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發表於 2020-12-05 07:36:00
一、系統概述
為了給每一個新生嬰兒創造舒適、健康、安全的出生環境,即在醫院大樓整個區域進行信號覆蓋,對出生嬰兒進行實時保護;當小孩在產房剛出生後,便配戴上電子防盜標籤(唯一ID號),標籤自動登錄到系統軟體中,從此刻起嬰兒受到系統的實時監控保護,直到辦理出院手續為止,然後由護理工作人員帶入產休區,在工作站的系統軟體中,區域進行護理或身體檢查時,允許被授權醫護工作人員在系統控制電腦軟體中辦理臨時籤出手續,並設定限制時間,若在設定時間內,辦理了臨時籤出手續的嬰兒仍然沒有回到系統監控區域中,系統會根據設置發出提示信息或報警聲,通知值班醫護人員核實情況採取措施;如果配帶未授權的防盜標籤靠近出口,系統會第一時間發出報警信息,同時可以聯動門禁系統,採取關門動作;若在沒有系統授權允許摘除防盜標籤的情況下,有人無意間或故意破壞標籤及防破壞腕帶,存在盜竊嬰兒的意圖時,系統會立刻發出報警提示聲,通知值班醫護人員核實情況並採取應對措施。
系統涉及到射頻識別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嵌入式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資料庫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系統以傳統的TCP/IP通訊網絡作為主傳輸平臺,通過在監控區域的關鍵位置安裝RFID識別閱讀器、讓監控對象配備相應的RFID電子標籤來實現與系統的掛接;後臺綜合管理平臺主動獲取各無線識別閱讀器上傳的動態數據,通過一系列的運算與比較,最終實現對目標對象的跟蹤定位,同時將數據存儲在應用系統的資料庫中,用戶可以通過可視化的界面對歷史數據進行追溯,達到提高安全管理的目標。
二、系統設計原理
嬰兒和母親佩戴腕帶,嬰兒腕帶內含有有源遠距離RFID標籤,母親腕帶內含有源短距離RFID標籤,並且保證嬰兒腕帶一旦被戴上,如果再取下,其有源標籤就會經過系統發出報警信息。而且腕帶具有防水防潮處理。嬰兒的有源RFID用於系統識別其活動範圍,嬰兒及母親的近距離檢查用手持讀卡器直觀的識別配對關係。
在腕帶數量上,可以根據母嬰室房間數及床位數,製作若干對,(每個房間可以設置多對,再設置一些額外臨時配對卡,以滿足房間不夠,臨時安排的情況),可以重複回收使用,也可以在出院時賣給家屬作為紀念;在外觀上,可以將母嬰配對的腕帶設計成形狀及花色等一致,不同母嬰的腕帶在外觀上容易區別開來;在使用上,系統使用之前,將母嬰配對使用的腕帶都設置好配對關係,孩子出生就帶上腕帶,直至出院。
在活動空間內布置讀卡器,用於採集嬰兒的信息。嬰兒所在的每個房間安裝定位器(距離可調,3—6米),過道走廊安裝長距離讀卡器(距離在60米)。每個嬰兒腕帶信息都會自動上傳至應用軟體管理子系統進行數據處理;在重要外圍通道處,設計為只有授權人員才可以出入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杜絕無關人員隨便進出。
三、系統組成及框架
系統功能
(1)電子標籤的區域識別、定位、尋跡功能
▲系統能夠對部署設備的整個病房區域進行監控,具備標籤的區域定位和跟蹤能力。能夠實時監控佩戴防盜標籤的病患所處的位置,並跟蹤記錄病患的移動情況,可以更加有效地實施監控和保護;
(2)報警事件的區域識別、定位、尋跡功能
▲系統能夠對部署設備的整個病房區域進行監控,具備事件的區域定位能力。發生偷盜、設備被破壞等事件時,能夠立即觸發報警,並定位報警事件發生的位置,有效地提高報警的處理速度,及時遏止盜竊事件的發生。快速靈敏報警功能;
(3)獨有防抱錯功能(面向母嬰系統)
▲提供母親、嬰兒捆綁監控功能,嬰兒不在母親或者醫護人員的帶領下離開病房或者嬰兒被誤放到其他母親的病房均會立即觸發系統報警,最大限度減少抱錯事件的發生;
(4)出入口監視功能
▲系統提供出入口監控功能,一旦某個攜帶防盜標籤的病患未經許可進入出入口監視區域(出入口0.6-3.5米範圍),就立即通過專線向控制電腦發送信息,觸發報警;
(5)友善實時的電子地圖顯示功能
▲系統採用電子地圖顯示,能夠顯示醫院平面圖和相關資料;在配置系統的病房區域內,能夠實時顯示各個區域內標籤的數量和工作狀態;
▲系統具備報警事件的定位功能,發生報警事件時,能夠立即定位事件發生的位置,發出提示音,彈出報警框,並立即調出對應地圖,在相應位置做出標識;
(6)方便快捷的出入院操作功能(本功能需根據客戶需求做定製性調整)
▲系統支持雷射掃描槍、ID卡讀卡器等方式(根據客戶需求選配)錄入數據,輸入方便快捷;
▲系統預留HIS資料庫接口,減少重複錄入;
▲獨有PDA(選配)操作方式,可以在病房完成出入院,標籤監控狀態修改等工作,操作更方便快捷,為醫護人員在對嬰兒做應急護理時提供極大便利;
(7)方便快捷的歷史事件查詢
▲提供各類歷史事件查詢界面,方便回溯查詢歷史事件;
▲提供事件查詢結果導出接口(XLS格式);
(8)全面的系統設置功能;
▲支持矢量圖形的電子地圖繪製;
▲人員操作權限設定;
▲各類系統參數的設定。
責任編輯:g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