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閉
從村裡700米水泥路的起點開始,陳小民每走一步,都能講出一個和這條路有關的故事。
「這條水泥路從1980年就想修,但一直沒修成,陳小民來了以後,只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就修通了。」64歲的村民楊錫和告訴記者,陳小民圓了村民們將近30年的夢想。
700米水泥路的前身是條土路,坑坑窪窪,連接著通往外界的水泥公路。很多種植蘑菇的村民必須通過這條路,把蘑菇送到幾裡外的工廠去賣。短短700米的路途,三輪摩託車裝載的蘑菇每次都會被顛碎很多,運到工廠後賣不上好價錢,成為村民們的一樁煩心事。
陳小民的老家在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2007年8月,他從西南大學畢業時放棄了一家上市企業的行政管理崗位,參加並通過了成都市大邑縣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招聘考試。2007年8月,陳小民來到大邑縣沙渠鎮雙碾村,擔任村支部副書記,兼村團支部書記。一開始,村民們對這個「外來村官」並不感冒。在這個祖祖輩輩都是「自己人管自己人」的村子裡,男女老少都沒把陳小民當成自己人。
直到陳小民上任兩周後的一天,他才有機會和村民深入交流,「沒想到這個機會,來源於村民集體到村委會上訪」。
他回憶說,村裡的老老少少圍著村委會,情緒非常激動。事情的起因是村委會找來的承包商少支付了2000元人工費,偷偷跑了。
一些村民猜測是個別村幹部與承包商有利益瓜葛,故意放跑了承包商。就在村民們準備衝進村委會的時候,陳小民壯著膽子大喊了一句,「大家別激動,到會議室,我幫大家解決問題。」陳小民和村民們商量決定,將承包商沒帶走的原材料賣掉,付清拖欠的工資,順利化解了這起矛盾。
從此,陳小民獲得了村民們的信任。2007年10月27日,通過群眾推薦、民主選舉,陳小民擔任雙碾村村支部書記,這是雙碾村歷史上第一位外來的村支部書記。
陳小民開始籌劃建設這條700米長的水泥路。他召集全體村民,開會討論集資修路,「我提出村裡每人集資120元,但被村民一致否定」。為了做出表率,陳小民拿出了自己僅有的3000元積蓄,作為第一筆工程集資款。他又一對一地做思想工作,解釋修路所能帶來的長期好處,使村民們逐漸達成了共識,同意按每人80元出資,總共集資2萬元。拿著自己和村民集資的2.3萬元現金,陳小民又說服了一位企業家拿出了自己的5萬元積蓄。
7.3萬元全部到帳後,陳小民帶著這些錢走進了鎮政府的大門。很快,鎮政府決定補足剩餘的15萬元資金缺口。
2008年3月10日,村裡的水泥路開工,4月30日正式建成通車。「路修好以後,馬上就有投資商找村民談土地承包,現在村民已經把土地整體租賃,種植良種西瓜,每畝每年能有1000多元收入。」陳小民說。
到今年8月,陳小民的兩年服務期就將期滿,4月初,陳小民報考了四川省雅安市的公務員,「每天村裡的事情很多,我沒時間複習,不知道能不能考上,期待著大邑的鄉鎮今年會招個工作人員,讓我留在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