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電影宇宙算什麼?2020年扛起電影市場爆款KPI的,是網絡怪獸電影。
在一部最新怪獸電影大結局中,當一隻大鯊魚在陸地上朝著女主一路衝來,眼看就要將佳人一口吞進肚裡,在胖哥男配用一條大魚引開鯊魚注意力的同時,男主如神兵天降,忽得像武俠片高手一樣騰空躍起,對準鯊魚連放三彈,隨後鯊魚被引爆,故事似乎結束了。
但開頭公鯊懷孕的伏筆又預示著,續集即將到來。
續集當然會來,《霸王別姬》裡師父早就說過:是人,就得看戲。
當院線電影城門緊閉,和遊戲、外賣等線上行業一樣,網絡電影也迎來了自己的窗口期,而怪獸電影顯然站在這輪網絡電影漲潮中的C位。
去年此時,還在上映的好萊塢怪獸片《哥斯拉2:怪獸之王》已經在大熒幕上收割了接近10億票房。
而今年過去幾個月上線的網絡電影中,《大蛇2》以3256萬成為2020年單平臺分帳票房最高的影片,總分帳票房僅次於雙平臺聯播的《奇門遁甲》;
而由TVB老牌視帝羅嘉良領銜主演的怪獸題材電影《巨鱷島》上映兩天分帳票房便破400萬,最終總分帳票房達到1756萬,成為2020年春節檔表現最為亮眼的網絡電影之一。
雖然其豆瓣評分普遍在3-4分,但過去在院線電影市場不被大眾看好的怪獸片突然成為六年來唯一破圈的網絡電影。
當漫威超級英雄和好萊塢怪獸缺席,國產網絡電影中,地上跑的鯊魚、土裡鑽的巨鱷,深海爆發的巨蛇,泥潭裡吃人的巨怪,神農的野人,奪命的狂蛛,南極的災變,比蒼蠅還小的殺人蜂,傳說中的幽靈螳螂,以及各種地心獸、深空困獸、史前巨獸,甚至是侏羅紀猛龍,開始輪番登場搶食流量,怪獸電影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怪獸」都快不夠用了。
問題是,這波怪獸電影崛起到底從何而來,為何中國過去沒有成功的怪獸電影,現在卻突然多了這麼多爆款?
爆款頻出的怪獸電影,能出現我們本土的《哥斯拉》嗎?乘風破浪的網絡怪獸電影,能造出國產怪獸宇宙嗎?
國產怪獸電影,突然能打了?
國產怪獸電影,好像是突然能打起來的。
在兩年之前,國產怪獸電影起步晚,沒錢、沒技術、故事單調,數量稀少,口碑評分普遍較低,票房成績也很慘澹。沒有一部代表作。
《大蛇》導演林珍釗不會想到,在兩年前的那場由他帶頭的豪賭,命運最終會毫不猶豫地站在他的背後。
當時即使在網大市場上,流行的也不是怪獸電影,而是像魔幻、殭屍類型的網絡電影,同質化相當嚴重。
於是這位導演就在想,觀眾真的是只喜歡看這些題材嗎?觀眾更多的是享受這些題材帶來的刺激感,那什麼樣的電影可以讓觀眾享受到更類型化的刺激,同時還富有創意,能夠跳出同質化圈子呢?
想來想去,想到怪獸電影。
當確定了拍怪獸類型電影後,緊接著就去分析拍什麼樣的怪獸,綜合考慮下來團隊認為蛇是最符合的,畢竟蛇這種生物有的人很怕,有的人又很喜歡,能把大家又愛又怕這種複雜情感糅合在一起,就很本土化,很接網絡地氣。
2018年11月,一部融合了驚悚、冒險、災難多種題材與怪獸視覺奇觀的《大蛇》在視頻平臺上線,88天分帳票房共5078萬,相當於院線電影1.65億左右,累計獲得1.1億次播放量,雖然豆瓣評分停留在3.3,但導演林珍釗在接受業內媒體採訪時透露,《大蛇》獲得了近725.48%的投資回報率。
這顯然告訴了國產網絡電影創作者們和平臺一件事:怪獸網絡電影,有得搞!
於是2019成為網絡電影的「怪獸年」,《大蛇》《水怪》《巨鱷》生物怪獸三部曲首先集齊。
緊接著,從「水猴子」、「鱷魚」到「雪鯊」「雪怪」,幾部影片的怪獸體積越來越大,《大雪怪》直接打出史上最大怪獸的標籤。總之,怪獸要大,怪獸電影,要快點搞。
到了2019年下半年,將有近百部和怪獸題材相關的網絡電影出現。
其中《水怪》2594萬,《巨鱷》1488萬,《大雪怪》1370萬,整個2019年,各平臺幾乎每個月都能看到票房榜單上有一部怪獸片的身影。
怪獸片,徹底爆了。
各大平臺更加熱衷於製造「怪獸災難」,紛紛給予流量扶持,觀眾「樂在其中」,怪獸電影從無到有,迅速進入系列化、IP化環節,強IP+強營銷成爆款法則。
從一窮二白到爆款擔當,怪獸電影的時代,突然就來了。
國產怪獸宇宙:腦洞無窮,橫貫東西
正因為怪物+災難的題材在國內極為缺少,題材創新為市場帶來了可見的紅利,一時間各種東西合璧的「怪獸」四處橫行。
怪獸電影起始於歐美,自上世紀30年代開始,好萊塢創造出了家喻戶曉的《金剛》(1933版),接下來日本影壇創造出本土怪獸《哥斯拉》。
不過那時,這類影片多被觀眾歸屬到驚悚、冒險一類題材之中。直到1975年史匹柏《大白鯊》的出現,怪獸電影迅速迎來了它的黃金期。發展至今,怪獸題材電影在世界範圍內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商業運作體系。
如今在好萊塢領銜怪獸宇宙的是環球公司,近兩年最賣座的全球怪獸電影,則是巨石強森主演的《狂暴巨獸》,其全球4.21億票房中,中國市場佔比高達三分之一。
然而國產怪獸電影的主創們顯然是不拘一格降怪獸。
他們創造出的國產怪獸不僅有借鑑歐美科幻大片中的形象,也有東方傳說中的奇幻色彩。
據統計,國產怪獸電影中,未知生物(不含已知生物變異)排名第一,鯊魚排名第二,昆蟲(蟑螂、螞蟻、蝨子等)排名第三。
有《大蛇》以小博大的成功案例在前,此後的西式怪獸災難片如《大雪怪》《深海X異種2》《巨鱷》等紛紛將科幻、冒險等類型元素進行混搭嫁接,故事講得怎麼樣再說,先把畫面效果搞炫酷,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再說。
在這類影片裡,總有幾個平日貌不驚人,實則本領高強、富有責任感和獻身精神的英雄,以及容顏俏麗、身材勁爆,隨時能令觀眾眼前一亮的女主角,一邊打怪一邊展示好身材。
《巨鱷》中,女主需要解救流落在巨鱷島上的弟弟,男主也因為亡妻的「感召」,於是兩人一起來到巨鱷叢生的險惡之地。《大雪怪》裡,男主為了找尋女友下落的動機,深入雪域腹地。
創作人將怪獸越做越大,當然是為了讓觀眾觀影時面臨的衝擊壓迫感更強,更好沉浸在故事當中。觀眾明知道人物有主角光環加持,可是一旦點擊觀看,就會忍不住隨著情節緊張起伏邊吐槽五毛特效邊忍不住看到底。
但僅僅借鑑西方怪獸片並不足以滿足我們巨大的怪獸使用量。
好在還有本土怪獸這個用之不竭的奇幻寶庫。
製片方的腦洞很快融貫中西, 2019年的網絡電影市場中,妖龍、狐妖、蛇妖、猴子,妖怪宇宙席捲海陸空,與《大雪怪》《狂暴巨鱷》等西方怪獸遙相呼應。反正只要中國神話裡有的,國產怪獸電影都敢搞,大膽得很。
在類似《山海戰記之狂獸逆襲》《大神猴之降妖篇》中,怪獸元素與中國神話、古典文化、國民IP相結合,在謝苗等網絡電影流量明星的帶領下,融入喜劇、探案、合家歡等元素,形成了一個不同於好萊塢式怪獸電影的、獨特的國產奇幻怪獸電影類型。
在成本不濟的情況下,叫《蒼龍覺醒》的通常整部片看不到一條蒼龍。
叫大神猴的好辦,學孫悟空比劃兩下金箍棒就行,畢竟在網絡電影的付費方式中,觀眾完整觀看前六分鐘就算作一個有效播放,只要在這六分鐘把強大的特效、動作和強情節儘量塞進去,留住觀眾的注意力,流量就到手了。
一時間,國產怪獸宇宙融入了」敗帝王鬥蒼天」的小城幻想主義,同時向西遊記和好萊塢B級片致敬,國產怪獸宇宙開始膨脹了。
觀眾為什麼就好怪獸電影這一口?
雖然網絡電影規模不斷擴大,但即便在今天,在很多人眼裡它依然是「有點low」的電影。
一部60分鐘到90分鐘的電影,從策劃到上線,一兩個月,甚至更短,拍攝周期幾天是常事。
很多創作者恨不得把所有暴力、驚悚甚至軟情色場面都塞進六分鐘裡,至於更整體性內容就顧不得了。以小博大,滿足觀眾獵奇,感官刺激,幾乎已經寫入國產網絡電影基因中,怪獸電影也不例外。
以2019年分帳排名超過1000萬的網絡電影為例,其中涉及怪獸題材的包括《大蛇》《大雪怪》《巨鱷》《齊天大聖之大鬧龍宮》、《齊天大聖之火焰山》、《寶塔鎮河妖2》、《深海X異種2》、《新封神之哪吒腦海》等十多部,接近總數的半數之多。但其平均評分均低於6分,不少怪獸題材影片評分徘徊在3-4分。
觀眾質疑點也大同小異,一是過於好萊塢。
比如準爆款《大雪怪》,一胖一瘦的兩個男主人設和探險劇情明顯複製《鬼吹燈》、《盜墓筆記》的,而且怪獸形象則參考了西方的金剛。
《水怪》的原型倒是借鑑南方地區的「水猴子」的傳說,可是怪物形象看上去是《水形物語》跟《毒液》的結合體,這算東方傳說與西方怪物的融合嗎?
就算是本土怪獸片經典《大蛇》,也被網友吐槽是過度致敬北美經典怪獸影片《狂蟒之災》。
二是特效製作過於五毛,PS痕跡過於濃重,逼得觀眾想說我自己上也比這要好一點你信不信。
當然被吐槽最嚴重的永遠是貨不對板。
就說今年上演《殺人蜂入侵》,聽片名看海報都是一群僱傭兵之內的人士在密閉小島遭遇怪獸襲擊,繼而展開生死大戰,最後正義戰勝邪惡等等。
結果這部叫《殺人蜂入侵》的網絡電影當中,真的沒有殺人蜂!
最多就是黑乎乎一片像蒼蠅式的一個影子出現一下,就沒了。片方這麼拍對得起殺人蜂嗎?
再就是各種奇葩劇情。
比如 《深海×異種2》,講的是荒野求生,一群看上去毫無戰鬥力的弱雞臨時受訓,就能拿著板斧、匕首與怪物搏鬥,最後竟然殺出了一條血路。能不能尊重一下深海異種的戰鬥力?
既然國產網絡怪獸電影都這麼low,為什麼觀眾還樂此不疲?
答案首先是物以稀為貴,怪獸片市場廣闊。
在中國,怪獸片曾一度缺席,只有《長城》《美人魚》等寥寥數部,而且這些電影從未以怪獸片自居。
但國內實際上有著巨大的怪獸電影市場。2014年,傳奇影業出品的《哥斯拉》第一部全球上映;內地首映當日以7000萬人民幣刷新2014年引進片記錄。
三年之後,作為「怪獸三部曲」開篇之作,《金剛:骷髏島》以超11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為2017年進口電影票房冠軍。《哥斯拉:怪獸之王》北美票房撲街,但在內地票房9.27億,超過了北美本土市場。
說到底,中國就是有一個怪獸電影的鐵票倉。好萊塢怪獸片不夠看,本土的土味怪獸片頂上也行。
二是國產怪獸片高度類型化。
雖然品質一言難盡,但國產怪獸片主創對奇幻、魔幻、動作元素運用得爐火純青,極其善於用神秘而刺激的視覺體驗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尤其對於利用閒暇時間看電影的三四線城市男性觀眾來說,評分不是重點,對於電影的特效精細度要求沒那麼高,找到爽感就行。
三是怪獸電影與網際網路時代是互相需要的。
怪獸災難片善於營造身臨其境的緊張感,重深度、刺激的沉浸式體驗,善於以種種視聽奇觀刺激觀眾的腎上腺,觀眾不用花較多時間、金錢成本就能獲得感官刺激,在一個壓力巨大的時代裡,總有人需要這種短暫的解脫。
最後是網絡電影類型迭代紅利。
怪獸題材仍舊處於題材紅利期。雖然套路還是爽片套路,觀眾審美和品味的迭代並沒有完成,只不過國產網絡電影觀眾在從古裝奇幻、神魔妖怪轉移到怪獸類型。
簡單來講,作為新一代爆款的主角,國產怪獸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宇宙——怪獸宇宙, 宇宙一旦形成,國產電影人就開始一哄而上,在一種類型上不斷地蹭熱度、開腦洞。在一片曾經貧瘠的土地上迅速培育出獨具特色的國產怪獸片奇花。
國產土味怪獸電影宇宙崛起,顫抖吧好萊塢!
這一切當然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
2012年,國產怪獸電影《百萬巨鱷》走進院線,並取得了足以雄霸國產怪獸電影的豆瓣評分4.9分,是的,我沒寫錯,你也沒看錯,雄霸!但該片類型化做得很差,並無好萊塢怪獸電影的劇情樣式,又沒有本土特色,最終僅破千萬票房。
2014年,《3D食人蟲》上映。這部影片雖然以3D效果、食人蟲為「賣點」進行宣傳,但事實證明都沒女主的美貌有看頭,最終以2000萬元左右的票房收場。
2016年,一部號稱是中國導演帶領好萊塢團隊拍攝出來的《蒸發太平洋》出現,「超人」布蘭登·羅斯和乘風破浪的姐姐張雨綺聯袂出演,但最終以3500萬左右的國內票房成績結束了院線之旅。
當時看來國產怪獸片就是賠錢的買賣,國產怪獸電影,怎麼可能打得過好萊塢投資數億美元的,帶有災難、驚悚、冒險等元素的科幻大片?
但在疫情下,國產怪獸電影還是賭贏了這一局。
三年前那顆微妙的種子,跨越了綿長的時空,終於成長為了今日怪獸電影市場的參天巨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伴隨著國產電影的不斷崛起,國內市場已經不再是昔日那個《哥斯拉》橫掃千軍的時代,人們的觀影選擇和觀影趣味都在不斷提升,別說好萊塢怪獸打群架,就連漫威旗下的「打架+調侃」式的爆米花套路也開始有些力不從心。
而國產怪獸宇宙卻創造出一個充滿本土化趣味的怪獸土味宇宙。
從這類電影審美看,更多是從港產片和好萊塢B級片找靈感,而黃金時代的港產片不僅給國產怪獸片提供了題材參考,整個網絡電影的創作環境也與當年的港片很像,小成本、小製作,題材討巧,商業元素爆棚,但卻製作粗糙、七日鮮,但憑著新鮮、靈活和投觀眾所好,依然能不斷製造爆款。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將國產怪獸宇宙真正本土化。
在中國文化中,怪獸大多存在於奇幻或神話故事當中,比如各種妖魔神怪,這才是中國觀眾心中的「怪獸」,僅一部《山海經》,就能演繹出無數精彩的「怪獸」故事,拍出《哥斯拉》《漢江怪物》式的東方怪獸電影。為什麼要大量借鑑大量好萊塢怪獸片和探險片的套路,失去中國特色呢?
另一個重點是提升品質,《大蛇》過後,目前市面上所呈現的怪獸電影,許多在人物刻畫,故事講述,以及演員表演上還存在很大不足。成本當然是一個問題,可是當年的港片許多成本也不高,拍攝周期也有限,為什麼還是出現很多怪獸片妙筆呢?
關鍵在於,很多人對於怪獸片還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包括我們的國產電影人。
誰說怪獸片一定low呢?國產怪獸電影,明明是可以發展為史詩的。
一旦讓中國文化語境裡的怪物形象走進來,創作出真正讓怪獸和中國文化結合的怪獸電影,再讓這些國產怪獸環環相扣又各有自己的主線任務,最終組成一個由無數相對獨立的平行世界構成的龐大國產怪獸宇宙,這不是史詩嗎?
這當然意味著,怪物形象需要進一步拓展,需要在特效上加大投入,去推動中國怪獸電影在技術和流程層面上的進步。聽起來,很神奇?
但《戰狼2》之前,沒人想得到國產動作戰爭片能拿下1.6億的觀影人次,《流浪地球》之前,沒人想到國產科幻片能成功。
現在最成功的怪獸網絡電影現在最高的有效付費點擊量也不過一千多萬,為什麼創造神話的不能是國產怪獸電影呢?
中國到底需要怎樣的怪獸電影?怪獸電影是否只能淪落為追求視覺奇觀和快感的爽片?一切都是未知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只是大量的同質化作品湧入平臺,當觀眾被數十數百部同類流水線低分國產怪獸電影轟炸後,一旦觀眾和市場又對這個類型失去信心,重蹈之前魔幻類題材的覆轍,這座金礦將快速貶值。
如今的國產怪獸電影,如同赤壁時曹操把所有戰艦首尾用鐵索相連,撐起了怪獸片的場面,但如果缺乏品質提升和創新,這支難以掉頭的艦隊要如何抵擋觀眾審美疲勞的大火呢?
是的,論怪獸電影宇宙,我只認國產的。
但而對於高歌猛進的國產網絡怪獸電影來說,也是時候開啟下一段真正的探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