的、終極的人類能源利用的革命,它徹底顛覆了人類傳統利用能源的方式,從而使人類工業化流程再造。
  • 世界第一塊大面積碲化鎘薄膜弱光發電玻璃成功下線
    近日,凱盛集團旗下的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生產出的世界第一塊大面積碲化鎘薄膜弱光發電玻璃在四川成都成功下線,標誌著中國首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年產80兆瓦碲化鎘薄膜弱光發電玻璃工業4.0示範生產線正式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