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發電玻璃」,能把建築物變發電站

2020-12-03 澎湃新聞
「發電玻璃」是如何發電的?

薄膜弱光發電玻璃是在普通玻璃上鍍上碲化鎘光電材料,讓普通玻璃從絕緣體變成可導電的導體,進而變成可發電的建築材料,每塊發電玻璃的發電層經過雷射的刻蝕,形成214個串聯的小電池,也就是黑色玻璃上肉眼可見的白色線條。兩塊玻璃合一,通過背面的接線盒收集電,便能發電,導入逆變器後就能直接使用了。

傳送帶勻速運轉,「機器人」自動操作,55秒,就能下線一塊長1.6米、寬1.2米的碲化鎘發電玻璃。

這是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線現場,也是中國第一條100兆瓦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按照德國工業標準4.0打造,90%以上設備從德國等歐美國家採購,實現實驗室轉換效率17.8%,小組件轉換效率14.5%,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此項技術的突破,標誌著中國建材掌握了全球領先的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自主核心技術,同時也打破了國外巨頭的壟斷。很快,成都中建材將走「中國高鐵」模式,引進、消化、改造、提高(國產化),走出國門。

生產基地的外牆都裝上了發電玻璃 本文圖均為成都商報 圖

有光就能發電 弱光性能好,適宜四川地區

在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的展示廳內,一塊電視機屏幕大小的黑玻璃蓋著幕布,隨著幕布徐徐揭開,玻璃上的燈泡一盞接一盞地亮起來。這就是世界最大單體面積的碲化鎘發電玻璃。比起國外面積較小的發電玻璃,「成都造」在生產成本和安裝成本上都有大幅的壓縮。

發電玻璃究竟是如何製作的?為什麼會誕生在四川?在一排「變色」玻璃前,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殷新建告訴記者,玻璃由無色變成黃色再變成黑色的過程就是安裝上電池發電的過程,而電池的形成,是因為鍍上了發電層。「薄膜弱光發電玻璃產品是在普通玻璃上鍍上碲化鎘光電材料,讓普通玻璃從絕緣體變成可導電的導體,進而變成可發電的建築材料,實現了玻璃與材料的有機結合。」殷新建解釋說,每塊發電玻璃的發電層經過雷射的刻蝕,形成214個串聯的小電池,也就是黑色玻璃上肉眼可見的白色線條。兩塊玻璃合一,通過背面的接線盒收集電,便能發電,導入逆變器後就能直接使用了。

「發電材料的來源是輝碲鉍礦,我們四川擁有世界上唯一獨立成礦的輝碲鉍礦。」殷新建表示,在同樣的光照作用下,發電玻璃對光的吸收作用比普通發電材料要高出10%左右,即便在弱光條件下也可通過光電轉化產生電能,尤其適合四川的光照條件。「礦產資源豐富和光照資源薄弱,是我們在逆境下尋求突破的兩大因素。」

讓百分之一髮絲粗細的碲化鎘晶體,連續在玻璃上「生長」

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造」發電玻璃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一塊單片長1.6米、寬1.2米的發電玻璃,它的光電轉化效率高達17.8%,每年可以發電260~270度。即便是光線很弱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光電轉化產生電能。一塊1.92平方米的玻璃,一年可發電260~270度,理論計算,三四千塊玻璃產生的電量,相當於普通油田一口井一年產油可轉化成的發電量。

據介紹,此前,國際上最大的單片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是0.72平方米,一直未能獲得突破。要把4微米厚、相當於百分之一頭髮絲粗細的碲化鎘薄膜均勻地、不間斷地鍍在玻璃上,難度非常大。

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新廠房面積3萬平方米,生產線總長560米,日常生產僅需要50餘位工人,自動化率非常高,「作業系統採用中英文雙語,將來我們還可以做設備出口。」工廠生產線上使用的核心工藝是氣化鍍膜:玻璃進入真空腔體後,處於高溫環境的高速運動狀態,讓4微米厚的碲化鎘晶體連續在玻璃上「生長」。它還是一種綠色可回收可發電的多功能建築材料,可替代磚頭、幕牆等建材,為大規模光伏建築一體化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測算,廠房3面裝上發電玻璃

一年可發電200多萬度

隨著產品不斷下線,公司正用發電玻璃「武裝」廠房。記者在現場看到,公司的不少廠房已經裝上了黑玻璃,從外面看,與普通的玻璃幕牆只有顏色的區別,但背後電線牽出的盒子,卻能為廠房供電。據測算,一旦廠房3面裝上發電玻璃,一年可發電200多萬度,這意味著生產線白班一半的用電量能實現自給自足。就連電瓶車、電動汽車充電樁電源都可以來自「發電玻璃」,廠區內採用「發電玻璃」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應用隨處可見。

停車棚頂部裝上了發電玻璃以供汽車充電

比起普通的發電材料,「發電玻璃」的耐久性更勝一籌,設計壽命達30年,通過發電,前6年可收回成本,這為光伏發電併網的推進甚至為精準扶貧打開了想像空間。

「我國現有建築400億平方米,如果用『發電玻璃』改造10%,就相當於建設3個三峽電站,且解決了傳統玻璃幕牆的光汙染問題。」該負責人認為,隨著訂單「井噴」,他們正無限接近夢想。

懷抱著打造中國「第一太陽能」的夢想,「中建材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團隊」致力於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發電玻璃的研發和產業化。團隊堅持產學研結合集成創新,是業內唯一整合玻璃、碲化鎘材料、鍍膜工藝和設備全產業鏈的中國企業。

(原標題:成都造「發電玻璃」,能把建築物變發電站;我國現有建築如果用發電玻璃改造10%,就相當於建3個三峽電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成都造」全球最大單體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
    2009年成立後,成都中建材在中國建材凱盛集團的戰略部署下,開始構築在玻璃幕牆上造「三峽電站」的夢想。不同於業界主流的晶矽太陽能電池技術,成都中建材的碲化鎘薄膜鍍在玻璃上就能發電,理論光電轉化率達到33%,在弱光和高溫環境下表現更為出色。
  • 這名中國博士宣布,建築物變發電站!
    中國科學家潘錦功成功研發「發電玻璃」,中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日前,中國第一塊、世界單體面積最大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在成都成功下線。「發電玻璃」有多牛?「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被譽為「掛在牆上的油田」!
  • 成都中建材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正式投產
    中國金融信息網訊4月17日,成都中建材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在四川省成都市西航港經濟開發區正式投產。這標誌著我國企業已完全掌握了大面積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的核心技術,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圖為成都中建材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投產儀式現場成都中建材致力於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的研發與產品化。
  • 世界最大「發電玻璃」在成都誕生!
    其實"發電玻璃"不是玻璃自身能發電,而是在絕緣的普通玻璃上,均勻塗抹僅4微米厚的(相當於頭髮絲的百分之一)碲化鎘光電薄膜,由此製成可導電、可發電的半導體材料!因此"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被譽為"掛在牆上的油田"
  • 成都造黑科技:玻璃變「發電廠」搶佔光伏建築一體化市場
    這是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中建材)生產的「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這塊「發電玻璃」是在玻璃表面鍍上一層4微米厚的碲化鎘光電薄膜所形成,一塊1.92平方米的特殊玻璃,一年可發電250~260度。從理論上計算,三四千塊玻璃產生的電量,相當於一口普通油井一年產油可轉化成的發電量,所以又有人叫它「掛在牆上的油田」。
  • 世界首條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在成都投產
    4月17日上午,世界第一條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在雙流區正式投產,這標誌著成都中建材完全掌握了大面積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的核心技術,且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 中國造出可發電玻璃,讓房子變發電站,完爆傳統的太陽能發電
    雖然現在有太陽能發電,但是太陽能板不透光、笨重、成本高,導致只能使用在大型的企業大廈的樓頂或者牆壁,未能實現普及。尋找更為清潔的能源是全世界科學家奮鬥的目標,而最近,我國研發出了「發電玻璃」,又名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其研發公司中國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擁有了自主的智慧財產權。
  • 非一般的「四川造」:裝上這塊「玻璃」外牆變發電站
    【名片】  「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在較弱光強下也可以發電。2018年4月,由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研製的這種「發電玻璃」正式量產,每塊每年可發電260度,成為目前世界上能夠量產的最大尺寸碲化鎘太陽能「發電玻璃」,被稱作「掛在牆上的油田」。
  • 「發電玻璃」橫空出世,建造物將全部變成發電站?
    「發電玻璃」橫空出世,建造物將全部變成發電站? 也就是說,兩三塊就完全能滿足一個家庭的全年用電! 三四千塊這種玻璃產生的電量,相當於一口普通的油井一整年產的油所能轉化的電量啊!  如果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全部使用這種玻璃,那麼玻璃通過光能轉化出電量能夠提供大樓自身一年的用電量。
  • 「謝耳朵」成都暢談彩色發電玻璃:這是一場彩虹革命,會讓全球建築...
    ,來到位於成都市雙流區的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建立投運世界第一條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的生產企業。在這片土地上,他探訪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車間,與青年科學工作者對話,他流露出對「中國智造」深深的情懷,他支持中國智造的發電玻璃發展,為其獻計獻策,還介紹美國的化學家和商家給這家公司的總經理潘錦功,他深切期待中國智造的發電玻璃能走向全球,又善意提醒潘錦功:注意智慧財產權的申請與保護,以免被國外的律師控訴……中國情緣
  • 發電玻璃來了,生產一塊僅需55秒,年發電達270度
    電力還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清潔的能源,因為現在有了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這樣的發電方式沒有任何的汙染環節。而現在,又多了一種清潔的發電方式,那就是玻璃發電了。玻璃在我們生活中再平常不過了,主要的作用就是採光,我們的房子上都會安裝玻璃。現在有人把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到了屋頂上,這樣既節省土地還可以發電,可謂兩全其美。受到啟發,也就有人發明了發電玻璃。
  • 全球最大尺寸碲化鎘太陽能發電玻璃在成都投產應用
    用「發電玻璃」製作的幕牆  成都菁蓉匯7號樓是2018年全國雙創活動周開幕式的主會場,這棟樓的右側外立面有一面黑色的玻璃幕牆,面積約30平米。玻璃幕牆由約14塊碲化鎘太陽能發電玻璃組成的。和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晶矽發電玻璃相比,這些玻璃在較弱的光強下也可以發電,不再受晴天、陰天的限制,突破了傳統太陽能發電的局限性。
  • 成都中建材光電:「發電玻璃」工業和商業應用已較成熟
    「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因其具有弱光性好、適用於建築外牆等特點,又被稱作「掛在牆上的油田」。「發電玻璃」由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中建材光電)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10日下午,在2018年全國「雙創」活動周第六屆中國創業投資行業峰會舉行期間,成都中建材光電總經理助理蔣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發電玻璃」應用領域已處於將要打開的狀態,產品目前主要集中在工業和商業領域,民用領域的應用則跟民眾對產品的理解和接納息息相關。
  • 成都中建材亮相綠建展,發電玻璃開啟節能新理念
    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在博覽會上甚是耀眼,一張能發電的玻璃吸引了許多參展人員前來觀看,窗簾一拉一合,只要有微弱的光,玻璃就能發電使燈泡亮起來,這樣的技術通過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的推廣已經進入了普通家庭,並且這種玻璃材料造價並不高,是真正的綠色節能、低碳環保、性價比高的建築材料。
  • 中國率先研發成功,頂級能源設備「發電玻璃」,高樓變身發電站!
    我們都知道煤和石油,它們都屬於不可再生資源,而且現在消耗的日益嚴重,可供用的量剩餘的也不是很多,而且要一直供應是萬年的話肯定是不夠用的,所以說現在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尋找新的能再生的資源。我國著名科學家潘錦功,經過很多年的研究發明,終於成功的研究出一種叫「發電玻璃」的高科技。
  • 發電綠建新成果:6000平米漢能漢牆成就全國最大光伏發電玻璃幕牆
    (圖:採用漢能漢牆的南昌國家醫藥國際創新園聯合研究院)作為薄膜太陽能技術的引領者,漢能創造性地將薄膜太陽能技術與玻璃相結合,讓玻璃幕牆轉化光能為電能,打造了全球首套「發電牆綠色系統解決方案」。南昌國家醫藥國際創新園聯合研究院外立面光伏發電玻璃幕牆不僅是全國單體最大光伏發電玻璃幕牆,更是漢能推動「建築造能」,引領綠色建築新潮流的重要落地成果。6000多平米漢牆、裝機量460kw,這棟建築實現了最佳生態效果南昌國家醫藥國際創新園聯合研究院是江西省的重點項目,建築功能主要為辦公及其他配套設施。
  • 成都中建材:發電玻璃 點亮生活
    成都中建材:發電玻璃 點亮生活 相關視頻 2019
  • 美國研發太陽能窗戶,未來建築物有望自己發電
    關注集邦諮詢微信公眾號:TRENDFORCE,獲取更多科技產業資訊與研究最近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發出效率達 8% 的碳基有機太陽能板,讓摩天大樓自發電將不再是夢想。有機太陽能是用聚合物或有機生物來當作太陽能發電材料,具有輕薄、低成本、易回收、可撓等優勢,是再生能源新星,未來有機會應用在電動車、飛機機翼、建築物、玻璃甚至是衣服上,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 會發電的玻璃讓光伏發電成為更賺錢的產業
    光伏發電正在以多種方式走入我們的生活,建築建材中嵌入發電功能,使建築變得節能環保。利用玻璃等建材,在規劃之初就考慮發電功能,供給建築物日常用電,連接電網後,還能實現賣電賺錢。一棟會發電節能別墅是我們夢寐以求,正在成為很多人的現實。
  • 碲化鎘發電玻璃: 一場理論創新推動材料革命的浪潮
    2017年,世界第一塊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在四川成都下線,凱盛科技集團所屬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開啟從實驗探索到產業化應用的新徵程。 2018年,世界第一條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投入商業化運行,生產線當年投產當年盈利,利潤達3000萬元。 2019年,碲化鎘發電玻璃進入服務國防、邊防事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