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主權,二講不受制於人—我國網絡信息領域撥亂反正的科學真諦

2020-09-05 秦安戰略

【編者按】作者牟承晉授權秦安戰略頭條號原創獨家發表。

【一】

困擾我國網絡信息領域自主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專業術語混沌的科技迷霧嚴重。

科技迷霧也作科技迷瘴,惑人耳目,亂人心智,迷人方向。

造成我國網信領域專業術語混沌的重要原因,是中英語言文字的文化差異,導致信息不對稱、理解有差異、認知不平衡。

美國出於「美國優先」、「美國利益至上」戰略考量的有意識引導和誤導,進而通過代理人的配合與策應,是美國推波助瀾我國網信領域專業術語科技迷霧的直接動機、目的和手段。

「一講主權、二講不受制於人」,是辨識網信領域科技迷霧的金科玉律、尚方寶劍。

【二】

2012 年2 月,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在題為「網絡安全與美中關係」(Cyber Security and U.S. – China Relations)的研究報告中強調:「術語相異」(Different terminology)是美中關係的特點之一,有關定義和術語的問題在政策討論中極為重要,在國內和國際法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關鍵術語各執一詞,在議題討論、協商和實際落實中難以形成共識(甚至漸行漸遠),在有效應對競爭和對抗中難以形成協同合力(甚至無的放矢)。

另一方面,中文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包含和包容了多元文化(包括衍伸、派生、新興的中國式「網際網路語言」),與含義相對單一和偏重語言環境的英文(單詞、詞組)難以匹配、對偶,常令翻譯無所適從,只好「憑想像」、「翻花樣」,難免牽強附會、錯謬不斷,因而加深誤解、誤判。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說:「智慧始於對術語的定義」(Wisdom begin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erms)。這句話,被作為經典、精闢之教誨,印在了美國國防部2014 年6 月9 日發布的《反情報專業術語及定義》詞典的扉頁上。

【三】

網際網路是不是「網際網路」,原本不是問題。有人說,中國人就是將網際網路說成網際網路,這就成了問題。

網際網路就是Internet,這是上世紀早已經權威界定和公告的專用術語。

196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實驗室誕生第一個大型計算機互相通信的網際網路之後,美國信息處理協會定義為「以能夠共享資源(硬體、軟體和數據等)的方式連接起來,並且各自具備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之集合」。被如此定義的計算機網絡,美國一直稱之為Internet。

1997年7月18日,我國國務院授權的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告:

「網際網路」英文名是internet、internetwork或interconnection network(打頭的第一個字母都是小寫);

「網際網路」英文名是Internet(第一個字母是大寫)。

並分別作出了明確的注釋:

網際網路(internet)又稱互連網,泛指由多個計算機網絡相互連接而成的一個網絡,它是在功能和邏輯上組成的一個大型網絡。

網際網路(Internet)專指全球最大的、開放的、由眾多網絡相互連接而成的計算機網絡。它由美國阿帕網(APPAnet)發展而成,主要採用TCP/IP協議。

顯然,網際網路是美國網的術語專稱,是按照美國的意志和美國指定的域名、協議、標準、規範以及有償使用美國智慧財產權的要求構建和使用的計算機網絡,是在美國軍用核心網嚴密監管控制下的美國主權網絡。

這個起碼的認知概念,關係我國網信領域主權和安全的大是大非,必須徹底梳理清楚。

非要說「網際網路就是網際網路」,涉嫌粉飾美網本質,模糊主權意識,淡化主權意志;違背科學事實,無視歷史真相,蓄意迷惑國人;自欺欺人,誤人子弟。

錯將強盜當大俠,「直把杭州作汴州」,終將鑄成迷失底線思維、偏離奮鬥目標、懈怠自主創新的大錯。

【四】

「賽博空間(Cyberspace)」是不是我國的網絡空間,這個問題至關重要。知彼知己,亡羊補牢,方能制衡美國的賽博空間作戰部署,放手創新構建我國新時代的主權網絡。

英文單詞「Cyber」源於希臘語,意為「熟練的指導或管理」,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網絡信息領域。中文有的音譯為「賽博」,有的翻譯為「網絡」。與之相關的英文單詞「Cybernetic」,意為「控制論」或「自動化」。

基於中文的語言文字習慣,結合希臘文與英文的表述意境,將「Cyber」譯為「網信」較為妥切,有助於我們自然聯想到網絡信息領域的應用,加深理解和探索。

美軍2006年版《聯合信息作戰條令》稱:「由於無線電網絡化的不斷擴展及計算機與射頻通信的整合,使計算機網絡戰與電子戰行動、能力之間已無明確界限。」美軍蓄意將賽博空間定位於全球化信息環境的第五作戰疆域,擺明了依仗網絡優勢、科技優勢、先發優勢咄咄逼人的競爭與博弈態勢。

川普利用美國自定義的賽博空間,對我國採取了步步為營的一系列打擊、遏制行動。從制裁中興到封殺華為;從決定禁止中國移動在美國運營,到決計吊銷中國電信在美國的執照;從蓬佩奧宣布五大「潔淨網絡」(Clean Network)行動,到川普命令關閉Tik Tok(抖音海外版)和We Chat(微信)在美國的運營;美國已經毫不掩飾其「一網獨霸天下」的網絡霸權行徑。

十多年來,美國對「Cyber」的術語應用和定義的演進變化,值得關注:

2002年7月,美國頒布《增強網信安全法》(Cyber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 of 2002)定義,「網信安全」(Cyber Security)即「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請注意,「信息安全」的一般定義是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

2009年5月,美國白宮發布《網信空間政策檢討》(Cyberspace Policy Review)提出,「網信空間」(Cyberspace)就是「通信和信息基礎設施」(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

2014年8月,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發布《網信安全與公共政策的錯綜複雜關係:一些基本概念和問題》研究報告,定義網信安全(Cybersecurity)是網信空間(Cyberspace)的安全,涉及技術、過程和政策,有助於防止和(或)減少因敵對或惡意行為者蓄意對信息技術所採取行動,以減少可能發生的網信空間事件及其負面影響。同時指出,「網信空間」的術語和含義仍然模糊不清。

2014年12月,修訂後的《增強網信安全法》(Cybersecurity Enhancement Act)定義了網信安全的任務,包括:緩解威脅、減少漏洞、具備威懾、參與國際事務、事件應對、能力恢復和改進策略等全方位行動。

美國國會制定了一系列關於「網信安全」的法律,涵蓋包括關鍵基礎設施、信息共享等多領域、多行業、多層次。

美國國土安全部《常用網絡安全術語詞彙表》中,對「網信安全」(Cybersecurity)的定義是:

網信安全(Cybersecurity)是行為或過程、技能或能力、狀況或狀態,以保護信息系統和通信系統及其承載的信息免於遭受破壞、未經授權的使用、修改或利用。

綜上,美國對「網信安全」(Cybersecurity)術語定義的完整表述為:

網信安全(Cybersecurity)是網信空間的安全,表現為信息環境中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授權性、不可否認性,包括由一系列不斷發展的工具、風險管理方法、技術、培訓和最佳實踐組成,旨在保護網絡安全、信息安全、業務和應用安全,以及數據免受攻擊或未經授權的訪問。

再回到「Cyber」的原始術語定義,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即網信安全)需要的是「熟練的指導或管理」,引申出一個核心的理念和價值觀:

網信空間之網信安全(包括攻與防)的本質,是風險管理、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

釐清賽博空間和網信空間術語意境、應用、定義的變化與差異,有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美國的網信戰略和策略、美國各相關機構在網信領域主權與安全事務中的分工與協同;有利於我們檢討疏漏、糾正錯謬、彌補空白,重新規劃、調整部署,最大限度地利用美網,制衡美國對我國的「圍追堵截」、遏制和攻擊,激勵我們自主創新構建不受制於人的主權網絡的決心、信心和智慧。

【五】

「信息戰」是當前非常規性作戰的典型形式及趨勢,既是網信空間(Cyberspace)行動和作戰的主要方式,也是(持續)數位化冷戰的主要手段。

在中美對抗不可逆的情勢下,應當讓我國廣大網民和網信業界人士,儘可能清楚地了解什麼是「信息戰」,促進和密切軍民、軍政合作,共築網信領域保家衛國人民戰爭的壁壘。

承載「信息戰」的信息環境是一個複雜巨系統,存在不確定的動態未知風險(漏洞和隱患)。據美國國防部發布的教令,「信息戰」(Information Operations)的「信息環境」由三個維度組成(圖1):


圖 1 網信空間信息環境的三個維度來源:美軍教令「信息戰」,JP3-13)

「信息戰」術語和概念的定義,取決於具體背景(或上下文,Context)以及定位、方法(或戰術、技術及過程,TTP)與目標而不盡相同(即存在差異性)。例如:

Information Operations(IO):具有某些共性特徵,其實施者(施眾)包括民營行業企業和軍事部門單位,是致力於在信息環境中獲得決定性優勢的行為,不應簡單地與網信作戰或行動影響力混為一談。

Information Warfare(IW):主要是指國家戰略性的信息作戰,尤其涉及軍事行動,包括由情報支持(Intelligence-Driven)的常規性作戰;表述為在軍事行動中與其他作戰行動協同並綜合利用信息的相關功能,影響、幹擾、破壞或篡改敵方和潛在對手的決策,同時保護己方。

Information Campaign(IC):主要是指由國家支持的行動,旨在將簡單和複雜的信息集合經過處理後,通過公共媒介傳遞給目標(受眾),尤指虛假或錯誤信息,破壞、幹擾、誤導政治氛圍、決策判斷、社會輿論等。新術語「信息疫情」(Infodemic)是一種典型表徵。

中文術語「信息戰」,同時對應了三個相互關聯的英文術語(IO,IW,IC)。雖然目前三個英文術語沒有統一的權威定義,但必須注意到三個術語的背景、功能和運用的差異及區別,以避免應對決策定位籠統、含糊和混淆,或漸行漸遠。為適應形勢和態勢的變化,必須關注及重視不斷修正術語和概念定義。

綜合當前的一般性解釋以及知彼與知己的對標分析,「信息戰」的戰術、技術及過程(TTP)之基礎框架歸納為(圖2):

1)戰術特性是「信息數據戰」,其範圍覆蓋網信空間的信息環境(圖1),主要來源是對開源信息(OSIF)的採集、獲取和竊取;

2)技術特徵是「信息情報戰」,其主要功能是對網信空間攻防的支持以及建立和維持非對稱的優勢;

3)過程特點是「信息心理戰」,其主要的載體和目標是公共媒介及公眾,又被稱為是「第六領域」。

「信息戰」是非常規的持久戰,且具備多層次、多維度的不同(但相互關聯)的目標和目的。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如機器、網絡)。所以,相抗衡與相適應的必要前提條件,是不斷地認識(或重新認識)信息環境和態勢趨勢,並從術語定義和概念更新開始:

——既然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就必然存在新興的、湧現的未知,必須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改變戰爭,任何經驗和教訓都只是新的起點。

——雖然美國及海內外敵對勢力,目前在「信息戰」中佔有顯著優勢,但他們也存在適應性的差距。在某種程度上,新的「起跑線」在於直面現實差距,對標知彼、揚長避短,構建「非對稱」的優勢。

——「信息戰」中,關聯性整體與針對性個體的矛盾,突出地表現為,當今信息環境中整體的特徵和特性不再具有個體的加和性,即個體的特點不具備還原性。對「信息戰」的研究和分析,須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綜合性戰略框架,縱向判斷和決策;橫向合作和創新。

——「以人為中心」(human centric),不僅是信息環境的一個維度,而且是「信息戰」中的核心要素。加強對決策者的培訓和專業團隊的培養,是形成共識、合力及(人-機結合)賦能的必由路徑。

——理解及消化新的理念和概念的最佳路徑是實踐,實踐出真知,在研發和創新中,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差距應作為優先的最佳實踐。

【六】

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由美國軍用阿帕網(ARPANET),延伸教育、科研、商業應用形成的網際網路(Internet),快速完成了網絡信息領域的全球布局。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各國對人工智慧、區塊鏈、量子信息、腦機交互、生物電子等世界共享的網絡信息應用服務深度認知,不斷呈現跨學科、跨學術、跨學界的未來網絡科學技術藍海,更加促進各國在網信領域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大平臺上相互融通、相互補充、相互契合、相互平衡、相互促進。

辨識網信領域科技迷霧的唯一真諦,即「一講主權,二講不受制於人」。任何歪理邪說在主權和不受制於人的對標、照射下,都將原形畢露、徹底敗露。

我國著名信息安全專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榮膺者、中國科學院大學呂述望教授,一以貫之地堅持「一講主權,二講不受制於人」的學術原則、科學真諦,謹以此篇小文致敬!

感謝邱實先生提供寶貴資料!

(2020年8月26日)

相關焦點

  • 「網絡主權」是什麼?一文讀懂!
    一、網絡主權的涵義 (一)網絡主權的權利維度 網絡主權是國家主權在網絡空間的自然延伸,是一國基於國家主權對本國境內的網絡設施、網絡主體、網絡行為及相關網絡數據和信息等所享有的最高權和對外獨立權。
  • 「一箭穿'芯'」是對中國網絡空間主權的深度制裁
    歐巴馬政府毫不避諱制定《網絡安全法》的目的,就是要「預防和應對」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和個人安全等「行為」,就是要威懾中國停止信息產業領域的國產替代計劃、不要企圖制衡、超越美國的網絡能力。看上去好像《網絡安全法》只是為「預防和應對」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網絡安全提供了「合法性」,孰不知「預防和應對」正是美國放手「制裁」他國、可以任意詮釋「制裁」的「正當」託詞。
  • 牟承晉 | 貿易戰美國「一箭穿'芯'」,是對中國網絡空間主權的深度制裁
    歐巴馬政府毫不避諱制定《網絡安全法》的目的,就是要「預防和應對」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和個人安全等「行為」,就是要威懾中國停止信息產業領域的國產替代計劃、不要企圖制衡、超越美國的網絡能力。看上去好像《網絡安全法》只是為「預防和應對」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網絡安全提供了「合法性」,孰不知「預防和應對」正是美國放手「制裁」他國、可以任意詮釋「制裁」的「正當」託詞。
  • 徐匡迪:科學殿堂不容玷汙 求真求善是科學精神真諦
    徐匡迪:科學殿堂不容玷汙 求真求善是科學精神真諦 發表時間:2013-01-14   來源他提出的真空循環脫氣加噴粉技術、超低硫鋼冶煉技術及鐵浴法熔融還原不鏽鋼母液等技術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鋼鐵冶金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  求真、求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真諦  科學精神是什麼呢?說到底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達爾文曾經說過「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作出結論」。
  • 我國開闢網絡空間內生安全新領域
    10月28日,我國獨創內生安全雲平臺「蓮花哪吒」等四項最新成果在南京發布,標誌著我國開闢的網絡空間內生安全新領域,已從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典型設備研製階段邁向了普適應用創新的新階段。網絡空間內生安全技術自誕生以來,經受了國內專業機構十餘次測試評估和開放眾測的近千萬次網絡攻擊,始終保持「金身不破」。
  • 講清楚黨的創新理論的道理學理哲理
    在人權理論上,西方一直在鼓吹所謂個人權利高於一切、人權無國界、人權高於主權,經過我們黨的理論塑造,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人權這些人權觀念已經在世界範圍內逐步建構起來了。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其他黨的重要文獻、重要學習讀物,已經初步勾勒出了這一思想的理論框架。
  • 深入學習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 全面推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調查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
  • 開講啦 | 公檢法司 「同講一堂課」!
    開講啦 | 公檢法司 「同講一堂課」!公·檢·法·司 同講一堂課今天開課啦走!我們一起去聽課吧此次活動選取「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定性爭議及衍生問題」為主題,邀請市公安局刑事偵查總隊四支隊一大隊二級警長陳亮、市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一級檢察官劉坤、市高院刑二庭四級高級法官李洪巖、上海靖予霖(天津)律師事務所主任周娜四名專業人才採取主旨演講
  • 袁隆平小時候,母親給他講一個故事,讓他懂得「不可貪多」的道理
    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同時也被國人親切地稱為「當代神農」。袁隆平之所以能獲得巨大的成功,除了他本人的努力外,還與其母親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袁隆平的母親究竟是一位怎樣偉大的女性呢?她又會對袁隆平的人生成長有過哪些幫助呢?
  • 「每月一講」 以案促學
    Legal Seminar 每月一講 「麥田鋒芒」 為豐富青年幹警法律知識,激發青年幹警求知熱情,營造務實好學、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7月25日下午,安嶽法院政治部與青工委聯合舉辦安嶽法院青年幹警「每月一講
  • 抗疫背景下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再思考
    二是宣傳,支撐了一系列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工作,包括建設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出版科學家傳記和「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以及建設「科學家」APP和公眾號等等。浙大把「求是」作為校訓,強調「求是」精神就是一種「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必須有嚴格的科學態度:一是不盲從、不附和,只問是非,不計利害;二是不武斷、不蠻橫;三是專心一致,實事求是。四是淡薄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
  • 除了晶片,我國還有哪些領域受制於人?
    醫療硬體的最高峰之一,全球僅有的6臺投入使用的重粒子癌放療設備有5套在日本,1套在德國,目前選擇不開刀而接受重粒子線放療的患者中有80%是在日本進行的。醫療科技硬體兩大最高峰的另一個——質子束放療加速器,由日立與北海道大學發明,整套設備售價2億dollar+,全球裝機量不超15臺。世界首臺帶立體定向功能的適形調強放療設備並用於胰腺癌治療——三菱重工。
  • 網絡科學前沿:尋找複雜網絡中人類信息處理的普遍模式
    通過實驗,結合對真實世界的文學、科學、音樂所呈現的網絡特徵進行的研究,6月15日,發表在Nature Physics的論文「複雜網絡中的人類信息處理」,揭示了有效交流需要滿足的兩個特徵。一是信息傳播者本身的信息熵(等式右邊第一項),二是兩個矩陣的KL散度(等式右邊第二項)。前者是信息傳播固有的,後者描述了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效率損失。
  • 海洋二所舉行首次網絡直播科普分享 六名科學家講了啥?
    海洋二所舉行首次網絡直播科普分享 六名科學家講了啥? 來源: 愛尚科學家   6月7日,由浙江省科協和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主辦,天目新聞客戶端承辦的「科學
  • 我國量子晶片迎來突破,量子技術刷新世界紀錄,西瓜視頻講其原理
    而研發新材料的半導體晶片迫在眉睫,除了我國正在研發的碳基晶片之外,在量子晶片的研發中,我國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甚至在部分技術領域中已經打破了世界紀錄。量子晶片計算的原理講到量子晶片的工作原理就需要講到量子的基本特性:量子糾纏性和疊加性,那麼什麼是量子的糾纏性和疊加性呢?
  •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開啟網絡安全主動免疫的新生態
    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開啟網絡安全主動免疫的新生態》主題演講時 ,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大主權領域空間,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以下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演講實錄:各位來賓,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新基建情況下,如何保障安全的前提,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大主權領域空間,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什麼是網絡安全?網絡安全必須有科學的觀點認識它、分析它,構建保障體系。前面大家講了現在無人機發展很快,我提醒大家,沒有安全不能保障。
  • 謝新洲: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的理論價值和時代貢獻
    原標題: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的理論價值和時代貢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信息革命發展大勢,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科學總結我國網際網路波瀾壯闊的發展實踐,提出了關於網際網路發展治理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網絡強國戰略思想
  • 徐冠華:地理信息技術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這四點不可少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地理信息技術更好地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成為一個新的命題,要做好這項工作,我有幾點建議:第一,下決心加強GIS基礎軟體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總結這些年的經驗教訓,我們在一些領域受制於人,關鍵就在於我們不掌握核心技術。GIS基礎軟體由於研發專業性強、難度高,一直是地理信息軟體產業的技術制高點。
  • 科技部長: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鄭強:不唯不等於不講論文
    王志剛在報告中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全面系統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王志剛表示,清華大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強國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新需求新任務,繼續在高端人才培養、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基礎前沿探索方面發揮百年名校的引領作用,堅持服務國家科技宏觀決策,與科技部、工程院共同推動辦好「長城工程科技會議」,圍繞工程科技領域的重大挑戰和重大戰略問題開展學術研討,打造一流的科技智庫交流平臺。
  • 我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究竟什麼水平?
    我國量子信息技術整體水平處於世界第一梯隊,與最發達的美國、歐盟、日本相差不大。具體領域上,我國在量子通信上處於國際一流水平,在量子計算與量子精密測量上相對落後。所以,我國並非在整個量子信息領域領先世界。那在具體領域,我國領先多少?又落後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