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冠龍的最新藝術形象。
雙冠龍的右後腿化石。
雙冠龍的頭骨模型。
雙冠龍生活在1.83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因電影《侏羅紀公園》而名聲大噪。但科學家們對這種恐龍的長相和族譜仍然知之甚少。
phys.org網站7月7日報導,科學家們對雙冠龍的化石進行了綜合分析,發現與電影裡的小型蜥蜴類恐龍不同,真正的雙冠龍是當時最大的陸地動物,身長可達20英尺,並且與現代鳥類有很多相似之處。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7日刊登於《古生物學雜誌》中。
論文第一作者、古生物學家Adam Marsh說:「它恐龍界的明星之一,也是我們最不了解的恐龍。在這項研究之前,沒有人知道雙冠龍長什麼樣,也不知道它是如何進化的。」
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Marsh對五個最完整的雙冠龍標本進行了分析。
在早期研究中,科學家認為雙冠龍有脆弱的頭冠和下顎,因此電影中把雙冠龍描述為用毒液制服獵物的瘦弱恐龍。
Marsh的發現正好相反:雙冠龍的下顎骨有強健肌肉,這為下顎骨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此外,雙冠龍的某些骨頭上布滿了氣囊,這有助於加強它的骨骼。Marsh說:「它們像氣泡紙一樣,保護和加固了骨頭。」
這些氣囊並不是雙冠龍獨有的,現代鳥類和世界上最大的恐龍也有充滿空氣的骨頭。對這兩種生物而言,氣囊可以減輕重量,幫助鳥類飛上天空,以及大型恐龍控制龐大的身軀。
此外,鳥類的氣囊還有很多其他功能,比如在交配儀式中使皮膚膨脹、發出低沉的叫聲或者散熱。雙冠龍從竇腔延伸到頭冠的複雜氣囊和管道陣列,有可能也有類似功能。
為了更多地了解這些雙冠龍化石的差異,Marsh記錄了每塊化石的數百個解剖特徵。然後,他用一種算法將這些標本與第一塊雙冠龍化石進行了比較。
算法顯示,雙冠龍和它的近親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進化差距,這表明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相關的恐龍尚未被發現。修訂後的雙冠龍化石記錄將有助於古生物學家們更好地識別標本。
Marsh說:「傑克遜地球科學學院收藏了一個小型的恐龍腦殼,我們根據這些記錄判定它不是一種新型恐龍,而是幼年雙冠龍。」
科界原創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古生物學雜誌》
期刊編號:0022-3360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07-famous-jurassic-dinosaur-lizard-bird.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