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論述:
民數記是聖經的第四卷,本卷書記述了以色列人出埃及脫離為奴之地後發生的事,神把他們帶到西乃山,在那裡與他們立約,儘管以色列人悖逆,但神還是滿有恩典,為他們提供了一條出路,讓他們能住在會幕旁邊,靠近祂聖潔的同在。民數記開篇就講述以色列人結束了在西奈山長達一年的停留,開始向曠野行進,到神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之地。這卷書的情節是根據以色列人的形成階段設計的,第一部分開始於西奈山,然後他們出發去巴蘭的曠野,從那裡又去摩押平原,摩押平原就在應許之地的對面。
一、走出西乃山:初始情形
以民爆發怨言
第一部分以普查人數開始,本卷書也因此得名,隨後是安排以色列各支派,在營中位置的規則,中間是會幕,圍繞會幕的是祭司和利未人,他們周圍是排列整齊的12個支派,以猶大為首,這一切都是精心的預表,表明神在百姓當中彰顯自己聖潔的同在。接下來的細節規定是對利未記中有關潔淨規條的進一步展開。如果神與百姓住在一起,他們就要盡力讓營地乾淨,因為這是迎接神的聖潔之地。在第十章表明神同在的雲彩從會幕升起,帶領以色列人離開西奈山去曠野,但一轉眼情況就變得極其糟糕,在第11章以色列人開始抱怨又渴又餓,說自己多麼想回埃及第12章摩西的哥哥和姐姐起來反對他,在會眾面前說他的壞話,顯然這段行程的開端並不順利。
二、在巴蘭曠野:漂流時期
神的公義審判與拯救
接下來講述了以色列人到達巴蘭的曠野,那裡距離應許之地還有約一半的路程。神讓摩西派出12名探子,每個只派出一個代表前去查看應許之地,回來之後,有十個探子說,以色列人在那兒根本活不了,迦南人會滅了他們,只有迦勒和約書亞兩個人說神會拯救他們,但那十個探子煽動人心,使百姓陷入驚恐和憤怒,他們甚至開始策劃一場叛亂,將任命新的領導人帶他們返回埃及。可以想像得到神因此極為憤怒,於是摩西替百姓代禱,求神信守對亞伯拉罕的應許,這一次神答應了,但不能犧牲祂的公義。神把以色列人想要的給了他們,使他們終生無法踏進迦南地,神審判這一代人讓他們在曠野漂流了40年,直到全部死去。只有他們的兒女才能進入應許之地。你可能認為這個後果如此嚴重,以色列人應該有所警醒,事實反到更糟,有一大群利未人表現悖逆,挑戰摩西和亞倫的領導地位,說他們的權利太大了,所以神嚴厲的對待這些利未人,重申了祂對摩西和亞倫作以色列領導人的任命。
三、到摩押平原:將進迦南
神再次的審判與拯救
以色列人離開巴蘭地區再次啟程後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他們再一次因為乾渴而抱怨,質問摩西為什麼把他們帶出埃及,於是神讓摩西吩咐磐石出水給所有人喝,但摩西沒有照做,他越過自己的權限再次擊打磐石,然後說,你們這些悖逆的人聽著,非要我們叫水從磐石流出來給你們喝嗎?不久以色列人又開始悖逆,神因此施行了一場奇怪的審判,祂讓毒蛇來咬他們,摩西為這些人代求,神告訴摩西造一條銅蛇把它掛在杆子上,凡是抬頭仰望銅蛇的人蛇咬的傷就會痊癒,這是一個很奇特的標誌,但它表明神信守立約時面臨的挑戰,審審判以色列的邪惡和罪是公義的,但即使神的審判,對那些仰望神求醫治的人來說,也會轉化為生命的源頭。從這裡開始,以色列人進入摩押平原,這段的第一個主要部分,重點講巴蘭這個奇怪的人物。當一大群以色列百姓途經摩押領土時,摩押王嚇壞了,僱了一個外邦術士巴蘭來詛咒以色列,在三次不同的時間,巴蘭發現他無法發出詛咒,只能說祝福。請記住創世紀12章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巴蘭不但無法詛咒以色列,而且神給了他一個異象,讓他看到未來的以色列王有一天將把神的公義帶給萬國。這個異象讓人想起雅各在創世紀49章對猶大的應許。現在需要停下來,好好想想民數記的內容。在曠野中,悖逆的事一件接著一件,情況越來越糟,雖然神對以色列有個別的審判,但同時祂也不斷地通過為他們提供食物和水來顯明祂的慈愛,因此,巴蘭的故事從正面顯出了神的恩典。這是以色列所在之處,他們在營中抱怨悖逆,但他們不知道在山上,神在保護甚至在賜福他們。
以民曠野路程中的教訓
在曠野中,以色列的悖逆和神的信實形成強烈的對比,正因如此,這些故事對以色列的後代非常重要。曠野的故事被後來的舊約先知和詩人,甚至新約的使徒們一再的複述。這些故事一直在警戒我們,神會信守祂立約的應許,但祂也會任憑祂的子民悖逆遠離並面對種種後果。這卷書剩下的部分重點講述了曠野一代人的兒女,他們開始預備繼承應許之地。以色列再次數點新一代的人,然後他們繼續生活,並在與周圍族群的戰鬥中取得了勝利,而後有幾個支派甚至開始在應許之地定居下來。民書記以新一代以色列人準備進入應許之地作為結尾,摩西在此做了最後一場充滿遠見卓識和警戒的教導。這就是民數記的經意。
大綱:
民數記可以分為三段:
1. 起行 一至十二章
A. 計算民數 一至四章
B. 分別為聖 五至八章
C. 開始前進 九至十二章
2. 繞行 十三至廿章
A. 小信 -- 繞行的原因 十三至十五章
B. 紛爭 -- 繞行的情況 十六至十九章
C. 領袖的結局 -- 繞行的結果 二十章
3. 前行 廿一至卅六章
A. 得河東地 廿一章
B. 巴蘭事件 廿二至廿五章
C. 再計民數 廿六章
D. 最後吩咐 廿七至卅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