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風了》上映之後,宮崎駿正式宣布退休,每一部動畫影片的製作,宮崎駿都抱著最後一部的心情。每天都感到自己的極限正緩緩迫近。他抱怨自己成了一個遲緩的老人,工作的時間和強度都不及以前的一半。
手繪動畫是一項艱辛而單調的工作,宮崎駿曾經對黑澤明說,非常豔羨拍電影的人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可以痛快地出去喝酒。做動畫,情緒沒那麼容易發洩出來。我們只在開工和殺青的時候出去喝酒,其他時間都是念叨著「趕快畫」啊來鼓勁兒,絕對不能讓壓力消逝,要不斷保持一種緊張感,咽著苦水,與生硬的肩膀作鬥爭....有時候就只想帶著那些東西藏到山裡去。
長期的工作讓宮崎駿患上眼疾、腱鞘炎和肩膀生硬的毛病,而且「準備期的時候一定會得神經性胃炎」
那雙曾以驚人的速度畫出柔軟筆觸的手,如今簡直握不穩筆,只能使用非常軟的5B鉛筆。
為了不讓身體垮下來,宮崎駿延續五年只吃妻子做的便當,每天同一個時間起床睡覺,花兩小時健身、做體操。「歐美人用抽象來捕捉物體,日本人是用線條來描繪物體,我認為亞洲人對於線條或邊緣的感覺分外敏銳,這興許是一種民族性。」宮崎駿說。然而「一個人一生能夠畫的線的長度是有限的,那就是繞地球七周半,固然我早已經畫超了。」在這條漫長線條的起點,是一個飛機工廠主管敏感的兒子,因為青春期時喜歡動畫片《白蛇傳》裡的白娘子而走上了畫師之路。
由於是次子,宮崎駿可以為所欲為地選擇自已愛慕的工作,但只會寫寫畫畫的他在當時還是被家人認為是不務正業的。宮崎駿把做動畫的原動力解釋為「對失落的可能性的嚮往一自己如果不是現在的身份,興許能有另一番作為,所以要到幻想的世界悠遊。」人從出生的霎時就開始忍耐失落,比如人只能出生在一個年代,這樣就失去了出生在其他年代的可能性。 「正因為無奈改變,才會去做動畫,這才是夢想。
在這種信念的驅使下,宮崎駿狂熱地投身於動面製造的工作中,常常工作到凌晨1點,早上9點繼續工作。在當導演之前,他做了大量基礎工作,對動畫的每一個環節都了如指掌。
就宮崎駿來說,對抱負的篤信不只局限於在動畫片裡扯個抱負世界的彌天大謊,而是滿心希翼這個世界變成真實的存在。
」電影必需涉及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否則就沒故意義。」他說。他作品中的奇幻想像與事實中的苦悶針鋒相對,為現代人枯竭的心靈開出切實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