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率先研發成功,頂級能源設備「發電玻璃」,高樓變身發電站!

2020-12-05 丫丫侃科技

如今世界經濟都在快速的發展,而人口增長的速度也非常快,所以能源供應這個問題必需得到重視,不僅在國內在世界上也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煤和石油,它們都屬於不可再生資源,而且現在消耗的日益嚴重,可供用的量剩餘的也不是很多,而且要一直供應是萬年的話肯定是不夠用的,所以說現在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尋找新的能再生的資源。

我國著名科學家潘錦功,經過很多年的研究發明,終於成功的研究出一種叫「發電玻璃」的高科技。這種黑科技的功能就是顛覆了以往的新能源建材,在歷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發明,對於新能源行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福音。為什麼叫做「發電玻璃」呢?是因玻璃能把太陽能轉為電能,被稱為「掛在牆上的油田」。之所以能發電是因為把光電材料塗於玻璃之上,把玻璃本身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從絕緣體轉變為一種可以導電的半導體物質。

玻璃本身是特別特別薄的,千萬不要小看這樣的玻璃。他們的發電量是巨大的,大概一塊兒長1.6米,寬1.2米的玻璃,可以轉變供電的速度卻高達百分之二十左右,就是這樣一塊玻璃一年可以發電270度左右。就這個比例算下去的話,基本上如果家庭使用的電的話,兩三塊兒基本上就可以滿足一年的供給量。平時用的電一般,大概三四千塊玻璃就可以產生普通一口油井所達到的電量,現在在上海一個金融中心的建築外牆上基本上都用的這種玻璃,這種多面玻璃的組合的結果,就是能把光轉換成大量的電能,基本上可以供整棟大樓使用。

如果這項技術普及下去,對我們全國的建築物的外包裝都如此進行改造的話,那麼產生的電量是驚人的,那麼人類用電就完全不用發愁了。更讓人欣喜的是這種發電玻璃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就算光線非常薄弱的情況下也能轉化出電能。現在發電的設備有很多,有風能和利用核能來發電的,但是就目前來說太陽能發電最快,而且最穩定的一種新能源,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太陽能電池板的造價是非常高的,使用起來也不是非常的方便。

潘錦功博士發明的這種發電玻璃就徹底解決了這些煩惱,首先這種發電玻璃是非常環保的,還能夠解決物體表面容易髒的問題,本身它是一種透明的玻璃體。不像太陽能電池板要放在屋頂,沒有那麼多的局限性。而且據有關檢測顯示,它的壽命大概可以到三十年左右,並且生產的造價也不是很高,目前在全球已經承包了福特汽車,一百多個廠房的改造以及國內很多的重大的國家工程,目前這種造福於全人類的黑科技已經大量投入生產。

其實說起來這種玻璃最早提出的人是在美國,而且美國人也相當重視這種新能源,沒想到我們國家率先發明出來。其實潘錦功博士最早是在美國進行深造的,為了更好地造福於中國,他毅然放棄了美國非常優厚的待遇,即使碰到萬般的阻撓也不放棄,他確實是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建材歷史,是一個很值得很讓人尊敬的科學家。他發明的發電玻璃為中國節能資源的歷史,增添了非常厚重的一筆。因為他的這個突破,讓中國擁有了自主智慧財產權!

因為其小巧方便攜帶的特點,所以在軍事方面也有很大的應用,可以供軍區在野外進行發電供電使用,而且在未來電動車方面,很有可能會利用這種玻璃來進行移動充電,這個顛覆性的發明將會被重點推廣,甚至可能會有一天完全取代了普通的玻璃幕牆,我們中國是越來越強大了,值得我們每個國人為你感到自豪!

相關焦點

  • 「發電玻璃」橫空出世,建造物將全部變成發電站?
    「發電玻璃」橫空出世,建造物將全部變成發電站? 中國科學家潘錦功通過多年努力、研發,終於成功研發出「發電玻璃」!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發電玻璃」即便是光線很弱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廣電轉化產生電能。 02 太陽能是目前為止最為高效、穩定的能源,超越了風能和核能。 但是將太陽能轉化為可利用能源,需要用成本很高的太陽能電池板來轉換,不僅價格高昂,也不便於使用。 中國潘錦功博士用發電玻璃解決了太陽能電池板成本高昂的問題。
  • 薄膜太陽能技術「植入」普通玻璃變身「發電體」
    據漢能創始人李河君介紹,漢牆採用全球最先進的玻璃基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技術,兼具安全性與發電性能,是全球首套「發電牆綠色系統解決方案」。 漢能創始人李河君現場致辭   李河君表示:「隨著清潔能源的推廣和應用在全球達成共識,中國也非常重視清潔能源的應用和發展,生態文明被寫入憲法,『藍天保衛戰』
  • 中國第一塊碲化鎘「發電玻璃」成功下線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右一)向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左一)介紹碲化鎘發電玻璃的研發生產情況。經濟網訊 日前,中國第一塊、世界單體面積最大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在成都成功下線。這種玻璃,打破了人們對幕牆玻璃「擋風遮雨」的傳統認識,使幕牆玻璃釋放出巨大能量,被譽為「掛在牆上的油田」!
  • 世界最大「發電玻璃」在成都誕生!
    但這些發電模式都有一個特點——資源成本太高。無論是建造大壩還是建風電場都需要高昂的成本,而且對生態問題有著一定的影響。 那麼有沒有一種成本低,大家都可以自己自發的發電的設備的呢?居民自己發電自己用?或許有很多人想到,那不就是太陽能發電嗎?
  • 成都造「發電玻璃」,能把建築物變發電站
    這是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線現場,也是中國第一條100兆瓦碲化鎘發電玻璃生產線,按照德國工業標準4.0打造,90%以上設備從德國等歐美國家採購,實現實驗室轉換效率17.8%,小組件轉換效率14.5%,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此項技術的突破,標誌著中國建材掌握了全球領先的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自主核心技術,同時也打破了國外巨頭的壟斷。
  • 他攻克世界能源難題,潘錦功研發「發電玻璃」,拒絕美國優待回國
    尤其是近年來能源短缺等問題,受到了國際的高度重視。要想實現長遠發展,能源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各國都紛紛倡導資源節約,並竭力尋找新能源。然而許多年過去了,世界各國的專家撓破腦袋也沒能找到理想的可替代能源。顯然,這是一個國際性難題,卻不想,中國卻解決了這個難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環保意識。春秋時期,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就主張道法自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 中國造出可發電玻璃,讓房子變發電站,完爆傳統的太陽能發電
    尋找更為清潔的能源是全世界科學家奮鬥的目標,而最近,我國研發出了「發電玻璃」,又名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其研發公司中國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擁有了自主的智慧財產權。 更厲害的是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即使是弱光條件下,也能將光能轉化產生電能!
  • 太陽能發電受雜草困擾,中國放出一群羊,成功解決全球性難題
    隨著全球科技不斷發展,各個國家開始追求新能源產品,太陽能作為一款能源產品。可以將太陽能轉變為電能,因此廣受多個國家的喜愛,而且我國還研發出更加先進的「發電玻璃」。僅2平米左右的玻璃,就可以提供大約270度左右的電量。
  • 美麗鄉村遇上「黑科技」 「發電玻璃」上房頂,房子「變身」發電站
    浙江在線-寧波頻道9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吳曉鵬 通訊員 王幕賓 張昊樺 朱珊珊 汪溥)9月22日,全國首個新型「碲化鎘薄膜電池」代替傳統琉璃瓦的屋頂發電光伏項目在寧波市海曙區龍觀鎮龍谷村正式開工。該項目總體裝機容量800千瓦,由國網(寧波)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投資並與寧波光年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承建。
  • 零噪音打樁、千噸阻尼器、頂級玻璃幕牆,中國第一高樓超硬核
    零噪音打樁、千噸阻尼器、頂級玻璃幕牆,中國第一高樓超硬核 原標題:   上海中心大廈關鍵技術摘得2018年上海科技獎特等獎。  上海中心大廈高632米,系目前中國第一、世界第二高樓,也是中國唯一超過600米高度的建築。作為陸家嘴金融中心建築群靚麗的收官之作,它於2008年底開工,歷時6年多建設竣工,創造了一系列建造工程歷史上的奇蹟。  陸家嘴地基土質鬆軟,如何支撐85萬噸的龐然大物?建築高聳入雲,如何降低大風天氣下大樓的搖擺幅度?2萬多塊不同大小的曲面玻璃幕牆是如何安裝的?
  • ​「發電玻璃」真的來啦!一扇牆就能滿足整棟樓的用電需求,多餘的還可「出售」…
    「發電玻璃」讓高樓變身「發電站」總投資100億元的中建材碲化鎘發電玻璃項目
  • 這名中國博士宣布,建築物變發電站!
    中國又一項科技發明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學家潘錦功成功研發「發電玻璃」,中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日前,中國第一塊、世界單體面積最大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在成都成功下線。「發電玻璃」有多牛?「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被譽為「掛在牆上的油田」!據了解,一塊單片長1.6米、寬1.2米的發電玻璃,它的光電轉化效率卻高達17.8%,每年可以發電260-270度。即便是光線很弱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光電轉化產生電能。
  • 溫州籌建全國最大的潮汐發電站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溫州市能源·油氣集輸工藝和裝置研討會」上了解到,溫州正在籌建全國發電量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核心技術問題已經攻克,計劃選址在沒有主要航道經過的甌江附近海域。向海向風要能源籌建全國發電量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溫州市近岸均為強潮區,沿海平均潮差為4.29米,根據有關理論,海水落差在2米以上的海灣處都可以建潮汐發電站。
  • 海洋日報|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正式運行
    這標誌著LHD海洋潮流能發電項目——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正式投入運營,率先實現我國海洋清潔能源開發重大突破。2.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水下隧道工程技術分會揭牌成立8月24日,國內水下隧道工程頂級學術交流平臺——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水下隧道工程技術分會在濟南揭牌成立。
  • 我國5大新能源發電技術
    而我國在新能源發電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1.風力發電 風能是一種潔淨能源,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動能。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是由太陽輻射引起的氣流變化。可以說風能是空氣的動能。風車是最早利用風能的技術之一。我國很早就開始了風力發電的研究,試驗和推廣工作。風力發電站就是應用和研究成果。
  • 地熱發電開啟清潔能源利用新篇章
    1月12日上午,在地美特瑞麗地熱發電站,白色的蒸汽飄向蔚藍的天空,發電設備正在將地熱轉化為清潔的電能。   「目前,地美特瑞麗地熱10兆瓦發電站的淨髮電量已達到1.2兆瓦,該電站仍在擴建之中。
  • 中科院研發千噸級「液態陽光」項目成功示範 促清潔能源發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由該所研發的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又稱「液態陽光」)示範項目,15日在甘肅蘭州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集成創新了液態太陽燃料合成全流程工藝裝置,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整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
  • 第二代太陽能發電技術使光電轉化率超過40% —新聞—科學網
    在位於涿州開發區的涿州聚燁光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燁光能公司」)內一片草坪地上,幾十個大玻璃組成的「鏡子」面對太陽,共同將陽光反射到前方一個塔上方的「接收器」上。 「這裡是我們正在進行最後調試的塔式聚光光伏太陽能示範發電站。今天天氣好、光照足,對太陽能示範發電站來說是個難得的『好日子』。」
  • 中科院研發千噸級「液態陽光」項目成功示範,促清潔能源發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由該所研發的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又稱「液態陽光」)示範項目,15日在甘肅蘭州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集成創新了液態太陽燃料合成全流程工藝裝置,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整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
  • 成都中建材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正式投產
    中國金融信息網訊4月17日,成都中建材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在四川省成都市西航港經濟開發區正式投產。這標誌著我國企業已完全掌握了大面積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的核心技術,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圖為成都中建材大面積發電玻璃生產線投產儀式現場成都中建材致力於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的研發與產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