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玻璃來了,生產一塊僅需55秒,年發電達270度

2020-12-03 極致洞見

能源問題一直是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和石化資源的枯竭,人們越來越嚮往清潔的能源。電力還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清潔的能源,因為現在有了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這樣的發電方式沒有任何的汙染環節。而現在,又多了一種清潔的發電方式,那就是玻璃發電了。

玻璃在我們生活中再平常不過了,主要的作用就是採光,我們的房子上都會安裝玻璃。現在有人把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到了屋頂上,這樣既節省土地還可以發電,可謂兩全其美。受到啟發,也就有人發明了發電玻璃。這種玻璃的原理就是在普通玻璃的表面塗抹上一層碲化鎘薄膜,這樣玻璃在陽光的作用下就可以把陽光轉化成電能。是不是感覺非常神奇?

這種發電玻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優勢。第一,生產時間短。其實這項發電玻璃的關鍵技術就是碲化鎘薄膜技術,而生產的原理也比較簡單,那就是直接把碲化鎘薄膜塗抹到普通玻璃上就可以了,而整個生產時間僅為55秒,比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時間還要短。

第二個就是發電量高。就目前來看,最為常規的發電玻璃面積是1.92平方米,這跟我們房子的玻璃差不多大小,而這一塊發電玻璃每年的發電量就可以達到了270度,如果家裡裝上幾塊發電玻璃,可以滿足一個家庭所有的用電需求。這是用在家用領域,如果是應用於工業領域,那每年得給企業節省多少電費。

第三個就是轉化效率高。不要小瞧這種發電玻璃,它的光電抓轉化效率達到了17.8%,可能咋一看這個數據不是很高,但是這個效率超過了電陽能電池板了。而且最重要的是,發電玻璃不僅在強光的條件下可以發電,就是在弱光的條件下同樣能發電。所以發電玻璃的適用範圍就比較廣了,一些日照時間不長的地區也是可以使用的。

第四個就是使用壽命比較高。發電玻璃的使用壽命為30年,一般來說,人的一生更換兩三次就可以了。剛才我們也說了,一個家庭只要兩三塊就夠用了,所以更換起來也不麻煩。而太陽能電池板的使用壽命一般為二十年,所以,發電玻璃還是非常有優勢的。

發電玻璃如果普及以後,在未來,建築物上就可以直接安裝了。如果所有的建築物都安裝上這種玻璃的話,每年的發電量幾乎是天文數字了。就拿我們中國來說,我們中國現在差不多有400億平方米建築,即使有十分之一的建築安裝了發電玻璃,那每年的發電量將超過3座三峽發電站的發電量,這樣可以為我們國家的能源和環保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相關焦點

  • 中國造出可發電玻璃,讓房子變發電站,完爆傳統的太陽能發電
    根據相關報導,在生產線上,一塊單片長1.6米,寬1.2米的發電玻璃,僅需55秒,而這樣的一塊玻璃光電轉化率達到17.8%。而一塊約2平方米的發電玻璃,每一年可以發電260-270度,用上2到3塊的話,產生的電量足夠讓普通家庭使用一年了。
  • 世界最大「發電玻璃」在成都誕生!
    其實"發電玻璃"不是玻璃自身能發電,而是在絕緣的普通玻璃上,均勻塗抹僅4微米厚的(相當於頭髮絲的百分之一)碲化鎘光電薄膜,由此製成可導電、可發電的半導體材料!因此"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被譽為"掛在牆上的油田"
  • 成都造「發電玻璃」,能把建築物變發電站
    兩塊玻璃合一,通過背面的接線盒收集電,便能發電,導入逆變器後就能直接使用了。傳送帶勻速運轉,「機器人」自動操作,55秒,就能下線一塊長1.6米、寬1.2米的碲化鎘發電玻璃。讓百分之一髮絲粗細的碲化鎘晶體,連續在玻璃上「生長」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造」發電玻璃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一塊單片長1.6米、寬1.2米的發電玻璃,它的光電轉化效率高達17.8%,每年可以發電260~270度。即便是光線很弱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光電轉化產生電能。
  • 太陽能發電弱爆了,這塊「掛在牆上的油田」,讓房子秒變發電站!
    「發電玻璃」當然不是玻璃自身能發電其原理是在絕緣的普通玻璃上塗抹上4微米厚的碲化鎘光電薄膜由此製成一種半導體材料 可導電、可發電發電玻璃易生產光電轉化率高生產一塊長1.6米,寬1.2米的單片發電玻璃僅需55秒其光電轉化率可達17.8%
  • 「發電玻璃」橫空出世,建造物將全部變成發電站?
    據了解,生產這樣一塊單片長1.6米、寬1.2米的發電玻璃,只需要55秒的時間,但它的光電轉化效率卻高達17.8%,每年可以發電260-270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發電玻璃」即便是光線很弱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廣電轉化產生電能。 02 太陽能是目前為止最為高效、穩定的能源,超越了風能和核能。 但是將太陽能轉化為可利用能源,需要用成本很高的太陽能電池板來轉換,不僅價格高昂,也不便於使用。 中國潘錦功博士用發電玻璃解決了太陽能電池板成本高昂的問題。
  • 留美博士潘錦功,研製「發電玻璃」受美國重用,卻放棄高薪回國
    如今世界上最大一塊「發電玻璃」,僅1.92平方米,每年的發電量就達到260度到270度。這種新型材料,足以改變人類歷史,而這種神奇的材料的發明人,就是我國科學家潘錦功博士。2013年公司資金鍊即將斷裂,他們咬牙堅持了下來。2014年科研陷入困境,團隊中大量成員被高價挖走。2015年公司已經即將關閉。不過,他沒有放棄,依舊對自己的技術滿懷激情和細心,終於,在潘錦功博士及其團隊的努力下,2017年他們製作出了中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全世界單體面積最大的「發電玻璃」。
  • 「成都造」全球最大單體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
    伴隨著傳送帶勻速運轉,「機器人」自動操作,每55秒,一塊長1.6米、寬1.2米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就會下線。而且碲化鎘發電玻璃弱光性能非常好,無論光線強弱,有光就能發電。」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錦功介紹,耗時近8年,中國建材凱盛集團碲化鎘發電玻璃技術團隊攻關幾百項技術難題,終於在成都實現了全球最大單體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本地製造,此項目打破了國際壟斷,填補了我國在大面積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技術的空白。
  • 拒絕2000萬美金誘惑,將發電玻璃帶回國,14億國民或將受益
    然而,在美國看來十拿九穩的事,卻遭到了潘錦功的直接拒絕,在2011年潘錦功完成學業後,更是直接選擇帶著這項技術回國作貢獻,在四川開啟自己的科技創業之路。經過6年的刻苦鑽研,到了2017年,這項技術終於成功用於實際,全球最大單體面積的碲化鎘 「發電玻璃」 成功從潘錦功創立公司的生產線上「走了下來」。
  • 中國第一塊碲化鎘「發電玻璃」成功下線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右一)向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左一)介紹碲化鎘發電玻璃的研發生產情況。成都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生產線,是由中國建材集團旗下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和所屬德國、美國等海外科研團隊,集成高端材料、玻璃基板技術,經過近十年創新攻關,研發建設的重大成果,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這種「發電玻璃」,通過在絕緣的半導體玻璃上,均勻塗抹僅4微米厚的(相當於頭髮絲的百分之一)碲化鎘光電薄膜,讓「小玻璃」實現「大變身」,成為可發電的建築材料。
  • 世界第一條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在川建成
    僅用55秒,生產線終端即送出一塊世界最大單體面積的碲化鎘「發電玻璃」。11月初,潘錦功掌舵的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線投入試生產。  單片玻璃面積1.92平方米,年可發電260—270度;生產線完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現已斬獲的訂單,足夠年產100兆瓦的生產線忙一年……  這讓他感慨,「騰飛路終於名副其實了。」原來公司位於雙流西航港經濟開發區騰飛三路。  但騰飛從未這麼容易。
  • 成都中建材光電:「發電玻璃」工業和商業應用已較成熟
    10月9日,2018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以下簡稱2018年全國「雙創」活動周)在成都啟幕。據蔣猛透露,由於中建材光電有建材出身的屬性,介入到「發電玻璃」這種新能源材料的出發點就是將新能源產品建材化。在他看來,「發電玻璃」非常重要的應用就是建築一體化。「我們很多客戶,都將『發電玻璃』來替代傳統玻璃建材來使用」。蔣猛認為,「發電玻璃」的建材屬性十分重要,現在主推的「發電玻璃」建材化領域還是空白,市場空間很大。
  • 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研製太陽能發電玻璃
    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最近成功研製出一種高效的太陽能發電玻璃,名為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實際上發電的不是玻璃,而是塗抹在普通玻璃上僅有4微米厚的一層碲化鎘光電材料塗層。
  • 「給點陽光就燦爛」的碲化鎘「發電玻璃」
    該產品單片面積1.92平方米、組件轉化效率為13%,年發電可達260度左右,被稱為「掛在牆上的油田」。拓展了解2018年4月,中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世界第一條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在四川成都正式投產,掀起了建材領域的又一次技術革命,拓展了玻璃產業發展的新未來。
  • ​「發電玻璃」真的來啦!一扇牆就能滿足整棟樓的用電需求,多餘的還可「出售」…
    近日,這個項目的示範點在醴陵經開區的公租房3號棟建成並投入使用,通過加裝500平方米的「發電玻璃」後,整棟樓變成了簡易「發電站」。碲化鎘發電玻璃,被譽為「掛在牆上的油田」,是在絕緣的普通玻璃上均勻地塗抹4微米厚的碲化鎘光電薄膜,將普通玻璃變成可導電、可發電、可回收的半導體材料。
  • 碲化鎘發電玻璃:光伏建築一體化未來趨勢
    一塊玻璃除了可以擋風遮雨、透過光亮,或是製作成藝術品,還能做什麼?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材凱盛科技集團總經理、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壽表示,能發電的玻璃已經誕生,未來將在建築等行業嶄露頭角。太陽能已家喻戶曉。經歷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化石能源發電帶來的嚴重環境問題後,光能發電開始為人青睞。
  • 中國率先研發成功,頂級能源設備「發電玻璃」,高樓變身發電站!
    我國著名科學家潘錦功,經過很多年的研究發明,終於成功的研究出一種叫「發電玻璃」的高科技。這種黑科技的功能就是顛覆了以往的新能源建材,在歷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發明,對於新能源行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福音。為什麼叫做「發電玻璃」呢?是因玻璃能把太陽能轉為電能,被稱為「掛在牆上的油田」。
  • 非一般的「四川造」:裝上這塊「玻璃」外牆變發電站
    【名片】  「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在較弱光強下也可以發電。2018年4月,由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研製的這種「發電玻璃」正式量產,每塊每年可發電260度,成為目前世界上能夠量產的最大尺寸碲化鎘太陽能「發電玻璃」,被稱作「掛在牆上的油田」。
  • 中建材碲化鎘發電玻璃項目醴陵開工 項目總投資100億元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湖南日報11月4日消息,近日,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的中國建材集團碲化鎘發電玻璃項目在醴陵開工,將建設30萬千瓦產能的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發電玻璃生產線。發電玻璃,又稱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被譽為「掛在牆上的油田」,是在絕緣的普通玻璃上均勻地塗抹4微米厚的碲化鎘光電薄膜,將普通玻璃變成可導電、可發電、可回收的半導體材料。據了解,單片面積1.92平方米、重30公斤的「發電玻璃」,年發電量達260至270度,一戶家庭安上三、五塊這樣的玻璃,可以保證全年家庭日常用電。
  • 國內的「發電玻璃」火了!只要裝三塊,從此再也不用交電費
    比方說,太陽能發電板,雖然它是新能源發電的,但是它的成本還是很高的,家裡一般並不會採用。可現在我們國內的「發電玻璃」,也開始進入市場了,一個家庭只需要裝上三塊,全年的電費都可以省下來了。這款發電玻璃的材料是碲化鎘光電材料,生產者將這種材料均勻的塗在普通玻璃上面,厚度大約是4微米,就可以讓這塊玻璃變成可以發電的半導體材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發電玻璃」。從外觀上看,它與我們看到的普通玻璃並無大區別,所以美觀上並不會存在影響,也不會影響採光。
  • 留美博士潘錦功,研製「發電玻璃」受美國重用,選擇放棄高薪回國
    中國科學家在先進能源領域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優勢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經成功研發了所謂的發電玻璃,而該類型玻璃可以安裝在建築的外牆,或者是屋頂上用做相關的建築材料。也就意味發電玻璃被投入市場,將在人類的太陽能利用史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