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德國物理學家,猶太人。1932年,獲諾貝爾物理獎。海森堡以兩件事著稱於世:一是提出了著名的量子「測不準原理」,揭示了微觀世界混沌的本性;二是他主持過希特勒的原子彈計劃,但未能造出原子彈。
儘管海森堡承擔了德國的原子彈計劃,但他並不認同希特勒。他甚至想由各國科學家之間達成默契以制止原子彈的生產。1939年夏季,海森堡訪美,提到:「12個人或許仍可以達成一個相互協定以制止原子彈產生」。但遺憾的是,美、德之間已經相互不信任了。
「科學史」、「二戰史」上,一直有一個「海森堡之謎」。戰後,海森堡宣稱自己是一位科學的英雄,憑藉科學家的良知抵制並暗中挫敗了希特勒研製核武器的企圖。對於海森堡,一種意見認為海森堡並不想造原子彈;另一種意見認為,海森堡根本沒有能力製造原子彈。
尼爾斯·波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丹麥物理學家,猶太人。他創立了互補性理論,被譽為「量子論之父」,1922年獲諾貝爾物理獎。
30年代末,波爾致力於原子核的研究,提出核裂變並釋放巨大能量的「核反應模型」。1939年,「二戰」爆發不久,丹麥被德軍佔領,波爾逃亡美國,與費米、奧本海默等科學家一起投入了原子彈的研究,最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他加入「曼哈頓計劃」時,他說,「時代不好,為了搶救一個國家最寶貴的東西,我只得違背自己信奉的原則」。
令人崇敬的是,「二戰」結束後,波爾疾呼限制核武器,組織1955年日內瓦第一次和平利用原子能大會。1957年,他被授予首屆和平利用原子能獎。
波爾與海森堡既是師生,又是忘年交,關係甚密,情同父子。1924—1927年,二人在哥本哈根共事,進行量子物理理論的研究。「二戰」其間,海森堡與波爾身處兩大敵對陣營,在1941年「哥本哈根會談」之後,兩個人的友誼宣告結束。
(責任編輯:阿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