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有著豐富的節日文化,這其中就包括生肖文化。
十二生肖動物自古就是人們心目中的神奇動物,是年年守護著我們生活的吉祥物。以傳統文化中的十二地支為基礎,分別與十二種動物形象搭配,根據人們出生的時間確定動物守護神,形成了獨特的生肖文化。
子鼠醜牛,寅虎卯兔,一歲一個瑞獸是每一個人的吉祥物,天賜之物,這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份禮物,「生肖文化,華夏一家」,它是維繫我們民族的情感和文化的紐帶。
十二生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民俗,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十二生肖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的黃帝。《詩經·小雅·吉日》裡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係已經確立並流傳。生肖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民間,關於十二生肖由來也存在著多種說法。
有一種說法認為,生肖文化起源於圖騰文化,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上古以來,不同部落有自己崇拜的動物,例如牛是農耕社會的象徵,相傳神農氏炎帝是「牛頭人身」,所以炎帝的後裔就以牛為圖騰。還有人表示,十二生肖起源於動物崇拜。在原始社會中,人類的生產力很差,豬、牛、羊等牲畜與農事活動關係密切,虎、蛇等動物可能威脅到人的自身安全,人們也會感到恐懼……以上種種原因,最終導致生肖形成。
除此之外,有學者提出一種觀點:十二生肖既與真實動物有關,也有「天文學」背景,與古人對星象的聯想有關係。午馬、辰龍、寅虎,就與這些星座的形象有關係。
農曆2020年對應的生肖是鼠,那麼老鼠因何排在十二生肖首位呢?中國古代學者曾經從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作出解釋。天地混沌一片時,鼠類正好在時近夜半時出來活動,將天地咬出一道縫隙,就是「鼠咬天開」,所以子屬鼠;開天闢地後,人們要種田為生,牛在那時是耕田的主力,所以醜對應牛等等。
中國民間則認為,老鼠繁殖力強,古人期待生命的繁衍、大家庭子孫興旺,於是產生了敬奉子鼠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觀。清末畫家任預的《十二生肖圖冊》中,《子鼠圖》五鼠正搶食罐中瓜籽,「籽」與「子」音同,也代表「多子」。
以前還有一個問題很有趣:十二生肖裡為何沒有貓?其實答案很簡單,貓原產於埃及,十二生肖已經定型以後才傳入中國,所以沒辦法列入其中。
關於十二生肖,在民間也存在著一些傳說。
傳說玉皇大帝看到人類對時間的認知和概念很差,往往容易忘掉自己的年歲,猶如「牢中無甲子,歲寒不知年」。他見到這般情形,於心不忍。想以十二地支來作為年歲的代表,只要記住十二地支的循環更替,就可以推算年齡,也就不會忘記了。這個辦法無疑是給地上的人類給了很大的方便,但十二地支則必須要十二種動物來配屬,然而天底下的動物太多了,要用那種動物來代表,這是一件很令人費思的事情。經過眾神的建議,決定以公平的競爭來篩選十二生肖,以先到的動物為首,依次序到十二位止。
於是太白金星傳天地間的三界中各地飛禽走獸於下定的時日,按時間前往天庭應選,並且規定以報到的先後為順序,誰先來的就有加入十二生肖的資格,先報導的第1名分為十二地支為首,但只以十二種為準,遲到了便為落選。天底下的飛禽走獸接到了這個消息,非常高興,都爭相參加,於是就有了十二生肖。當然,這只是古代民間的一個傳說。
在十二生肖中, 十二種與人類相益或相害的動物都組合到一起, 輪流值宿, 平等對待, 而且都有主宰時間的權力和感應人類命運的神靈。這種構想體現出人類的善良本性和追求生存和諧的良好願望, 這是十二生肖文化內涵的核心價值。
在某種程度上,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各自擁有豐富的傳說,後來逐漸與一些民間信仰觀念融合。現代社會,它們也被視作春節的吉祥物。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