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金融)是整個騰訊未來最大的機會,是下一個風口。」 在幾小杯清甜的「十四代」清酒之後,我的採訪對象,騰訊集團副總裁,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FIT)業務負責人賴智明神情略微凝重了些,他講話的口吻和用詞終於接近了當今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風雲人物的典型形象。
此時,我們的午餐採訪已經開始了一個多小時。在香港金鐘的老牌日餐館「有馬日本料理」,我們已經用過了鮪魚、巖蠔和海膽刺身,服務生端上一碗看似細陽春麵的稻庭烏冬。這頓豐盛而又清淡的午餐,不太像是與一位網際網路金融大佬暢談未來規劃的典型場景——即便他是負責2500多萬「理財通」用戶網上理財、節日微信紅包單天收發峰值高達22億個的騰訊集團副總裁,即便窗外就是維多利亞港忙碌而迷人的景象。
43歲的賴智明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不少。白淨的娃娃臉配上深藍色休閒亞麻西裝和窄框眼鏡,讓他顯得書生氣頗濃。其實,在2009年加入騰訊之前,他已經在美國和香港積累了8年的投行和私募基金工作經驗,還曾在北京創業3年,經營與北京奧運相關的媒體業務。
從賴智明略微加重的香港口音,到稍顯激動的手勢,我感到未來的願景似乎是最能讓他興奮的話題。於是,我問到具體的數字:現在騰訊是中國市值第二大的網際網路公司,緊追暫時排名第一的阿里巴巴(據11月5日採訪當天港股收盤價,騰訊市值約1850億美元;而當天阿里巴巴美股收盤價市值為2131億美元);預計金融業務未來能在這場日益白熱化的較量中,為騰訊加碼幾許?
「從我們可能做出來的業務量、對於用戶的影響力、產生新的商業模式、以及為騰訊和社會創造財富的潛力角度講,不會比遊戲等領域遜色。」
賴智明說,騰訊金融不想做「大而全」,什麼牌照都拿,而是希望在幾個核心金融領域打造出拳頭平臺和產品;在與傳統金融機構的關係上,騰訊也不尋求替代金融機構,而是做連接器,把優秀金融機構連接進騰訊的生態。
談到騰訊金融最關注的領域,他首先提及保險、理財和網際網路證券,說騰訊會在這些領域尋求投資或扶持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的團隊和金融機構。
「這幾個領域,未來都可以打造出千億美元體量的偉大公司。(騰訊市值)2000億美元也好,5000億美元也好,都是可以想像的,因為中國金融的體量已經這麼大。」 顯然,在他看來,金融將成為騰訊未來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動力。
僅從當前的數據看,這一雄心勃勃的圖景未必能得到騰訊帝國內部一致的認可:2015年上半年,網路遊戲業務仍舊佔據騰訊458億人民幣營收的57.35%;其次是社交網絡收入,佔比23.5%。這樣看來,今天的騰訊仍舊是一家以遊戲和社交為主打的廣義網際網路媒體公司;微信和QQ各自高達6.5億和8.6億的月活躍用戶數,仍舊是市場公認的支撐騰訊市值的最重要的資產。
但是,騰訊內部近期對金融業務的架構調整,似乎已經顯示出這個網際網路巨頭為自己構架金融未來的方向和決心。9月14日,騰訊對內發出《關於「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組織架構調整的通知》,將騰訊幾乎所有與金融行業相關的業務都整合在這個名字拗口的新業務線下,賴智明被任命為這個業務線負責人。2011年開始擔任財付通總經理,但一直在媒體和公眾前保持低調的賴智明,也開始以整個騰訊金融業務代言人的身份,越來越頻繁地在媒體報導和各種行業峰會中亮相。
近幾個月,賴智明和他的頂頭上司、騰訊總裁劉熾平在幾次對內講話中都提到,改組後的團隊將「不僅僅負責做好基礎支付平臺,也將在金融應用領域進行長期和深入布局。」 他們還都強調了騰訊的海量用戶數據對未來的金融應用業務可能創造的價值,比如8億多社交網絡用戶的個人數據對現有金融徵信系統的巨大補充潛力。
賴智明透露說,騰訊還計劃發揮自己在香港金融市場的資源和影響力,抓住「滬港通」和「基金互認」等香港大陸兩地金融市場互通機會,下一步將向中國內地個人投資者推出投資香港股票和基金的產品。
但是,除了財務報表上的數字以外,在騰訊這個產品經理文化至上、高度關注用戶體驗的企業,賴智明和他領導的金融業務部門在產品體驗方面仍舊面臨著不少挑戰。尤其是他負責的財付通的桌面端產品體驗和用戶口碑,在公司內外曾有微詞。
賴智明對這個問題顯然是有備而來。他抿了一口清酒,平靜作答。他以大受用戶歡迎的「微信支付」為例,說微信支付總經理、微信紅包開發負責人吳毅此前就曾在財付通工作。在他看來,財付通把吳毅和他的成熟團隊「輸送」給微信,這是一個頗有犧牲精神的決定。「財付通成為後臺,這是站在更高緯度支持整個集團的決定,目的是更有效調動各個部門的資源聯動,應對迅速變化的市場競爭。」
他說,此前幾年為了集中資源在行動支付領域追趕支付寶,財付通將80%的力量都投入移動端的研發,暫緩對桌面端的產品投入,PC端產品體驗一度遜色。「這是一個戰略層面的決策:先攻移動,再優化桌面端。」 現在,在行動支付方面取得滿意進展之後,財付通已經調整開發力量,力圖儘快改善PC端用戶體驗。
談到騰訊在金融方面的宏偉規劃,我們沒法迴避與阿里巴巴的比較。與成立一年多來不斷高調攻城略地的阿里系「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相比,不少網際網路金融行業觀察人士認為,騰訊金融發力「太弱、太晚。」
以個人理財為例,阿里巴巴控股的天弘基金管理的資金規模已經接近萬億,其中多半資金來自餘額寶的近2.3億用戶;而騰訊理財通最新發布的用戶數為2500萬,且未披露保有資金具體規模,僅模糊稱之為「數千億」。
對此,賴智明的回答是:「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在保護用戶、降低風險的前提條件下,我們選擇走得更穩。」
賴智明從MIT研究生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華爾街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在他離開幾年之後,雷曼兄弟在美國次貸危機的高峰轟然倒下,並成為全球金融風暴的標誌性事件。「我工作20年來目睹的幾個金融周期,包括97年香港房價泡沫破滅和2008年金融風暴,讓我對金融保持強烈的敬畏之心。做金融是鬥長命的,要看誰活得最久。」
在整個午餐採訪過程中,他提到最多的兩個詞就是「保守、穩健」,以此來形容騰訊金融部門最突出的企業文化特徵。他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2014年3月,中國央行緊急發文叫停了線下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業務,直指支付寶和財付通等剛剛或即將推出的相關服務。騰訊的股價應聲下跌15%。時任央行副行長的劉士餘隨後召集幾家公司業務高層開會溝通。
賴智明回憶說,業內同行在會上對央行的措施採取了不同的回應方式。「多數公司的態度都較為強硬,一上來就是擊鼓鳴冤的架勢,主張申訴叫苦。」
賴智明本人則採取了相對溫和低調的態度,對央行防控風險的考慮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但也呼籲對方慎重考慮對企業和商戶的影響,並舉出與財付通有合作的中小商戶的具體案例,說明叫停二維碼支付可能導致商戶破產,僱員失業。會後,賴又繼續與監管機構溝通二維碼支付的安全性,展示騰訊在微信硬體鎖以及風控領域的實力。央行高層後來單獨與馬化騰、劉熾平和賴智明溝通,表達了對騰訊態度的讚賞。
難以判定究竟是「友商」的激烈回應還是財付通的「以情感人」最終產生了更大的效果,但隨後的媒體報導顯示,央行在事實上不再禁止線下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業務則被徹底叫停,再無進展。
儘管他一再強調「保守、穩健」,但在騰訊內部,與同為香港出身並有華爾街投行工作背景的總裁劉熾平相比,賴更願意把自己描述為「激進派。」
「我在金融機構工作過,也創過業,我認為看準機會,在充分考慮風險之後,就要全力出擊,」他說。
從他對騰訊持股30%的微眾銀行的態度中,這種積極態度或許也略見一斑。中國首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在監管突破、「倒逼改革」的光環下誕生一年以來,業務開展有限,推出了「微粒貸」消費貸款,貨幣基金、股票基金和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等服務。但它在遠程開戶和與傳統銀行合作方面頻頻遇挫,近幾個月更是因為幾位創始高管的離職而引發不少議論。騰訊金融將如何理順這塊體外資產?
賴智明說,微眾銀行與他領導的騰訊FIT業務線目前是平行運作的關係,他對微眾銀行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也表示理解。但是,他也表達了深度協同兩者業務的意願,尤其表示了對「微粒貸」的興趣。
「微眾銀行是構成我們整體金融業務很重要的一個版塊。依託支付業務的強大用戶資源以及數據資源,微粒貸已嶄露頭角成為最有亮點的拳頭產品。如果監管允許,我們會考慮增加微眾的股份佔比,繼續加大支持,為騰訊股東帶來更多價值。」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