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因其具有弱光性好、適用於建築外牆等特點,又被稱作「掛在牆上的油田」。「發電玻璃」由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中建材光電)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10月9日,2018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以下簡稱2018年全國「雙創」活動周)在成都啟幕。10日下午,在2018年全國「雙創」活動周第六屆中國創業投資行業峰會舉行期間,成都中建材光電總經理助理蔣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發電玻璃」應用領域已處於將要打開的狀態,產品目前主要集中在工業和商業領域,民用領域的應用則跟民眾對產品的理解和接納息息相關。
工業化應用較成熟
在蔣猛看來,「發電玻璃」的應用大門正在逐步打開,隨著民眾對產品理解得越來越深,其運用也將越來越廣。
「對此,公司在『發電玻璃』這塊也在做示範工程,當前產品應用在工業和商業領域較多,也較為成熟。」蔣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蔣猛透露,由於中建材光電有建材出身的屬性,介入到「發電玻璃」這種新能源材料的出發點就是將新能源產品建材化。在他看來,「發電玻璃」非常重要的應用就是建築一體化。「我們很多客戶,都將『發電玻璃』來替代傳統玻璃建材來使用」。
蔣猛認為,「發電玻璃」的建材屬性十分重要,現在主推的「發電玻璃」建材化領域還是空白,市場空間很大。相較於晶體矽電池,蔣猛表示,「發電玻璃」在外觀呈現上,與晶體矽做出來的產品有很大差別,而且「發電玻璃」屬於新型第二代太陽能電池。
蔣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靳水平 攝
談到產品的應用場景,蔣猛舉例稱在成都金融城附近有一棟建築就應用了「發電玻璃」。2018年4月,經過八年的研發,我國首條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在成都雙流投產,該項目正是由成都中建材光電投資。這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線,可生產單片1.92平方米的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光伏組件。
在行業人士看來,中建材光電的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填補了我國沒有規模化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的技術空白。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認為,玻璃基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實現了傳統玻璃與新材料的有機結合,為大規模光伏建築一體化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蔣猛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碲化鎘「發電玻璃」正式投產且達到百兆瓦級別的,目前只有成都中建材光電一家。
將在全國建50條生產線
資料顯示,成都中建材光電的「發電玻璃」產品,技術上實現了實驗室轉換效率達17.8%、小組件轉換效率為14.5%的水平。即便是在弱光的條件下,也可以通過光電轉化產生電能,可替代磚頭、幕牆等建材。一塊長1.6米、寬1.2米,面積1.92平方米的「發電玻璃」,每年能發電260~270度。
但這種清潔能源建材當前也面臨度電成本較高的問題。「目前產品的度電成本相對來說較高,因為產品比較少不能以低價方式去競爭,當產能進一步釋放時,銷售成本降下去,價格也會隨之下降。」蔣猛表示。
在生產成本方面,蔣猛認為,目前碲化鎘「發電玻璃」的生產成本與晶體矽電池不相上下。他認為,目前「發電玻璃」的推廣難點,是民眾對產品的認可程度。「對於一件新事物,在民用應用方面,從嘗試到大規模使用,需要一個階段,與民眾對產品的理解程度相關。」
不過,蔣猛透露,目前公司的「發電玻璃」市場也比較緊俏。「現在公司基本上沒有存貨,一般都是貨車等著公司出貨,出來以後就拉走」。
在談到公司未來的發展規劃時,蔣猛表示目前公司「發電玻璃」生產線是100MW的產能,「計劃在全國建造5GW的產能,也就是50條生產線,在四川將建10條」。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