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兩天讀王瀟老師的新書《五種時間》,看到她在書中分享了一個「硬核人生終極等式」,很有感觸。公式見下圖: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完成自己的夢想或者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受到3個因素的制約,分別是自己目前的實力(核心競爭力起點)、進步的速度,以及為此付出的時間。
這個公式給我的第一個啟發是,不能站在單一維度看未來。
例如,有同學覺得自己上的大學不好,或者剛開始工作的單位不好,人生就沒有希望了,這只不過是公式中的P值不夠好而已,如果把目光放在提升R(進步速度)和N(時間)上,一樣能夠取得好成績。
這也是為什麼進入大學3個月以後不看高中,進入工作崗位3個月不看畢業學校的原因。
P值當前已經固定了,無法改變。沒有人會關注你過程的成績,關鍵是現在付出什麼努力,未來想達到什麼目標。
那些擁有更高P值,也就是更高起點的人,如果不好好運用現有的資源,時間長了就會丟失自己的優勢。古話說,富不過三代就是這樣的情況。
有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很看不慣有人通過關係進入公司。他們忘記了,這也是別人的人生資源,就像你是靠名校背書或者是通過層層面試考核進入公司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通道。
如果你因此而覺得不公,開始抱怨社會,拒絕與人合作,就得不償失了。
在學校,成績也許是為數不多的指標之一,成績好的學生總容易受到關注和優待。但進入社會,需要PK的因素就太多了,成績好這個因素的比重突然下降,甚至已經無人提起,這讓很多學生,特別是享受成績紅利的學生一下子難以適應。
讀書成績好、業務能力強、相貌好、能說會道、勤奮踏實、家世好、運氣好、有貴人相助等,都只不過是人生的諸多變量而已。
你得接受有人在不同維度和你競爭,甚至是在起跑線就輕鬆超越你。
這是核心競爭力的起點優勢。
02
這個公式給我的第二個啟發是,很多人沒有運用R(進步速度)的意識。
也就是在學習和工作中,一直使用自己現在的經驗做事,從沒有想過升級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學習方法,以至於看上去也很努力,但長久在低水平重複,無法取得突破性的成長和業績。
在一個公司時間長了,更是容易陷入這樣的困境而不自知。工作時間久了,人就容易疲倦,因為總是用過去的經驗做事情,波瀾不驚,沒有什麼挑戰,缺少新鮮感和成就感,以為自己是職業倦怠,其實不過是像電腦和手機的軟硬體長久沒有升級一樣,運行起來就顯得卡頓。
工作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同事,總喜歡把「過去就是這麼幹的」「何必費那個勁兒」「還是這樣做比較保險」等口頭禪掛在嘴邊。時間長了,不僅是他本人,就連身邊的同事也容易被同化,喪失了積極思考、鑽研業務的勁頭。
有句話說得好,船在港口很安全,但那不是船的使命。
03
這個公式給我的第三個啟發是,很多人等不及N(時間)發揮威力,就放棄了努力。
我們都喜歡及時反饋。
做完題目,得到老師的批閱和表揚;做完工作,得到上司的修改和指導。
然而人生長路漫漫,越是重要的成果,越是需要時間的積累。
幾次嘗試都沒有結果的事情,我們很容易放棄。哪怕知道這是一件正確的事情,或者應該去做的事情,也會找藉口去拖延,甚至直接放棄。
我們總是容易常立志,嗷嗷叫著要讀書學習,要考研,要晉升,但口號喊完,又覺得道路險阻難以實現,便拖著夢想混日子,還安慰自己不是沒有目標的人。
反而是那些安安靜靜做事,行日日不斷之功的人,更容易在別人毫不在意的情況下,就完成了自己的夢想。
想考研,就早點行動,別等到大四,甚至畢業了找工作受挫,才慌慌張張去自習室搶位置。
想考上,就別指望著一邊複習一邊找工作,抱著萬一考不上,手裡還抓著幾個救命Offer,不會在同學面前顯得顆粒無收而尷尬。
想在工作上取得超出別人的業績,就別指望付出平均的努力就能實現。別抱怨加班,別抱怨別人休息的時候你為什麼還要努力。
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某大學做演講時,有人問他一個問題:你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馬斯克說:Work Super Hard.
沒有什麼秘訣,都是苦過來的,或者說苦中作樂過來的。
只不過心中有夢想的人,不覺得實現夢想過程中的那些困難是苦難,它們只是必須闖過的關卡而已。
需要時間見證的成果,通常都很難,以至於大多數人在面臨這個選擇時,都會一口回絕。每個人都想要一個好的結果,但時間這個因素會趕走一大批人。
不要低估時間的價值,它會給我們擁有的起點和持續的努力帶來指數級的增長。
04
究竟是先有夢想再行動,還是先行動了才能找準夢想?
這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先上路,在路上的時候走過很多地方,嘗試過很多路徑,也繞過一些彎路後,也許才能想清楚往哪裡去。
周星馳說,做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沒有人想做鹹魚,但如果沒有目標,等到我們潛移默化地成為鹹魚時,就會悔之晚矣。
如果你找不到前進的動力,不妨把這個公式寫在你的筆記本上,有空就拿出來看看,給自己鼓鼓勁兒。
當我們找到自己嚮往的那條路以後,就不要輕易因為路途的荊棘和別人的質疑而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