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名研究生同學聊天。她有個同學在西南大學讀書,圍繞著建國七十年以來的某個教育問題寫了一篇論文。三月份寫出來,交給導師審閱。
導師8月份左右反饋修改稿,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修改的相對滿意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從投稿到文章被錄用的周期一般兩三個月,再到雜誌把文章刊印出來,那就是明年的事情了。即使一切順利的話,明年刊印出來文章,還有意義嗎?時效都已經過去了啊!
於是,該同學滿心鬱悶!
這位研究生的經歷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研究生寫論文,要不要緊跟熱點?
有同學第一反應可能是肯定要跟熱點呀,不跟熱點,去研究別人都已經研究過的東西,還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
的確,科研論文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生。某些問題都已經很好地解決了,就不需要你再從歷史的兜兜裡翻出來討論了。熱點問題確實是我們寫論文時的一個重要選題來源。
社會大眾在關注什麼,學術研究者們在關注什麼,這些關注的熱點都可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話題和對象。
一、具有很強時效性的話題,跟不跟要看你的實力。
開頭我們提到的那個話題,2019年是建國七十周年,你看到很多雜誌從一月份開始就陸陸續續地刊登了一系列基於這個時間節點而展開的多個領域的研究。
可是,我們在跟這種熱點的時候要考慮兩個問題。
第一,由於當前審稿和用稿周期較長,當你今年一月份想到寫這個話題的時候已經晚了。我們倒推可知,那些今年發表的這類話題的文章,可能作者已經在2018年著手思考和寫作了。也就是說,你想寫這種時效性很強的話題,最好很早、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準備。
第二,時效性很強的話題,也是非常新穎的選題,這是好事。但是,越新的話題,可能越需要你前期大量的積累。
因為新的話題,就意味著期刊雜誌上刊登的這類文章很少,你可以搜集到的已有文獻很少,如果沒有足夠的科研實力,你很難在這個話題中生成有深度的觀點。我們常說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
你可能會留意到很多自媒體平臺上的作者,他們遇到一個事件,極短的時間裡就能寫出具有大量素材,閱讀性和深度兼有的文章。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就是前期的積累和儲備。
比如說,前面一段時間,英國貨櫃39冰屍案發生之後,據報導裡面可能有越南女子,因為越南一個家庭曾收到女兒的簡訊:媽媽對不起,我快凍死了。根據這個事件,有自媒體作者迅速寫出一篇關於越南女性生存狀況的文章。
前期的積累和儲備是隱藏於深層的冰山,這座冰山遇到外界熱點事件就會快速從水面上顯現出來,形成成果。寫論文也是一樣的。沒有前期的理論功底和思維訓練,你的論文寫作很難成功蹭到熱點。
二、時事政治類的話題,謹慎蹭熱點。
之前,我們也曾經寫過一篇緊跟時事政治類的論文,選題的時候,很高興,這是熱點啊!但寫作過程,確實非常痛苦。
一是論文是研究和思考的成果,但是寫作這類文章,如果實力不夠的話,可能就會把它寫成新聞彙編,寫出來自己都覺得不想去看,更不用說發表了。
第二,這類話題更新速度太快。
當我們論文修改已接近尾聲時, 這類話題的相關內容更新速度極快,需要把最新的會議精神等內容融合進論文當中,但是在沒有深入學習之前,你能恰到好處地加進新的內容嗎?更何況,有些話題你可能限於自身閱讀所限,你不一定能夠知道最近更新的內容。你寫作、修改、投稿等系列流程的速度趕得上話題更新的速度嗎?你天天追,很累!
第三,時事政治類的話題,需要恰當的表述方式。你如果留意會發現,很多這種類型的文章都是那些大咖們寫的,他們的理論功底深厚,語言表述方式會很恰當,但是,一般的研究生可能很難把語言表述的尺寸拿捏好,所以,即使你成功地把論文寫出來了,可能期刊社也不一定會用。
(END)
你寫論文時有沒有遇到蹭熱點的尷尬事呢?你是如何把握熱點問題的?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觀點。
我是趙趙的教育沉思
感謝閱讀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