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闢網絡空間內生安全新領域

2020-10-30 光明日報

10月28日,我國獨創內生安全雲平臺「蓮花哪吒」等四項最新成果在南京發布,標誌著我國開闢的網絡空間內生安全新領域,已從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典型設備研製階段邁向了普適應用創新的新階段。網絡空間內生安全技術自誕生以來,經受了國內專業機構十餘次測試評估和開放眾測的近千萬次網絡攻擊,始終保持「金身不破」。為探究其中奧秘,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

網絡空間安全威脅源自內生安全問題

記者: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網絡安全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您對網絡安全威脅產生的本質和根源是如何看待的?

鄔江興:網絡空間安全威脅源於內生安全問題,這是信息領域自身理論體系與技術的不完備性而致,是與生俱來的「基因缺陷」。例如,大數據能夠根據算法和數據樣本發現未知規律,而蓄意汙染數據樣本、惡意觸發算法缺陷卻能使人們「誤入歧途」;人工智慧靠大數據、大算力、深度學習等算法獲得前行動力,而結果的不可解釋性與不可推論性則存在「智能不可控」的隱憂。如果蓄意利用這些同源產品漏洞後門時,區塊鏈技術就不再值得信賴。

網絡空間不是真空,「有毒帶菌」是常態,不同的是,有的是無意的,有的是故意的,有的是蓄意強加的。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構建一個「無毒無菌」的網絡空間,實現「標本兼治」必須著眼提升網絡生命體的「自身免疫力」,以創新的思路尋找一條在「有毒帶菌」條件下保障網絡安全的技術路徑。

內生安全技術有望徹底改變當前網絡空間的遊戲規則

記者:您提出網絡空間內生安全問題是安全威脅的本源,防範這一問題需要「獨闢蹊徑」,需要創新的思路、創新的技術體系,請具體談談如何構建一個更安全的網絡?

鄔江興: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網絡空間安全的本質是內生安全問題,那麼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構建內生安全技術,在根本上提高網絡的自身免疫力。

事實上,人們面對網絡空間安全威脅走出了兩條技術路徑,一條是外掛式防禦,比如防火牆、入侵檢測、身份驗證等技術,這個好比西醫,就是打針吃藥。但是這種防禦必須基於先驗知識,要事先提取惡意代碼的樣本特徵,才能定向進行防禦。如果沒有先驗知識,即使亡羊也不能補牢。第二條就是內生式防禦,比如我們現在提出的內生安全技術體系,這個好比中醫,提高網絡生命體的非特異性免疫能力。由於內生安全的獨有構造和內在機制,將傳統的網絡安全問題轉化為可靠性問題,不僅能感知未知的未知風險,還能夠實現網絡設備的可定製、可度量的安全設計。

我們所說的內生安全,就是具有內生或內源性安全功效的構造或算法及其體制機制。按字面意思,內生就是靠自身構造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得到的內源性效應;內生安全就是利用系統的架構、算法、機制、場景等內在因素獲得的安全功能或屬性。它是網絡擁有自身免疫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內生安全最大的特徵體現在兩點,一是基於目標對象基礎構造或算法的內源性安全功能,具有與脊椎生物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機制類似的「點面融合」式防禦特點,與目標對象本徵或元功能具有構造層面的不可分割性;二是安全功效不依賴攻擊者先驗知識和行為特徵信息,對利用特定攻擊資源、攻擊技術、攻擊方法形成的已知或未知威脅,具有天然的抑制功效。

內生安全技術有望徹底改變網絡空間當前的「查漏堵門、殺毒滅馬、亡羊補牢」遊戲規則,從根本上顛覆現有的基於軟硬體代碼漏洞後門的網絡攻擊理論與方法,促進具有「自身免疫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換代,為從根本上解決網絡空間安全難題,探索出了一條適應經濟技術全球化時代「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新路子。

網絡安全不安全「極客」說了算

記者:網絡空間內生安全技術從理論上可以防範安全威脅,對這一創新理論我們如何能夠進行驗證,以證明該技術能夠具備有效應對安全威脅的能力?

鄔江興:網絡安全最大的問題是可驗證性,不能自說自話。實際上,網絡安全不安全,應該由攻擊者說了算,由「白帽黑客」「網絡極客」說了算。為了讓測試更加具有說服力,我們還專門引入了「白盒測試」的概念,把門敞開、讓高手來打。

從2018年開始,我們先後組織了三屆「擬態強網」國際精英挑戰賽,對基於內生安全技術的網絡設備進行高強度眾測。概括這幾屆比賽的特點,就很能說明問題。一是挑戰者最強,國內戰隊全部來自「強網杯」全國網絡安全挑戰賽前20強隊伍,他們從全國近3000支戰隊中脫穎而出;國際戰隊更具代表性,均為國際各大賽事排名前10名隊伍,堪稱全明星陣容。二是場景最逼真,所有「靶機」均為商用貨架級設備,不是虛擬場景,而是真實的網絡環境。三是賽制最開放,不但向參賽者公布被測設備的技術指標,還詳細介紹防禦體系的技術機理,更重要的是允許參賽者預置後門漏洞。這就好比不但把保險箱的位置公開,甚至把密碼也公開了,充分展示了自信開放的態度。內生安全技術就這樣向難而生,先後經歷10餘次國內頂尖測試團隊開放式暴力測試,經歷了國際最強「白帽黑客」高強度滲透攻擊,既使預置「後門」,也能安全可靠。去年國家有關部門對該技術進行驗收時指出,內生安全理論與方法的提出,為解決信息系統安全性可量化設計、可驗證度量世界難題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對促進網絡安全技術由外掛式向內生性轉變具有重大的引領意義。

內生安全技術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

記者:網絡空間內生安全技術能夠有效抑制基於漏洞後門的網絡攻擊,讓我們身邊的網絡在「有毒帶菌」條件下正常運行,您能總結下這一技術體系的創新之處以及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嗎?

鄔江興:網絡空間內生安全技術是我國獨創的技術體系,是網絡空間安全的新理論、新領域、新路徑。這一技術體系目前已從理論技術創新、典型產品創新進入普適應用創新以及產業化的新階段。

日前,我們在南京正式上線了由紫金山實驗室打造的全球首創的「蓮花哪吒」內生安全雲,這是在內生安全新理論指導下產生的最新成果。這些系統上線就好比為內生安全提供了一個「DIY」功能,讓多個「講方言、說土話」的異構系統講「普通話」,讓「非標件」變成「標準件」,讓用戶更靈活、便捷地配置異構資源,有效解決異構冗餘系統綜合調度難、應用門檻偏高等難題,推動內生安全技術走出實驗室、走近千家萬戶。同時,為了推動內生安全技術更好發展,我們還聯合國內180餘家高校、科研機構、骨幹企業成立了「網絡空間內生安全技術與產業聯盟」,通過建立集產學研用多類型單位於一體的開放性行業組織,深度整合優勢資源,推動構建網絡內生安全產業集群和生態環境,助力網絡強國建設,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本報記者 蔡侗辰)

相關焦點

  • 網絡安全從「外掛」轉向「內生」
    當前,先進計算與內生安全技術邁入新一輪的變革發展周期,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湧現。在國際上,無論是美國《國家網絡戰略》還是歐盟重大項目計劃,都在強調新型計算架構和在計算機體系結構內部融合安全性設計的重要性;在我國,學術界和產業界也掀起了先進計算和內生安全技術的研究熱潮。我國內生安全技術已經取得了哪些突破性進展?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管控新基建中幽靈般的內生安全問題,已成為...
    如今,新基建是個熱門詞彙,很多人認為新基建是新的發展機會。  「而我理解新基建的什麼呢?是新技術,新產業結構升級的藍海市場,而不是新瓶裝舊酒的地方。」在鄔江興看來,如今新基建所面臨的信息化的程度和數位化的程度將是前所未有的,所以也必將面對更為嚴峻的網絡空間安全挑戰。  舉例來說,5G網絡所面臨的內生安全威脅。
  • 奇安信副總裁韓永剛:以「內生安全框架」支撐民航數位化業務運營
    奇安信集團副總裁韓永剛在主論壇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智慧民航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到機場、航司、航信、空管多個領域,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將網絡安全的工作模式從「可選配套」升級為「不可或缺的基礎保障」,支撐數位化業務運營,以體系化視角,通過「內生安全框架」來進行頂層設計,從而以網絡安全能力體系,來支撐新安全管理模式。
  • 360 Quake網絡空間測繪系統重磅發布 開啟網絡空間測繪領域新徵程
    隨著全球數位化轉型趨勢,網絡安全事件頻發。我國基礎網絡和關鍵基礎設施都面臨著巨大的安全風險,傳統的安全防禦體系無法抵禦當前的網絡攻擊,需從被動防護轉向主動防禦模式,因此亟需對網絡空間實施高效的管理、合理的資源分配以及有效的安全監測和防護。
  • 一隻章魚改變了網絡安全遊戲規則
    2天時間,9支國內外頂尖「白帽黑客」戰隊,290餘萬次全方位、高強度的攻擊……5月23日下午,第二屆「強網」擬態防禦國際精英挑戰賽在南京落下帷幕,無論各路「黑客」如何強攻巧戰,始終無法突破擬態防禦構築的網絡「金鐘罩」。全球首次網絡空間「人機對戰」的結果證明,我國獨創的擬態防禦理論與技術擁有極高的安全屬性。
  • 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用內生安全加固數位化時代的底板
    若沒有網絡安全,就如同木桶沒有底板,因此數據、網絡、計算力都必須以網絡安全為前提。  當前,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政府和企業開始全面網絡化、數位化,業務和數據的安全性成了重中之重的問題。  齊向東認為,當前數位化時代網絡安全面臨六大風險。
  • 回顧|2020年國際網絡空間發展與安全態勢
    川普執政尾聲,民粹主義、排外主義和保守主義甚囂塵上,「逆全球化」愈演愈烈;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全球人員、物資流動和實體貿易 「戛然而止」,供應鏈和產業鏈暫停或中斷。同時,網絡技術應勢發力,在疫情期間得到深化發展,在防疫隔離的社會中開闢了網絡連接。
  • 5G讓網絡安全行業成為「風口的平方」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5G深入發展,對網絡安全帶來四大挑戰:一是個人數據洩露,擁有數據的企業和政府成為攻擊、勒索目標;二是基礎設施安全問題;三是信息服務部門安全危機。例如,民航、高鐵、銀行等遭受網絡攻擊,將影響社會運行秩序;四是網絡話語權的博弈。在齊向東看來,新技術帶來新威脅,也給網絡安全企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新機會。
  • 中科院軟體所網絡空間安全成果成國際標準—新聞—科學網
    這個標準由三種安全機制組成,其中由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張振峰主持研製的匿名口令實體鑑別機制(YZ機制)是其中一種機制。這是我國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取得的少數幾個自主研製的國際標準之一,極大增強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網絡空間環境下隱私保護是網際網路應用面臨的一大挑戰,匿名口令實體鑑別是解決網絡空間隱私保護問題的重要技術。
  • 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2020年網絡安全產業深度對話...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副局長陶青為論壇致辭。她指出,當前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技術創新高度活躍,市場需求不斷壯大,安全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持續提升,產業結構體系更為健全完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帶動了網絡安全需求向5G、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智慧城市等新興領域持續拓展,為網絡安全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空間。
  • 全國網絡社會組織黨建案例|中共山東省濰坊市網絡空間安全協會支部...
    案例背景濰坊市網絡空間安全協會成立於2016年5月,是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員單位、山東省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理事單位,業務主管單位為濰坊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協會圍繞全市網絡安全保障工作方針和目標,面向社會開展網絡安全課題研究、重要信息系統網絡安全規劃、電子政務建設與風險評估、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與等級保護、安全領域的產品測評、網絡安全服務體系建設、網絡安全宣傳教育和培訓諮詢等業務,提供網絡安全預警、評估、檢測和應急事件處置的法律和技術支持。
  • 內生真菌,直教作物大變樣
    我國接連發現禾本科植物內生真菌新種,這可能有助於作物抗逆品種選育 去冬今春,我國北方的大面積乾旱讓公眾對作物抗乾旱、抗病蟲害研究有了更多的關注,作物抗逆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通常,進行作物抗逆研究的主要途徑是轉基因技術,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志偉課題組在對禾本科植物內生真菌的生物學特性和進化規律研究後認識到:利用禾本科植物和內生真菌互利共生的特性,也有可能達到作物抗逆品種選育的目的。
  • 第四屆「強網杯」全國網絡安全挑戰賽正式啟動報名
    承辦單位: 鄭州市委網信辦、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支持單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東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四川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絡安全學院、
  • 方濱興| 定義網絡空間安全
    ,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然而,網際網路在帶來社會發展新機遇的同時,其安全問題也面臨巨大挑戰。各國都在積極推進網絡空間安全體系建設及關鍵技術研究,以期保障在這一新型空間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宏觀論述了網絡空間安全發展態勢,並系統性分析了其核心要素及層次化模型。廣義地講,傳統的信息系統安全意味著通過實現一組準確「控制」所獲得的特定能力。
  • 探討網絡安全創新發展,助力國家網絡安全
    探討網絡安全創新發展,助力國家網絡安全11月27日,2020網絡安全創新發展趨勢論壇暨《信息安全研究》雜誌創刊5周年年會在京召開。本次論壇由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安全研究》雜誌社主辦、亞信安全公司承辦,業界專家學者及媒體150餘人出席,共同探討新時代的網絡安全創新發展之路和未來發展趨勢,為我國網信事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 美空軍探索開闢新軌道空間 研究超近地軌道
    (原標題:美空軍探索開闢新軌道空間 謀求獲得新興領域太空優勢)
  • 一講主權,二講不受制於人—我國網絡信息領域撥亂反正的科學真諦
    【一】困擾我國網絡信息領域自主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專業術語混沌的科技迷霧嚴重。科技迷霧也作科技迷瘴,惑人耳目,亂人心智,迷人方向。造成我國網信領域專業術語混沌的重要原因,是中英語言文字的文化差異,導致信息不對稱、理解有差異、認知不平衡。
  • 深圳網絡安全產業發展有哪些特點?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鄧雅蔓)隨著5G商用和新基建的逐漸普及,網絡安全產業的建設愈發有其必要性。11月28-29日,以「新基建 新安全」為主題的灣區創見·2020網絡安全大會在深圳如期召開。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新基建安全需要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為支撐
    曾劍 攝 在今日(11月26日)舉行的INSEC WORLD成都·世界信息安全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鄔江興以《新基建安全痛點與內生安全的擬態防禦亮點》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