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馬雲給菜鳥網絡的壓力測試-虎嗅網

2020-12-05 虎嗅APP

關於這次雙十一的各種全面信息,這兩天已被刷屏,不管是各類媒體,還是朋友圈和微博的刷屏,各種社會新聞和專業解讀紛紛告訴我們:在中國,11月11號,在8年前還不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在網際網路的娛樂屬性和阿里的經營下,真正的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節日,甚至比聞名的「黑色星期五」還要瘋狂,全球235個國家、中國從城市到山旮旯裡。


雙十一媒體中心大屏不斷跳動的數字和排行,告訴我們除了定格於1207億的GMV之外,還有超過6.57億個包裹,奔向全球各地,而兩個數字,去年是912億,包裹總數是4.67億。

 

這背後的場景可能是:俄羅斯的小姑娘為年老失聰的奶奶省吃儉用,但依舊買不起實體店的助聽器,而網際網路讓她從數千公裡之外的中國,花了很少的錢給奶奶圓夢;河南的山溝溝裡,村淘的合伙人幫一個老大爺把線上買的海信平板電視送到家,農村淘寶還有阿姨們排隊在電視屏前挑選著想要的產品;中國的姑娘們翹首以待等待著「剁手」成果包裹的到來……

 

包裹越來越多,國內的物流從小到大,中國快遞半壁江山的由小變大演變為如今的「三通一達」——即申通、圓通、中通和韻達。


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2015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年快遞業務量完成206.7億件,總市場超5000億元規模,電商的快遞單量已經成為三通一達、順豐等快遞公司佔比最重的業務,如果沒有電商,現有的快遞公司可能會受到重大影響,這一點都不誇張。有數據顯示,阿里巴巴的淘寶和天貓每天的訂單量超過4200萬單,京東的訂單量超過300萬單每天。

 

猶如螞蟻搬山一般,不管快遞包裹的大小,不管什麼樣的天氣,只要在服務範圍之內,快遞員就會按照約定的時效把快遞送到買家手中。


曾經有文章評論,目前中國的快遞速度在全球的電商配送速度是相當領先的,不過遇到類似雙十一這種大量訂單出貨的時候,很多快遞的時效性就無法保證,甚至有不少訂單十多天也收不到,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買家通常認為這是因為快遞「爆倉」,快遞員不夠用造成的。


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是這樣的,通常來說,商品從賣家到終端,會有很多中轉的節點,對於B2C商家而言,日超數十萬甚至百萬單集中在一天釋放,就不是簡單的快遞公司之間的中轉,還需要經過廠家——節點倉——城市中轉——分撥中心——快遞派送點等等環節。


也就是說,簡簡單單一個包裹要經歷很多流程,才能到終端,往往這裡很多環節,在傳統的快遞行業當中,是人工完成的:傳統手填的快遞單需要進行人工分揀,效率不高,由於無法判斷銷售量,分區域的倉庫備貨量不足等等,都是這個行業的痛點。

 

其實,2015年雙11超過4.67億件的天量訂單,就已經遠超聯邦快遞和UPS全球業務單天包裹數的總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物流公司能獨力完成雙11的包裹配送。中國在歷年來的快遞行業進步,已經屬於世界奇蹟,不過還有可能做的更好,類似雙十一這樣的節點如何應對,應該是整個物流行業需要考慮的事情。

 

2013年5月,阿里巴巴宣布與三通一達(中通、申通、圓通和韻達快遞)達成合作,成立菜鳥網絡,總部設置在深圳前海,菜鳥成立時候宣布,要做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保證快遞在主要城市能做到次日達的標準,但是在成立之初,並沒有透露更多信息,眾多的猜測,有的認為是阿里要吞併這些快遞公司,或者是自己做房地產業務,撲朔迷離,而智能物流骨幹網的概念在三年前並未深入人心。


可以說,阿里的菜鳥是衝著解決物流行業的痛點去的,而2013年正是網際網路對於傳統行業改造為熱點概念的一年,由於起點高,對於菜鳥的爭議的猜測一直不斷。

 

物流行業的痛點在什麼地方?

 

1. 對於物流企業

 

對於有自己倉庫的物流園而言,倉庫從拿地開發、建設完成、設備購置等,都是一大筆的費用,但如果沒有企業使用、閒置,這無疑是重大的浪費,空倉現象顯然不是物流企業想要的。


而一個倉庫的產品品類多,倉庫貨位管理往往要面對SKU複雜的貨位管理。通常而言,一個倉庫的貨位管理要經歷安排、計劃、組織、初盤、復盤、稽核、查核、數據輸入、盤點表審核、數據校正、盤點總結等。


同樣,傳統的倉庫管理也是需要極其豐富經驗的人員進行維護,SKU管理涉及到效率和利潤,不過很難管好。

 

比如一個產品從生產過程中,就需要吧材料送到工廠,工廠需要把產品送到倉庫,倉庫要把產品送到客戶手中。從每個節點到節點之間的倉儲物流配送、貨物運輸、報關報檢,到達指定地點後還要重新經過裝卸入庫等的循環,如果環節直接出現問題,必然降低的效率,而大量的人工因素,使得物流業又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通常一些複雜的流程,需要第三方服務公司進行綜合解決。

 

2. 對於快遞行業

 

大量的時間並不是浪費在派送的路上,而是在於人工分揀,在傳統的快遞業中,每個分撥中心,都有一群非常有經驗的人,進行分揀,分揀就是基於快遞的目的地,根據相應的代碼從分撥中心進行劃分,極易出錯,出錯的結果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物流信息全國漫遊數天的狀況。

 

分揀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提前知道包裹的目的地,快遞員同樣也是需要合理計劃自己的配送的路徑和配送時間,這樣自己的派單效率和收入才會得到提升。

 

3. 對於企業

 

電商企業賣的產品千奇百怪,大小也是不一樣,比如說:一個用戶買了一臺空調,還需要一個剃鬚刀,並且是一個目的地,那麼對於倉庫而言,就是SKU的管理問題,對於商家而言,這樣的包裹產品是非標的,那麼勢必會增加運營成本。


電子商務概念從誕生之初,就是強調零庫存的概念,其實,這是強調庫存的高周轉,對於企業而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傳統的服裝企業,就常年遭受庫存壓力,這個消耗周期往往以年計算,這個成本更是可怕,幾乎所有的成本都壓在了庫存,對於資金鍊的壓力是極大的。

 

在電商銷售過程中,除了經驗之外,如何判斷銷量的變化和重點城市的庫存數量,超配和少配都是令人頭疼的事情。

 

而末端用戶的痛點也顯而易見:中國擁有3000多縣市,難道除了江浙滬和北京、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可以享受當日達、次日達這樣的服務,難道其他三四五線的縣城和農村都不能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生活方式改變嗎?而面對糟糕的配送體驗,難道只有忍受嗎?


綜上所述,物流行業是一個涉及到諸多環節,且環節之間富有很多重複勞動的資源浪費,每個環節之間很難打通,因為公司與公司之間系統並不想通、管理方式也不一樣,那麼菜鳥要做的基於整個物流產業鏈如果僅僅是基於現狀的改造,恐怕很難奏效,除非是進行整個產業鏈的重構。

 

菜鳥做了什麼?

 

1. 大數據的打通

 

由於阿里在國內的電商的特殊的市場地位使得菜鳥來做這件事情有足夠的理由,而行業的擔心也不是空穴來風,畢竟快遞行業對於電商的依賴很高,但誰也不願意成為阿里的附庸,甚至有被吞併的危險。

 

除了快遞行業,阿里需要打通的還有快遞行業,當然,還有阿里的數據的打通,在這個過程中,阿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傳教士,菜鳥需要去說服合作夥伴,所以阿里推出了自己的軟體產品,這套系統是基於大數據的分析後的利用。

 

首先是智能分單,在沒有智能分單的時候,人工分揀,熟練工可以一天處理1000個包裹,而通過自動分單分揀,一天可以處理20000個包裹,這個分單的基礎之上是菜鳥推出的電子面單系統,他的工作原理是:把收件人、地址、聯繫方式等信息,變成三段碼,三段碼比傳統的二段碼更精準,從倉庫發貨到末端快遞員,都可以根據這個三段碼進行識別。

 

這樣也就意味著,從倉庫訂單生成,電子面單列印出來發貨的時候,這個貨的到達路徑就已經被分配好,而作為末端的快遞員會提前知道自己的要派送的區域和單量,這樣快遞員的效率得到了提升:越早做好出發計劃,意味著派送件數會增多,收入也就更多,且避免了繁瑣的人肉尋找。

 

對於物流公司而言,倉庫中轉的時候,一個區域的貨在轉運的時候,這個車廂的貨就不再需要重複進倉出倉,進行二次分揀,從而也節省了時間。

 

對於商家而言,基於阿里的大數據,可以實現對於消費熱區的總結和預測,這樣的好處是商家可以從生產階段就可以對未來進行準備,比如進貨、產量,在物流角度可以提前進行備貨,針對大數據分析的需求情況,根據城市進行備貨,產品下沉,方便配送。


顯然,這樣的方式對於減少庫存,提升行業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2. 不得不說的五張網

 

在媒體上,曝光最多的是菜鳥網絡提出的菜鳥關鍵五張網,包括:快遞、倉配、末端、農村物流、跨境五張網絡。

 

利用數據,將物流空轉、閒置、降到最低,共同調配資源,物流成本佔GDP,中國是16.6%,美國是8%。網上曾經有段子戲言:貨車不超載,在中國就一定虧本。這體現了物流成本在中國較高的一個縮影。

 

在這個過程當中商家要付存儲費、配送費、操作費,這些都是成本,而有些商家是自己有倉庫的,比如美的這樣的大型公司,原本這個倉庫是公司的成本費用,但是美的接入了菜鳥網絡,它不僅可以服務自己,可以做社會化服務,為各家統籌利用,從成本中心變成利潤中心,提供給其他商家,效能最大化,獲得利益。通過這樣的方式接入的還有蘇寧集團,遍布全國的倉庫使得蘇寧易購的利潤大漲400%,補充了電商的收入利潤率。

 

如果遇到大量的快遞單引發爆倉,系統會自動把貨物分配到臨近的快遞點,有助於分流,提升派送的效率。

 

在跨境領域,現在還有不少問題,菜鳥網絡重要的一項工作目前是在配合海關解決相關的問題,原來有一些不可控的地方,比如訂單清關鏈路上的系統與商家和海關調試,壓力測試,保證順暢。


在末端,還有很多區域是快遞公司無法覆蓋的,或者不願意去設點的,因為沒有出單量,維護成本高,幾乎就是虧本運營,菜鳥網絡給予解決的方案是菜鳥驛站和農村淘寶。菜鳥驛站設置於居民比較集中的區域,有門店,店主有可能還在經營著其他業務,驛站的代收業務能帶來收入,同樣也能帶來人流量,這是很多商家歡迎的。

 

對於農村而言,由於地理位置有些比較複雜,人員居住分散,很難有快遞能完全精準覆蓋,這時候農村淘寶與物流公司對接,幫助快遞公司完成最後一公裡的派送,而快遞公司也樂意為這樣的合作付給費用,這樣派送時效不受到影響,意味著農村用戶也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務,這種生活方式,對於數千年來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而言,是顛覆式的。


五張網背後是基於剛剛成立的菜鳥聯盟,利用數據把菜鳥網絡的合作夥伴聯合起來,資源共享,調配冗餘,可以預見的是,基於阿里的商家尤其是天貓的企業用戶,將會成為這個聯盟的重要助力。

 

一方面打通物流企業、商家、末端用戶、農村和境外市場,另外一方面,這套系統利用阿里的市場地位進行了快速補位,提升了行業效率,實際上是完成了對於行業的重構。

 

那麼菜鳥的盈利是什麼?最終目標是什麼?

 

從目前的環節來看,在物流領域,物流的本質就是降低庫存,供應鏈金融都是核心賺錢的方式,提高庫存的去化。菜鳥幫助物流行業是倉庫和物流利用率更大的提升,通過末端將物流觸達的範圍越來越廣,最後消費者享受差異化的服務越來越多了。

 

歸根結底,在每個服務環節,菜鳥都能有收入,比如說:商家入庫的貨品,在一定的周轉期內,菜鳥也可以提供螞蟻金服的貨單質押的金融服務,提升了合作夥伴的倉庫利用率,變成本為收益,也是一種服務收費,這麼來看,最初大家認為菜鳥會將快遞行業吞併的猜測,自然不攻而破了,每個物流產業鏈都能在菜鳥的這個體系中獲得收益。

 

放眼來看,1207億的雙十一的單日訂單金額,顯然並不是阿里最終的目標,馬雲在現場也表示雙十一要做到100屆,甚至主場會做到國外去,按照現在4200萬單吞吐量已經能正常運轉的世界之最,菜鳥的野心在於未來的增長。


而這樣的增長又是馬雲最新所提出的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資源的「五新理論」,馬雲在現場演講中表示,阿里巴巴定位成一個」經濟體」的建設者、參與者和運營者。


在這個」經濟體」上面,全世界的年輕人、中小企業、全世界各行各業利用這個網絡的基礎設置,利用未來新經濟基礎設施進行「全球買、全球賣」。

 

所以說,菜鳥今年的雙十一的物流包裹數量是6.57億單,比去年的4.67億單高出不少,整個快遞行業又是一次如臨大敵,而配送效率體現會在未來幾天體現,正如馬雲自己所說:首先看到數字放緩下來,鬆了一口氣。6個多億甚至7個億的包裹送回去,那是非常難的。中國快遞業這幾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萬一真突破了8億或者10億那就完了!不能把一個很快樂的事情變成某一些崗位的的痛苦。

 

長遠來看,馬雲對於」經濟體」的闡述,其實是對菜鳥物流進行了新的考核目標:面對未來依舊不斷增長,甚至是基於全球的經濟交易,物流在其中的重要性,的確需要做一個類似於管道的通路,這次6.57億訂單可能僅僅是菜鳥網絡向馬老師交出的期中考試答卷。

 

菜鳥要做的是這個基礎設施的吞吐能力,如果真的哪天如馬雲所說,菜鳥每天能解決10億的包裹處理能力,成為新」經濟體」的核心基礎設施,這恐怕才是菜鳥的最終野心吧?

相關焦點

  • 阿里進行雙十一網絡壓力測試:比往年要輕鬆
    【中關村在線新聞資訊】10月24日消息,距離雙十一大約還有三周的時間,而阿里巴巴的技術人員自然對這一重要的日子不敢怠慢。近日,阿里巴巴的技術團隊進行了相關的實戰演習,並對全鏈路進行壓力測試,以檢測系統是否能夠承受雙十一的壓力。
  • 馬雲不愧為大自然保護協會的,看看取得品牌名稱就知道了!
    才過去的雙十一,大家有熬夜去淘寶天貓血拼嗎?支付寶的餘額還有之前的充盈嗎?大家在金額不足的時候有去螞蟻金服賒過帳嗎?買好物品後,大家一有空會去菜鳥物流看自己的商品到哪了嗎?收到物品後,不常用的物品有掛到閒魚上售賣嗎?平時生活中有去盒馬鮮生下個單嗎?以上的這些大家有沒發現什麼特點嗎?
  • 等一隻「菜鳥」起飛:《在遠方》原型桐廬幫為什麼「把半條命交給...
    事實上,在經歷了2011年雙十一全國性的爆倉後,馬雲便希望有一些資本的紐帶將通達系聯合到一起,共同去建立一個快遞網絡的基礎設施,在他看來這個基礎設施就相當於修路,路修好了,每個在路上的人都可以跑得更快。
  • Jmeter壓力測試:菜鳥的性能測試成長之路
    做軟體測試,專項測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任務,此前文章只能跟推送過Apache Bench,接下來我會利用Apache Jmeter來進行壓力測試。那麼接下來我要對我們的測試伺服器進行壓力測試,包括登錄前的頁面和登錄後的頁面,主要目的是測試負載均衡的實現效果。
  • 店寶寶:透視雙十一 中國電商十二年
    11月12日凌晨,今年雙十一正式落幕。本次雙十一天貓平臺的成交額最後定格在了4982億元,京東累計下單額超2715億。相比第一次天貓雙十一5200萬元的成交額,這個數字幾乎翻了十倍。雙十一成交額的增長是中國電商產業鏈的數位化變革的縮影。「這個數字不單單是中國網購人群增長那麼簡單,背後是圍繞電商構建起來的產業鏈的整體升級。
  • 雙十一各家戰報 24小時你貢獻了多少?(全文)_手機_手機新聞-中關村...
    菜鳥網絡聯盟    距離今年天貓雙11交易結束不足五個小時,但數據還在瘋狂上漲,在已經創造歷史的同時最終的成交額會達到多少也是大家所期待的,網友們也不妨在評論中競猜一下。通過雙十一倒逼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是阿里巴巴的最重要目的,馬雲稱:「儘管做了很多技術的儲備,早上支付峰值達到每秒12萬筆的交易,但是依然遇到了瓶頸,給很多消費者帶來了不好的購物體驗,這就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 雖然螞蟻摔了跤,馬雲手裡還有王牌,市值8000億獨角獸企業不容小覷
    相信大家對阿里巴巴都非常的熟悉,對馬雲更加熟悉。但是很顯然,最近的馬雲遇到麻煩了,先是在金融峰會上的一番言論引起了熱議,後來螞蟻上市又掀起了軒然大波,阿里巴巴又被集體訴訟,退休後的馬雲也是一刻不得閒。
  • 雙十一慶典:富裕盛世的飢餓美學與拜物狂歡
    比如,天貓的雙十一全球狂歡節,百度的女生節等。 雙十一的誕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雙十一避開了十一期間的黃金周對撞,也抓住了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的迅速崛起機會,同時利用現代媒介的全面覆蓋進行符號化催眠,進而將原本是青年群體的亞文化現象變成了全民商業現象。從去年開始,農村淘寶開始建立,馬雲帝國啟動了從城市包圍鄉村的挺進計劃。
  • 論雙十一那些「奇怪」定理
    論雙十一那些「奇怪」定理 1 據說每到雙十一
  • 首富馬雲也扛不住了?支付寶按下暫停鍵,螞蟻花唄額度暴降!
    在國內市場上一提起馬雲的名字,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很多人對馬雲都特別的熟悉,馬雲所創立的阿里巴巴經過近20年時間的發展,不僅成為了我國第一大的電商巨頭企業,而且還是我國市值最高的企業,隨著阿里巴巴的商業版圖不斷的擴張,讓馬雲的身價也一直在不斷的上漲,在最新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馬雲的個人身價超過了4000億,這讓馬雲再次的登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
  • 馬雲親自解釋!阿里巴巴的「小動物」名字是怎麼來的,看完真勵志
    馬雲親自解釋!阿里巴巴的「小動物」名字是怎麼來的,看完真勵志一直以來,很多人都不明白一件事情,為什麼在馬雲的很多企業裡面,全部都是「小動物」的名字,除了我們大家都熟知的螞蟻金服之外,還有天貓、菜鳥、盒馬鮮生以及最近非常著名的平頭哥。
  • 沒有壓力的「壓力測試」:LSTM神經網絡預測焦慮,有何前景?
    那麼,有沒有一個可以檢測焦慮值的「溫度計」,能讓人在該緊張的時候適度保持壓力,在健康臨界點及時提醒放鬆身心呢?在5月的IEEE生物醫學和健康信息學國際會議(BHI)上,MIT的科學家利用LSTM(長期記憶神經網絡模型)來準確預測人的壓力水平。算法真的能幫助人類生活的「張弛有度」嗎?
  • 菜鳥網絡開通從香港向莫斯科運輸貨物的專門航班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菜鳥網絡駐俄羅斯代表處新聞辦稱,該公司開通了從香港到莫斯科的專門航班,以運輸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無人機。據新聞處稱,為配合8月28日的促銷活動,菜鳥公司設計並推出了一條專門航線,該航線將專門運輸帶有蓄電池的商品。
  • 「電子寵物」丁真,會不會淪落成「工具人」小馬雲?
    白巖松曾經說,在巨大的生活壓力和誘惑下,理想主義者會走向現實主義者,現實主義者會走向功利主義者,而後成為投機分子。但此刻,丁真從過度消費中走出來,選擇了正確的道路,依舊是那個質樸無華的風中少年。「畸形網紅」小馬雲同樣因為臉走紅的範小勤,人稱小馬雲。
  • 馬雲變了?「房價如蔥」尚未實現,卻被質疑改口,真相竟是……
    作為普通人,對於房地產的發展的看法,都很膚淺,因此,常常將一些大佬的觀點,視為房地產的風向標,近日,馬雲再談房地產,卻引起「群嘲」,這是怎麼回事呢?馬雲,雖然是靠網際網路起家的,不過,他對於房地產有獨到見解,之前,他曾預言「房價如蔥」,表示未來房子將「不值錢」。
  • 馬雲的阿里巴巴,會成為下一個韓國三星嗎?
    在全球無線通信網絡技術發明中,三星的專利數量是3471件,雖名列第五,但無線通訊並不是三星最擅長的,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值得認可。憑藉這些業務上的深層布局,給三星創造了巨額營收。據有關數據統計,三星一年的營收是350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2.2萬億人民幣。
  • 壓力測試是什麼?為什麼要壓力測試?怎麼使用壓力測試?
    想必很多人在第一次接觸壓力測試時都會發出如同題目中的疑惑,壓力測試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壓力測試?我第一次接觸壓力測試是在電腦突然死機的情況下,裝機師傅給我重裝系統後進行了壓力測試後才有所了解;這時候才知道壓力測試的必要性。
  • 終於明白馬雲的微博認證資料為什麼是大自然保護協會董事了
    首頁 > 趣咖 > 關鍵詞 > 馬雲最新資訊 > 正文 終於明白馬雲的微博認證資料為什麼是大自然保護協會董事了
  • 死扛零點前十秒流量,預測取消訂單,為了保衛雙十一京東有多拼?
    【前端用戶下單方法調用雙十一峰值達到了平均值的16倍,而機房內網絡流量峰值只有平均值的1.5倍】根據劉海鋒的研究這樣就會給訂單系統帶來極大的壓力。針對這個矛盾,京東開發了消息平臺 JMQ。JMQ 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大致相當於信息統籌的秘書。訂單系統只需要把數據交給 JMQ,其他系統只需要調用 JMQ 就可以查看信息。這在客觀上大大緩解了訂單系統的壓力。預測取消訂單:增強智能雙十一,所有系統資源全部被調動起來。
  • 馬雲「餓死不做遊戲」成笑談 為賺錢承諾已不重要?
    在看到移動端微信呈現出的實力後,連馬雲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鱷也不禁頭皮發麻,虛汗狂冒,中國還有能阻止微信腳步的存在麼?而支撐微信發展動力的,無疑就是月收入過億的遊戲。要擊敗敵人必先釜底抽薪,深蘊商戰之道的馬雲自然懂得該如何應對。於是便萌生了做遊戲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