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密海山二身世之謎,形成過程艱辛,亮度已超太陽

2021-01-15 科學探索說

科學家對於解開宇宙的奧秘,是越來越痴迷了。畢竟未知的事物總是讓人最為執著。海山二,是目前發現質量最大的並且最亮的一顆恆星。海山二其實是一個雙星,它們距離地球大致有7500光年的距離,亮度耀眼得驚人,光照亮度是太陽光的五百萬倍。可謂是全銀河系中最明亮的恆星之一了。大約是在十九世紀中旬,這顆恆星突然間成為超新星。當初它便是銀河系中第二亮的星球,讓人驚訝的是,在成為超新星的時候,海山二居然沒有因此消失,現在仍然存在。這也是一個讓科學家較為疑惑的問題。

美國學者和研究院的一些人士發布了期刊《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針對海山二在成為超新星的過程中是如何一回事給出了一些解釋,不過這倒是讓人匪夷所思。有一個結論是對爆發過程中產生的「回光」現象進行答覆,回光是一種自然現象,針對不同部位中塵埃的反射程度呈現不一樣的樣子,因此人類所看到的現象也是不同的。天文學家也發現,在海山二中拋出一個物體,以極高的速度運動,達到3200公裡每小時。

另一個結論則是對回光的光度進行分析。在1845年達到一個最大的光值,在1858年前一直呈現比較穩定的狀況,只不過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光值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天文學家發現海山二的光度變化以及物體的運動速度與大質量恆星上的同樣條件下是不一致的,卻與超新星上的特徵吻合。基於這麼多數據,天文學家分析海山二一開始其實是三個恆星的組合,只不過其中一個小時,變成了雙星合體,因此擁有巨大的能量。

相關焦點

  • 解密!來自海山二雙星系統的高能粒子如何產生「星風」
    據《自然·航空學》(Nature Aeronautics)雜誌7月2日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稱,美國科學家利用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核光譜望遠鏡陣列(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簡稱「核星(NuSTAR)」)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離地球一萬光年距離之內,亮度最大且質量最大的恆星系統海山二(Eta Carinae
  • 已知宇宙中亮度最高的天體之一:海山二星
    或許這些線索將告訴我們星雲是如何形成的,也或許是暗示我們海山二將在何時爆炸。根據各種波段的數據,海山二確定是已知亮度最高的天體之一。圖中海山二所發出的紫外光,經由反射使色彩呈現紫色調,膨脹中的氣體雙瓣上是黝黑塵埃組成的條紋。海山二亮度可能已經接近愛丁頓光度的限制(甚至可能超過愛丁頓光度的限制),外部的輻射壓力幾乎強到可以抵消重力。
  • 死神可能正在路上—海山二
    對於地球的命運,科學家構思了種種結局,但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莫過於死神已在路上,而自己卻毫不知情。這個「死神」來自於7500光年之外船底座的海山二。海山二是一個雙星系統,主序星質量約為太陽的100倍,伴星是一顆質量較小的恆星。
  • 海山二是一顆超高亮度恆星,如果放在地球100光年外有多亮?
    海山二是一顆亮度非常高的恆星,絕對亮度是太陽的500萬倍,如果把海山二放在地球100光年處,基本就是一個小月亮。
  • 銀河系最大恆星海山二星噴發為新恆星爆炸類型
    海山二星是目前人類在銀河系中所觀測的最大恆星,其所處的銀河系中的位置為「恆星搖籃地帶」,該地帶一直以來是許多恆星誕生的地方,其同時還被稱為船底座星雲,據地球7500光年。海山二星質量為太陽的120-150倍,亮度大約是太陽的400萬倍。海山二星屬於亮藍變星,活動極不穩定,經常會發生特大的爆發,期間甚至其形狀也會由圓形變為啞鈴型。
  • 海山二,船底座大星雲中央區域恆星,當它爆炸時會發生什麼?
    海山二在銀河系中,有一個狂暴的「造星工廠」,船底座大星雲,這裡充斥著許多遠超太陽的的大質量恆,它們相對於太陽,生命極短能量極多。強烈的紫外線輻射烤焦了周圍的氣體和塵埃,在它們的生命走向終點時,會將自己炸成碎片,在若干年後又被引力匯聚形成新的恆星。即將爆炸或已經爆炸的海山二而就在這之中,一個恆星系統格外影人注目,它就是海山二,一個處於死亡邊緣的高光度變星,它一直在挑戰著恆星質量上限,雖然距離我們足有7500光年。
  • 超級恆星海山二星
    船底座海山二星是真正意義上的超級恆星。該恆星系統有兩顆恆星,它們釋放出的光亮是太陽的500萬倍。
  • 海山二恆星,爆炸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它是海山二號,位於死亡邊緣的一顆高亮度藍變星。>有證據表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海山二號一直受到同伴星的幹擾,並且經常發生異常大的噴發。例如,如1843年4月所觀察到的那樣,噴發活動曾經使海山僅次於地球夜空的亮度。
  • 科學家們靠它揭開了一種恆星的「身世」之謎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銀河系內一種恆星——快中子俘獲過程元素含量超高恆星的「身世」之謎,為銀河系併合事件提供了確切和可靠的化學證據,為基於化學DNA識別銀河系中的「外來移民」提供了新的線索。
  • 海山二:銀河系最亮的星,數次爆發卻未曾湮滅
    現在科學家們發現了其中原因。圖解:海山二,是銀河系中最明亮的恆星,它正在爆炸(圖片來源:J. HESTER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NASA / ESA)170年前,科學家觀測到,銀河系中最亮的恆星海山二發生了巨大的爆炸,釋放出的能量堪比一顆典型超新星。可是,海山二還是在這次災難性的爆炸中倖存下來。
  • 銀河系最大恆星海山二星噴發為新恆星爆炸類型(圖)
    ,通過長時間的反覆研究觀察論證,他們認為銀河系最大的恆星海山二星(Eta Carinae)的巨大噴發過程是一個全新的恆星爆炸類型,該類型與此前科學家所觀察到的恆星爆炸類型都不相同。但是內森-史密斯教授卻認為海山二星在宇宙觀測領域的地位極為重要。他表示這顆恆星1843年時的爆炸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因為在近幾年天文工作人員們的天文觀測過程中,我們都驚訝的發現在銀河系以外的其他幾個星系中,竟然有與海山二星爆炸方式極為相似的不同程度恆星噴射現象。而這一切則說明海山二星在1843年的噴射現象絕非偶然,其應該屬於一種全新的恆星爆炸類型。
  • 科學家揭示古怪恆星「海山二」的暴力過去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古怪恆星「海山二」的暴力過去   本報訊1843年,古怪恆星「海山二」像超新星一樣爆發,但最終成功倖存下來。這使其一下子成為夜晚天空中第二亮的恆星。
  • 從月球和地球關係探究月球「身世」之謎
    從月球和地球的關係 探究月球「身世」之謎  新華社電 (記者 李斌 吳晶晶)關於月球的形成最常見的有同源說、分裂說、捕獲說和碰撞說四種。  ———同源說:月球和地球是姐妹關係。原始的太陽系是一團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雲。
  • 太陽風「輕語」揭示其身世之謎
    科學家已經對太陽風研究了60多年,但對於太陽風仍然有著許多的困惑。比如,雖然我們都知道太陽風來自於太陽的外層大氣——日冕,但它在離開太陽時並沒有減速,反而加速了。顯然它內部有一種「加熱器」使得它在急速穿越太空時不會冷卻。  近日,研究人員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帕克號」太陽探測器,在咆哮的太陽風背後,「聽」到一些微小的聲音,揭示了這些太陽風的身世之謎。
  • 藍超巨星是宇宙中的超級燈塔,如果人類生活在這種星系會怎麼樣?
    藍超巨星也屬於恆星的一種,我們大家可能都知道超紅巨星,對於藍超巨星非常陌生,其實它也屬於超巨星的一種,也就說也是恆星末期的一種星體形式,只不過藍超巨星擁有極高的溫度和亮度,而且藍超巨星的質量都要比太陽大很多,一般都在10倍以上。
  • 最大的恆星是盾牌座UY最亮卻不是它,最亮的比太陽亮600萬億倍!
    可能有人會說銀河系最著名的「手槍星」,因為在浩瀚的星海中,「手槍星」是一顆特藍超巨星,不僅大,而且亮。但是儘管「手槍星」很著名,亮度也達到了太陽的179倍,但是銀河系最亮的星星依舊不是它。銀河系目前發現已經最亮的恆星是海山二,也就是船底座η星。它的亮度是太陽的500萬倍。
  • 若「海山二」超新星爆發,將成為宇宙生命的殺手
    船底座「海山二」恆星系統距離我們大約7500光年左右,科學家認為「海山二」此前爆發過一次嚴重的偽超新星事件,這顆恆星的質量大約為太陽的90倍。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科學家認為「海山二」如果出現超新星爆發,可能將地球上的生命滅絕,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海山二」是埋藏在太陽系附近的定時炸彈,能夠終結地球上的生命。一些專家認為「海山二」超新星爆發釋放出的伽瑪射線暴是宇宙生命的殺手,而我們目前正在面臨這個威脅。
  • 冥王星有多少未解之謎?
    「新視野」號除了對冥王星的地形進行精確勘察之外,還將探測冥王星的溫度、化學組成等,為科學家們判斷其地下物質組成提供依據。  冥王星與卡戎是雙子星?  冥王星與冥衛一卡戎的親密關係從它們的名字就可窺之一二:一個取名為冥界之王,一個則得名於專門擺渡死者通過冥河道冥界的神話人物。它們互相相伴左右,其身世之謎一直吸引著科學家。
  • 核光譜望遠鏡陣列證明超級巨星海山二發射宇宙射線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一項新的研究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核光譜望遠鏡陣列(NuSTAR)太空望遠鏡的數據表明,在1萬光年範圍內最明亮、最龐大的恆星系統船底座海山二星(Eta Carinae)正在加速的高能量粒子
  • 冥王星待解之謎:表面存在"流逸"?與卡戎是雙子星?
    冥王星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比地球遠40倍以上,接受到的太陽輻射極其微弱,因而溫度只有零下233攝氏度。在如此寒冷的星球上尋找海洋似乎不是一個理智的選擇,因為幾乎所有氣態和液態物質都會結成硬質的冰塊。但有科學家認為,冥王星內部的熱量能使這顆星球在內部保存一片海洋。  提出這一構想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行星科學家古萊姆·羅布奇恩和弗朗西斯·尼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