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上班,就從早8時忙到晚8時。蘇小宇下班回到家中,父母關切地詢問情況,他不想讓父母知道他一肚子的不如意,只是告訴父母「還能適應」,便回屋睡下了。然而,他徹夜難眠。
「要麼別幹了,外出打工,找個乾乾淨淨的工作,說成啥每月也能掙個三四千塊錢!」
「可是,剛走出第一步就放棄麼?」「說不放棄吧,這種日子到何時是個頭?」……失眠的夜晚,腦海中兩個小人兒辯論不休。「為啥不和父母談談心呢?」我問小宇。「那是因為我養成了遇事自己解決的習慣,我不依賴父母。」「從小就這麼獨立、自理?」我又問。「其實,上高中以前,我還是個離不開家的孩子,那時我遇到啥事都不用發愁,因為大不了回家找爸媽,一找爸媽就啥都擺平了。舉個例子:就是半夜12時想吃啥了都有人做,想吃啥都行!」
蘇小宇說,初中時,他不愛學習,成績經常排倒數名次,還挺「搗蛋」。「講臺旁的『VIP座席』常給我留著——老師得看著我。」上高中時,父母將他送入了某縣區中學,讓他在「準軍事化管理」的氛圍中接受鍛鍊。「兩周回一次家,只在周五的固定時間打電話。父母『靠』不上了,而老師就住在旁邊,管理十分嚴格。那時起,便嘗試改變自己,開始用功學習。遇到事情,不能靠父母了,於是就在自己腦子裡反覆琢磨,經常是兩個小人兒在鬥爭,最終做出判斷和決定。」經過這番磨練,蘇小宇改變了自己。
大學階段,蘇小宇當過班長,當過學生黨支部書記,且有各種榮譽加身,他對未來的職業充滿了美好想像……可是,上班第一天的經歷與他的預期形成強烈反差,令他頓感失望。
想了一夜,還沒理清頭緒,就又一次迎來了上班時間。一路上,蘇小宇的思想停不下來。他又在品味著自己一次次驗證過的感悟——不管遇到什麼事,只要做好準備積極面對,就沒什麼大不了;既然愁眉苦臉也沒有用,不如就做個愛笑的人。他也想起了上班第一天領導開導他們幾位新人的話——「現在的大學生缺少的就是耐心、吃苦精神和擔當呀!」蘇小宇開始在心裡問自己:是啊,大學生咋就吃不了苦啦?!
那天早上,當他走進車間換上工服的一剎那,心裡突然釋然了。他必須要拿起眼前的工作,忙碌地承擔這一天的使命了,這實實在在的責任讓他不需要多想什麼了——這讓他感到了踏實。\
那天起,90後蘇小宇開始認真地感受——每造一個火車輪子,都是那麼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