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島市民韓先生去一家企業辦事,偶爾在院內的人工湖裡發現了一些像降落傘一樣的白色小精靈在遊動,他感覺好奇,就用相機拍了下來,並聯繫早報記者。昨天,青島水族館專家介紹,這些小精靈應為桃花水母,是原始低等無脊椎動物,五六億年前就已出現,恐龍在它面前也是「晚輩」,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
湖邊看魚發現奇異生物
昨天上午,家住黃島區的韓先生去離家不遠的一家公司辦事。在等待過程中,他看見辦公樓窗外的一座小人工湖不錯,就去湖邊看看風景。池塘裡有很多紅鯉魚、黑魚、青魚遊來遊去,大的有半米多長,吸引了韓先生的目光。「我突然發現,在這些遊魚的空隙有一些一角錢硬幣大小的白色斑點,模樣就跟蒲公英開的花一樣,夾雜在柳樹落葉中。」韓先生說,剛開始他以為是一些垃圾,也沒在意。過了一會兒他發現,這些白點竟然會遊動,他細一看,白點的身上還有許多觸手。韓先生感覺好奇,趕緊拍了幾張照片,並給早報記者打了電話。
百餘只「小傘」起起落落
記者隨後趕到了位於黃島區南部的這家企業。在韓先生的指點下,記者發現,在這個大約200平方米的人工湖的一個角落裡,有幾十隻直徑1釐米左右的白色透明物,外形像一把撐開的傘,晶瑩透亮,柔軟如綢,薄如蟬翼,每當太陽照射水面光線充足時,就翩翩浮上水面,上下漂蕩,就像是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在水中曼舞,姿態非常優美。記者圍著人工湖岸邊走了一圈,在目力所及的範圍內共發現大約百隻這樣的 「小傘」。「我也愛好研究生物,但從來沒見過這東西,我感覺應該挺稀罕的,也沒敢告訴企業員工,生怕被他們捉走了。」韓先生說。
跟海蜇同門也能蜇人
記者隨後就此事請教了青島水族館業務部副主任楊翠華,據她介紹,韓先生發現的這些小精靈應為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又稱桃花魚,是原始低等無脊椎動物,五六億年前就已出現,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近幾年,桃花水母分別曾經在嶗山深處、城陽夏莊以及海爾工業園裡被發現過。
桃花水母僅由兩層細胞構成,身如傘狀,只有手指蓋大小,最大的也不過與1元硬幣差不多。桃花水母的遊泳姿態十分優美,好似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所以古人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桃花魚」。「別看桃花水母個頭小,它跟海蜇可是一個門派的,也能蜇人呢。」楊主任告訴記者。(記者 趙玉勳 攝影報導)
「水中大熊貓」?算不上
記者發現,此前的很多報導中,將桃花水母稱為「水中大熊貓」,稱其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頻危物種。對此,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謙博士曾說:「桃花水母算不上珍稀物種,更不是『水中大熊貓』。」
高謙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研究人員能夠找到的桃花水母樣本和分布地區都比較少,當時的研究技術手段也很有限,因此就有人將桃花水母當成了珍稀物種,隨後更衍生出了「水中大熊貓」一說。
為了徹底弄清桃花水母的分布和數量,2003年起,高謙等人組成的課題組的足跡遍及全國9省1市。讓他們感到驚訝的是,幾乎每到一地,他們都能在不同水體中發現桃花水母的蹤跡,「除了江河湖泊,就連在一些小型的封閉水體裡都出現過。」
調研完成時,課題組已在全國30多個不同類型的水體中發現了大量桃花水母。歷時3年的研究,2006年4月,這一課題在武漢通過了驗收。課題組明確提出,桃花水母並非珍稀瀕危物種,只是鑑於其悠久而美好的文化情結,有必要給予一定程度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