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是「蒿」這一大家族中的一種,屬於菊科,蒿屬,艾草種,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艾草的別名也相當多,有蕭茅、冰臺、遏草、香艾、艾蒿、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
蒿這一家族的植物們有一個比較讓人喜歡的共同的特性,氣味芳香四溢,無論是葉子,還是莖稈,都有著濃鬱的芳香。艾蒿是這樣,餐桌上經常吃的茼蒿是這樣,白蒿、青蒿等,也是氣味芳香。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顧城的這些詩句,讀起來總是感覺親切而美好。一棵棵青蔥的艾草,因為端午節插艾的習俗,被很多人熟悉。艾草開的花和結的果,很多人可能就不熟悉了。艾草的花和果也確實不怎麼引人注目,艾草的花為頭狀花序,花朵兒小而多,排成狹長總狀花叢,艾草的花蕾是白色的,尖上一抹粉紫色,看上去很可人,綻開的艾草花是紫色的,小而秀美。艾草的花果期一般在7月到10月間。
艾草當然也是可以食用的。
艾草也是一種原生態的綠色菜蔬呢!在艾草還青蔥年少的時候,把它們一棵棵從山野的地上採挖回家,清水裡洗乾淨,就可以製作成多種富有特色的美食了,像青團、艾米果、艾餈等。
在我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餈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人們稱為「艾餈」。做艾餈,人們一般會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裡面包上花生碎、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它們放進籠屜裡蒸熟就可以美美地享用了。
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當作蔬菜食用。
每年的立春時分,贛州客家人有採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習俗。艾米果的形狀與北方人喜歡吃的餃子有點兒相似,但個頭比餃子更大,艾米果內有餡,咬一口,美味可口,艾草的清香滿齒頰,艾米果可以當主食食用,也可以當作美味的茶點。在少兒文學群裡,看到有文友把自己親手製作的艾米果,看起來清清爽爽、綠意盈盈,一副很好吃的樣子。
青團是江南地區清明時節的傳統特色小吃。青團和艾米果的做法也是大同小異,它們的外形明顯不同,做好的青團也是看起來清清爽爽、綠意盈盈,吃起來不甜不膩,還有著清淡卻悠長的艾草香氣。
艾餈、艾米果、青團,它們在我這個北方人的心裡,都是人間美好的食物。
艾葉還可以用來製作成「艾葉茶」飲用,煮粥的時候放些鮮嫩的艾葉,就可煮成彌散著艾草清香的「艾葉粥」了。
有時挺羨慕在南方長大的人,覺得南方人的心思是細密的,對於生活,南方人的日子是細緻的,也許是因為南方氣候暖,水草豐美,不少南方朋友的童年時代有很多關於吃食的美好記憶,不像北方人,我覺得北方人的日子是粗枝大葉的,這裡面有貧窮的因素在裡面,也有濃鬱的地域因素在裡面。
在我兒時的印象裡,艾草是和端午節緊密相連的。但是,小時候過端午節,好像只是在口頭上過的,一到快過節了,年老的祖母就會念叨,五月端午快到了,祖母不識字,但是居然也知道屈原的故事,於是就給我和妹妹講屈原的故事,還有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我們家沒有在各個門口插過艾草,也沒有吃過粽子,更沒有喝過雄黃酒。
最近幾年,端午節才正兒八經地過起來。端午節前,買好兩把艾草,在家門口以及各個房間裡插上一兩棵艾草,有時會用新鮮的艾葉加水煮雞蛋,粽子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即使自己不包,單位裡會發,會有熟悉的朋友送,還可以去超市裡買。晚上看電視,會看到熱鬧的龍舟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