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又冒泡了。自帶硬照。
9月17日,他發布了兩張星艦最新硬照。貌似慰勞一下遍布全球的SpaceX粉絲軍團——下一代飛船Starship星艦真的不是夢,距離首飛不遠了。
第一張照片:德州博卡奇卡製造基地組裝中的Mk1,即第一艘全尺寸原型星艦,船身和船頭都已經打造好,正在內部安裝大型部件,很快就將合為一體,或者叫飛船封頂。
馬斯克配文:塔圖因,機器人垃圾場。(Tatooine塔圖因是《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盧克天行者的故鄉)當然這是開玩笑,幽一默。
第二張照片:主角同樣是Mk1,工人正在組裝船身,具體點說是全不鏽鋼環堆疊拼接起來。每個鋼環高1.8米,直徑9米,星艦建成後超過55米。
馬斯克配文:51區的51區。(盡人皆知,51區是傳說中的美軍絕密禁區,總跟UFO、外星飛船扯上關係)同樣是玩笑話,一貫的馬一龍調皮風格。不過一定程度上說,SpaceX正在打造的下一代飛船:Starship星艦+Super Heavy超重鷹火箭,的的確確自帶科幻風。
星艦+超重鷹:足夠科幻
去年11月,馬斯克公布「全不鏽鋼版」箭船組合概念,將大名鼎鼎的BFR一下子變身、更名為:超重鷹Super Heavy+星艦Starship,分別對應原來的大獵鷹火箭BFR+大獵鷹飛船BFS。這一改,徹底顛覆了運載火箭、宇宙飛船的固有長相,讓SpaceX變得更科幻,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超重鷹火箭Falcon Super Heavy,簡稱Super Heavy,縮寫為SH ——高63米,直徑9米,最新設計裝配35臺猛禽發動機,這些都跟BFR設計一樣,變的是箭體材質,由碳纖維複合材料全部改成不鏽鋼。
星艦Starship——高55米,直徑9米,最新設計裝配6臺猛禽發動機,跟BFS大獵鷹飛船一樣,關鍵在於改進處:前後各增加一組驅動鰭,一對前鰭+三個尾鰭,尾鰭既是驅動鰭,也是著陸架。星艦飛船腹部大面積增加了隔熱層,以適應重返地球、月球、火星等多種著陸飛行。
星艦船體跟超重鷹火箭一樣,全部採用不鏽鋼,而不是碳纖維複合材料。星艦可以作為載人飛船(多達100人),也可以用作貨運飛船。加壓空間超過1000立方米,比國際空間站加壓體積還要大。
Hopper小星艦:足夠驚豔
當初SpaceX開發回收式火箭,暱稱Grasshopper蚱蜢,按照命名習慣,最近開發Starship星艦原型飛船,所以暱稱為:Hopper跳蟲,粉絲團稱為Starhopper星蟲。
最早2018年9月開建,年底雛型顯現,矗立在SpaceX南德州發射場,渾身上下全不鏽鋼船身,錚明瓦亮,足夠科幻。貌似1947年科幻小說《全體登上月球!》裡的宇宙飛船。
Hopper跳蟲高39米,直徑9米,裝配3臺發動機。跟全尺寸星艦相比,顯然小一號,也簡化很多。但建造速度奇快,僅僅用了4個月。之所以如此快速建造Hopper跳蟲,就是為打造全尺寸星艦Starship鋪路。
SpaceX箭船開發變形記
2011年,公布重鷹開發計劃,2018年2月實現首飛
2016年之前,箭船系統被稱為火星殖民運輸系統MCT2016年9月,變成星際運輸系統ITS
2017年7月,更名為大獵鷹BFR
2018年11月5日,提出迷你版BFR
2018年11月20日,放棄BFR,推出超重鷹+星艦
2019年1月,建成第一代原型星艦:StarHopper星蟲/跳蟲。後遭遇強風損壞。
2019年4月,修補後沒有頭錐的星蟲進行多次點火,兩次繫繩小跳躍。
2019年5月,全尺寸原型星艦德州、佛州兩地同時建造。
2019年7月26日,星蟲首次不繫繩跳躍,飛行高度約20米。這也意味著全球首款全流程分級燃燒循環發動機——猛禽發動機,首次實測飛行。
2019年8月28日,星蟲最後一跳、也是最大尺度跳躍,飛行高度150米,飛行時間57秒。之後飛行測試由全尺寸原型星艦Mk1、Mk2取代。
2019年9月28日,計劃建成並公布全尺寸原型星艦Mk1。2019年10月中下旬,計劃首次試飛全尺寸原型星艦Mk1,飛行高度20公裡。2020年,星艦全尺寸原型飛船計劃軌道級試飛。2021年,第一款星艦飛船計劃建成,入軌試飛。
按照這個節奏,不僅有可能兌現承諾:2023年商業首飛環月之旅,甚至到2024年擔當起重返月球的重任,成為阿耳忒彌斯載人登月任務的首選箭船(如果SLS火箭+獵戶座飛船關鍵時刻衝不上去的話)。
當然,還有可能兌現馬斯克的遠大承諾:2022年超重箭+星艦首飛火星,2024年首次載人飛往火星。
重返月球之際,人類首次登陸火星,是不是看起來太科幻?
怎麼看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其它都可能是變量,唯一不可變量就是馬斯克的雄心。有這一點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