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考綱要求
了解原子的構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掌握原子結構示意圖的表示方法。
02原子的組成
1.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 原子核 和核外帶負電的 核外電子 構成的,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2.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
由此可見: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都近似為1,如果忽略電子的質量,將核內所有質子和中子的數目和叫做質量數。

質量數與質子數和中子數間的關係是:質量數(A)= 質子數(Z) + 中子數(N),其中,1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的質量答題相當。
03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在多電子的原子裡,電子分別在能量不同的區域內運動,在離核較近的區域內運動的電子能量較 低 ,在離核較遠的區域內運動的電子能量較 高 ,把不同的區域簡化為不連續的殼層,也稱作 電子層 (如右圖)。電子總是先從 內層 層排起,這又叫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其關係如下表:

1.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以下四個規律相互制約的,在考慮問題時需要同時滿足
(1)各電子層最多容納2n的平方個電子,其中n表示電子層數;
(2)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 (K層為最外層時不超過2個);
(3)次外層電子數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電子數不超過32個
(4)核外電子總是儘先排布在能量 較低 的電子層,然後由裡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_升高_的電子層。
特別提醒
2.結構示意圖,以Na元素為例
以Na元素為例
結構示意圖包括原子結構示意圖和離子結構示意圖。
在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圈」表示原子核及核內質子數,「弧」表示各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電子
層上的電子數,核內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相等。
在離子結構示意圖中,核內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不相等。
思考題:試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下列粒子:Na+、O、S2-、Cl-。

3.核外電子排布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1)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小於4,較易失去電子,形成陽離子,表現出還原性,在化合物中顯正化合價。
(2)非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大於或等於4,較易得到電子,活潑非金屬原子易形成陰離子。在化合物中主要顯負化合價。
(3)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為8電子(氦為2電子)穩定結構,不易失去或得到電子,通常表現為0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