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了人類四百多年不計後果的開採和汙染,地球的狀況看起來變得非常糟糕了,但值得慶幸的是,它還沒有完全崩潰。除了發生一些地震、海嘯之類的自然災害外,地球繼續慷慨地接納我們迅速擴大的人口,以至於這一數字已經接近76億。
然而,我們會覺得好奇,如果人類的人口少一點,這個星球是否會變得更好?當然,我們並不主張減少人口,我們喜歡人口,但我們需要知道,地球可以承載的最理想的人口數量是多少?如果地球對於人類的容量遠超我們的想像,那麼我們就可以放開手腳擴張人口,不必杞人憂天;但如果人類人口已經超過了理想數量,那麼我們就要有意識地愛護地球,全面停止「謀殺」地球的暴行。
「消費」標準很重要
討論人類人口的理想數量,如果我們只給出一個貌似靠譜的猜測值,那就過分簡化了這個問題。
其他動物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通常只與其本身的食物有關,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則遠遠超出了生物最基本的需求。這些影響可以被歸納為「消費」這一籠統的詞彙,但其中實際上包括了大量的資源開採、生態破壞和能源消耗,這些「消費」正日以繼夜地發生在全球76億人的日常生活中。顯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擁有不同的「消費」標準。鑑於這一點,科學家不會只給出一個數值。
所以,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設立了幾種「生活」的理想標準,計算其所需「消費」的資源,然後將這種標準普及到全人類,最後計算出維持這種「消費」標準時,地球所能承受的人口數量。
比如,以發達國家法國的生活方式為標準,為確保地球上每個人能夠享受到法國的浪漫、閒適、奢侈的「好生活」,世界人口的數量最好減少到大約30億;要是以財大氣粗的美國人民為標準,那麼世界人口就需要減少到19億,理想生活才能維持下去。當然,如果想讓地球上的人類居民保持在目前的76億,並使所有人都能享有世界資源的平等份額,那麼發達國家人民的「消費」標準就要降一下——全都向印度人民那樣生活即可。
有趣的是,雖然美國人民的「消費」標準很高,但就幸福程度而言,他們卻比不上法國人。換句話說,美國人似乎在獲得良好生活狀態方面的效率比較低。這表明,人類可以在實現同等或更高水平的福祉的前提下,減少「消費」。那麼,人類理想的人口數量將變得更加彈性。
科技增加承載力
隨著地球人口的增長,人們對地球的最佳人口規模進行了長期的爭論,但密西根大學的經濟學家認為,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確實沒有理想的人口規模。
如果我們看看兩萬年前的世界,當時全世界最多只有不到1000萬人口,那時的地球無法養活更多舊石器時代的人。18世紀,託馬斯·馬爾薩斯開始擔心當時的世界人口數量——不到10億——已經太大了。儘管如此,工業革命使人類找到了新的方法獲得更多的食物和居住地。當1960年世界人口達到30億,並且以每年2%以上的速度增長(在不到40年內翻了一番)時,人們普遍擔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人類將面臨大規模飢餓,但饑荒沒有出現。如今,接近76億人已經擴散到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卻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吃得更飽、更健康、活得更長。
所以,密西根大學的經濟學家預測,人類永遠不會停止開發技術,這會徹底改變我們將資源轉化為消費所需物品的能力。鑑於地球有能力吸收1960年至2019年期間增加的40億人,這位經濟學家樂觀地認為,2019年至2100年期間,世界至少還能再增加40億人,生活水平也將繼續提高。當然,如果人類能夠解決氣候和環境問題,世界人口將在100年多一點的時間裡至少穩定在120億人左右——這可能是未來地球人口數量的理想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