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工人家庭,從小愛唱歌
「十五的月亮」升起來
本刊記者:劉暢 肖瑩
說起董文華,人們總會想到她的一系列成名曲:《十五的月亮》、《望星空》、《長城長》、《血染的風採》、《春天的故事》……這個相貌不出眾,個頭瘦瘦小小的演唱者,為何聲音能有如此大的穿透力,又是怎樣打造了如此多的代表作?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專程走訪了董文華藝術道路上的幾位見證人,試圖了解她成名背後的故事。
醃菜缸裡練發聲
1962年6月,董文華出生在遼寧省瀋陽市,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她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從兒時起,董文華就非常喜歡唱歌。
其實,董家的幾個孩子嗓音條件都天生的好。董文華的姐姐董雙秋從小就在少年宮唱歌,有時還帶著妹妹去演出。「文革」期間,董雙秋進了工廠,沒有機會走上文藝道路。她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我們家是工人家庭,條件不太好,住在一個小平房裡。妹妹從小唱歌非常刻苦。離我家不遠有一個公園,每天早晨5點多鐘,她就讓父親把她叫醒,一個人去公園練聲。回來後,她怕影響鄰居,就爬進我們家一個醃菜的大缸裡去練聲。看到她如此努力,我就下決心,一定要找機會讓妹妹往這方面發展。後來,我四處給她找教唱歌的老師。現在妹妹還說,我是她最早的領路人。」
董雙秋說:「我妹妹從小就是個非常自立的孩子,她比我小10來歲,卻是家裡的小總管。工資、糧票、肉票等,她都在帳本上記得很清楚。每天放學她就背個小包去買菜,回來時還把雞食剁好,還會蒸饅頭、烙煎餅、燉菜。真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15歲當上歌劇演員
董文華的小學同學舒錦彪,當年和她同在瀋陽鐵西區興華街道一個家屬院住,現在對她的記憶還極為深刻。「還記得第一次見董文華,她扎著兩個小辮,笑得特別燦爛。那是1969年,我們剛上一年級。我們開始進的是抗大小學,沒有教室,在院內的一棵大樹上掛上黑板,大家圍坐在周圍上課。一年後,我們轉入勳望小學。小學期間,董文華一直是班長加文藝委員。她愛唱歌,每天上學放學的路上,總喜歡哼著歌、練著聲。」但漸漸地,唱歌被另一件事情取代了,董文華發起成立了學雷鋒互助小組,和另兩個女生一起,每天背送兩個殘疾同學上下學。「我記得,這件事情當年還被《瀋陽日報》進行了報導,她們就這樣背送了幾年,身邊越來越多的同學也加入了這個隊伍。」小學畢業後,董文華考入當地的重點中學瀋陽四中。
1977年,15歲的董文華從學校被選入部隊。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原歌隊隊長、國家一級聲樂演員朱曉紅當年和董文華一起考進歌舞團。她曾回憶:「1977年冬天,瀋陽軍區39軍招收文藝兵——戰士業餘宣傳隊,我和董文華一起在115師俱樂部舞臺上考試。董文華是工人的女兒,誰也不認識,就自己去考。她唱的是《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唱得最好。我倆都考上了,住一個宿舍,上下鋪。一個屋子12個人。我倆個兒小,還不到1.50米。董文華為人特別老實厚道,我倆一起住了兩年多,後來業餘宣傳隊解散,我倆又被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招了進去,又在一個宿舍裡共同工作生活。」
董文華曾說,她當年是被當成歌劇演員來培養的。「我覺得這個基礎對我非常重要。因為作為一個歌劇演員,從你的形體表演到臺詞都很嚴格,每天早晨起來就是練功,哪裡不好了,老師的小戒尺『啪』就上去了,我們眼淚譁譁的。」
董文華的第一位聲樂老師路夢蘭,退休前是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的演員和老師。路老師向記者回憶:「董文華當時家境比較困難,我見到這個孩子,覺得她很可愛,像個小男孩兒。她音質不錯,學習非常刻苦。有時候一首歌別人一個星期還拿不下來,她第二天就會背了。老師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她的用功和刻苦是出了名的。我的學生很多,有的是知識分子家庭,有的是高幹子弟。她和別人不太一樣,特別樸實,對老師特別尊敬,每次吃飯她總是先夾一些菜放在老師的碗裡。我覺得董文華的身上具備樸實、對人真誠這些德行,也是因為這些品德,她才能成長為眾人喜歡的歌唱家。」
等待5年的愛情
董文華的好友朱曉紅,還向記者講了董文華的戀愛故事。
「他們夫妻倆真的是很不容易,董文華的丈夫張楠也非常有才,他們戀愛的故事現在想起來我都覺得有意思。」朱曉紅說,張楠原來是歌舞團的男高音演員,幹部家庭出身。「張楠是被董文華臺上臺下判若兩人的表演徵服的。我還記得他們倆談戀愛,張楠下去慰問演出,部隊管得嚴,董文華每天想盡各種辦法給他打長途電話。」
張楠告訴記者,其實他第一次被董文華徵服,是他們一起到海拔很高的部隊去演出。「團裡考慮到大家的身體,規定每個人只唱一首歌就可以了,可董文華唱完後,戰士們一再要求她再唱一首,結果她一下子唱了三首。當時,我心裡有種異樣的感覺:這個小姑娘真是不簡單。」
張楠還記得,1980年冬天,他鼓足勇氣將董文華約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我們能交個朋友嗎?」張楠問。董文華一本正經地反問:「我們不就是朋友嗎?」張楠說:「我指的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那層意義的朋友。」董文華沉默了一會兒說:「我才18歲,年齡還太小,想在事業上做出點成績來,不想這麼早就談戀愛。」張楠立即答應:「我可以等你5年,就是等到頭髮白了我也願意!」正是張楠的真誠,感動了董文華。
張楠一直希望董文華事業成功,後來看到她越來越出名,心裡又有隱隱的不安。董文華似乎看出了張楠的顧慮,但她沒說什麼,還是像過去一樣對他體貼、溫柔,終於讓他一顆懸著的心安定了下來。1984年底,「5年之約」到了,張楠對董文華說:「咱們結婚吧。」董文華用力點點頭:「好。」她笑著挽起他的胳膊,將頭幸福地倚靠在他的肩上。
軍營裡唱響《十五的月亮》
1984年初,董文華聽到有人唱《十五的月亮》,她特別喜歡,就找到曲作者鐵源,說自己很想演唱這首歌。一試唱,鐵源就答應帶她到遼寧電臺錄製歌曲。
儘管當時的錄音設備很陳舊,但董文華憑著嫻熟的唱功、細膩的感情處理,將這首歌唱得動人心弦。不久,《十五的月亮》就在各電臺、電視臺轉播,開始被傳唱。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鐵源說對董文華的印象深極了:「《十五的月亮》之前,我就認識董文華。有一年初夏,瀋陽軍區歌舞團和歌劇團在八一劇場進行聯合聲樂匯演,突然有一個小女孩上來了,唱的是我那首《當我成為戰士的時候》。當時我就為之一振,這個小姑娘音樂的感覺太好了!她的聲音漂亮極了!一問知道她叫董文華。後來遼寧電視臺發現她唱得很好,就讓她唱這首歌作為《每周一歌》,在遼寧播放,反響很強烈。以後接觸的機會就多了,她唱我的曲目大概有幾十首。有《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爸爸媽媽商量過》,還有《寶寶搖籃曲》等。有很多歌唱演員也唱過這些歌,可以說,董文華的二度創作能力讓你更滿意,聲音裡充滿了能撥動人心弦的那種感覺。她的音樂悟性好,接受能力非常快。以《十五的月亮》為例,在1985年的春晚上,當時是直播,不是錄播,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真唱。她這一唱,就在全國引起了轟動。而這首歌,實際上第一個唱的是男歌手,因為這是丈夫唱給妻子的歌。但董文華唱得好,人們就接受她了。」
董文華感慨自己當年成長的艱辛:「當時我們學員可以說是大浪淘沙,我的家庭又很一般,就非常珍惜每一次機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1977年,我進學員班時有60個學員,最後就剩下我們兩三個了,那時候就鉚著勁兒,想刻苦往上走。學員班不斷地搞聲樂匯報演出,激勵你不斷前進。我很懷念那時候的工作氛圍。」
1987年,董文華以優異成績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1989年,她畢業後進入總政歌舞團擔任獨唱演員。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向記者介紹董文華時說:「我和華子是幾十年的朋友,最初見到她的印象,覺得她是個非常會唱歌的人。因為那個時代都是單一的民歌唱法,她屬於既有民族的東西,又融合了通俗音樂,表達處理歌曲非常細膩親切,在那時也是很前衛了。華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很真實。到現在我們合作20多年了,不管是出國演出還是下部隊,我發現她真是用心在唱歌,為什麼很多人天天也在唱歌,天天也在演出,但真能把歌留下來給大家的,沒有那麼多?我想除了天分外,更重要的是華子很勤奮,特別下功夫,所以才能一首接一首地把好歌推出來。」
不脛而走《長城長》
20多年前,著名軍旅作曲家孟慶雲也是在聽了《十五的月亮》後才知道,遠在瀋陽,有一個小姑娘的嗓音是那麼甜美、有韻味。「那時候,正趕上對越自衛反擊戰,全國的廣播電臺、大街小巷,一天到晚都能聽到這首歌。」孟慶雲告訴記者,他能從董文華的歌聲中感受到她的想像力,聽著聽著,腦海中仿佛能浮現出一幅畫。但他從未想過,有朝一日,這個女孩會成為自己的搭檔。
1991年,董文華在聽了孟慶雲的一系列作品後,輾轉與他取得了聯繫,希望他能為自己寫一首歌。就這樣,《歡樂今宵》很快成型,還沒錄音,就成為1992年春晚導演組定下的第一首歌。「那首歌,我寫得很順手,華子唱得也很盡興。那次之後,我們就覺得,彼此應該是合作者。」
兩人的第二次合作是《長城長》。孟慶雲記得很清楚,為了給來年的雙擁晚會籌備節目,他和同行在導演組的安排下住進了北京京西賓館。「當時,領導指示,要創作一首有關長城的歌曲,作詞任務交給閻肅老師,我負責作曲。」唱長城的歌那麼多,又那麼宏大,該怎麼入筆?孟慶雲犯了難。「還是要寫得人性化一點。只有這樣,作品才容易有感情,有了感情,才容易產生感染力。」閻老和他探討:「你要怎麼人性呢?」孟慶雲不假思索地說:「都說長城長,但你知道有多長啊?」閻老說:「好了,這個詞有了!過兩天我就給你拿出來。」
果真,沒過兩天,閻肅便拿出自己寫的詞。「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你知道長城有多長……」一問一答之間感情噴湧而出。大家商量,這樣一首歌,給誰唱合適?孟慶雲記得,大家最後一致推舉了董文華。
「華子的演唱風格我很熟悉。很多人都覺得,她就是民族唱法,但在我看來,她的音色融進了民族、美聲、流行這三種唱法的感覺,辨識度特別高。因此,我在作曲時的目標十分明確。再加上前期和閻老的溝通很充分,真正動筆的時候,旋律就像從我的腦海中流淌出來一樣。流淌出來的作品,一般都錯不了。」但這樣一首被大家看好的歌曲,不知何故,後來並未登上雙擁晚會的舞臺。直到1993年舉辦第一屆中國音樂電視大賽,它才一炮走紅。
雄渾的長城、紅彤彤的五星紅旗、列隊的少年、親吻牆磚的遊子……因受到資金等因素的影響,張國立執導的第一部MTV畫面可謂十分簡單。即便如此,《長城長》這次露臉還是讓人們一下就記在了心裡。那次比賽,《長城長》共斬獲三項大獎:作品金獎、導演金獎和唯一的演唱金獎。
董文華和她的《長城長》,就這樣不脛而走。
《春天的故事》唱不完
1993年之後,董文華又連續4年摘得中國音樂電視大賽的金牌。五連冠的紀錄,至今無人打破。第二屆中國音樂電視大賽的獲獎曲目《春天的故事》,更成為董文華的代表曲目。她曾多次表示,這是她「最喜歡的一首歌,也是要唱一輩子的一首歌」。
《春天的故事》曲作者王佑貴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回憶:「在很多場合,董文華在臺上剛一開口,唱著《十五的月亮》或是別的曲目,臺下不少觀眾總會高喊,『《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
「我從1988年進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深造,對於民歌領域歌手的風格、實力都心中有數。」1994年3月,《春天的故事》創作完成後,王佑貴和詞作者葉旭全聚到一起,苦思冥想,究竟讓誰來唱這首歌最合適?想來想去,董文華的名字躍入他們的腦海。
有人曾告訴王佑貴:「董文華是時代歌手,在我們國家的每一個重要時期她都有代表作。比如描寫老山前線的《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風採》,還有每年國慶都要唱的《今天是你的生日》。」他想,要是能請到董文華唱,更能表達我們對小平同志的一片摯愛之情,那該多舒心!另外,《春天的故事》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常見的頌歌不太一樣,它更加親切、平和,像講故事,而董文華的嗓音比高音略低幾度,又十分渾厚,如果老百姓喜歡這首歌,很容易跟著她的調子哼唱。王佑貴於是約上葉旭全,帶上新作品到董文華北京的家中面談。
「我記得是『三八』婦女節過後不幾天,我們就從深圳飛到了北京。華子對音樂十分敏感,一拿到這首歌,稍微試唱,就覺得這首歌特別好,還和愛人一起,跟我們商量對歌曲的某些部分進行了調整。我印象特別深的是那句,『你展開了百年的新畫卷』原詞是『你是深圳改革開放試驗田』,她巧妙地將黨的發展藍圖隱喻其中,用歌聲唱了出來,這是很高明的。」
在這首歌后期的錄音過程中,董文華也對細節格外注意。王佑貴說:「我沒想到,她是那樣一個精益求精的人,對個別不滿意的地方,會一次次反覆錄製。比如『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一句中的『春』字,在譜子裡並沒有寫出來太多的裝飾音,唱的時候需要格外注意。一方面,我在其中融入了戲曲的東西;另一方面,是為了表明這個春天的不一般。我是作曲,示範唱的時候只能表達一個大概,有不準確的地方就得重來,董文華就不厭其煩地跟著我們唱,真的很讓我感動。」
因為這首歌,在此後十幾年裡,王佑貴與董文華夫婦的聯繫從未斷過。董文華夫婦到深圳,王佑貴無論有什麼事情,一定會抽出時間去接他們,和他們一起吃飯。他們平時也會經常互通信息。
王佑貴告訴記者:「有時候,我們去看董文華,吃過飯、聊完天,她總會熱情地挽留,『太晚了,你們就別走了』。聊到深夜,她會細心地將客房收拾妥當,將燈調到適合睡眠的亮度,還將床、枕頭、枕巾都鋪好,那種細心程度,一般人很難做到……這麼多年,她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堅持,堅持自己的歌唱風格,無論站在怎樣的舞臺之上,面對怎樣的觀眾,都那麼熱情飽滿、那麼認真。」
《春天的故事》因為唱出了大家對鄧小平的感情,唱出了大家想說卻不知該如何表達的心聲,很快唱紅全國,並被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選用,獲得1995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6年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及廣東省魯迅文藝獎、音樂獎等獎項,成為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