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叢中,螳螂正在尋找獵物。
火龍果園裡的「除草專員」大白鵝。
5月5日,距離葡萄採摘旺季還有一段時間,沙縣萬甜瓜果園裡只有幾名工人留守,但在大棚裡,記者卻看到了另一批「工人」——白鵝、螳螂。
白鵝除雜草 螳螂捕害蟲
沙縣萬甜瓜果園品種眾多,主要有葡萄、火龍果、小番茄、獼猴桃、無花果、百香果、草莓、釋迦、蓮霧,光是葡萄就有醉金香、陽光玫瑰、美人指等40多個品種。
草莓地裡,幾個大筐掛在小鐵桿上,園主曹火旺說,裡面是買來的螳螂卵塊。
螳螂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可捕食40餘種害蟲,是個「捕蟲高手」,「相當於昆蟲界的老虎,在昆蟲食物鏈中處在最高端,不僅會吃小蚜蟲,也會吃大的害蟲。北方的果園園主從『螳螂捕蟬』中受到啟發,用螳螂來治蘋果園害蟲。」園主曹火旺介紹說。今年4月10日,他從遼寧、山東購買了12萬粒蟲卵,全部放入碩果纍纍的草莓園,讓孵出的螳螂當「果園衛士」。
一隻只螳螂幼蟲順著鐵桿,躍入草莓叢中,揮舞「小刀」,準備大展身手。曹火旺說,大部分蟲卵已經孵化成幼蟲,開始捕食害蟲了。
火龍果園裡,20多隻大白鵝在領頭灰鵝的帶領下,成群行動,原先一大片草地,只剩下一角綠草。
這些鵝是曹火旺除了人工除草外,新請來的「除草專員」。「鵝的糞便也是很好的肥料,蛇也很怕鵝糞,不敢來果園。」曹火旺說。
其實,這些「鵝兵螳將」只是曹火旺在原生態種植之路上請來的一批新員工。接下去,七星瓢蟲、步甲蟲也會加入「蟲工人」的大家庭。它們各有專長:七星瓢蟲專治蚜蟲,步甲蟲專治地下害蟲。「至少要兩年,益蟲數量才能壯大到實現食物鏈的平衡。」曹火旺說。
曹火旺查看螳螂卵孵化情況。
螳螂幼蟲準備「下山」捕獵。
回鄉辦起原生態果園
曹火旺今年45歲,是沙縣高砂鎮小洋村人。二十多年前,他開始在家鄉露天種葡萄,後來種過桃子,養過豬,養過魚,到農業龍頭企業打過工。
2012年,他回鄉創業,在虯江街道田口村流轉土地100多畝,成立合作社,開發瓜果採摘基地。「吸天地精華,聚萬千甜蜜」這句代表曹火旺原生態種植理念的「金言」就貼在果園入口門欄處。
曹火旺為合作社和採摘基地取的名字挺有趣,合作社名「旺田」取自自己名字和田口村村名,意為地肥、有機,採摘基地取諧音「萬甜」,意為水果很甜,甜在客戶和他的心裡。
綜合防治種出安全水果
進入大棚,室溫瞬間升高了好幾度。記者沒走幾步,就已滿頭大汗,卻沒聞到一絲農藥味。
「我的果園不打農藥。」曹火旺說。他堅持原生態種植,用有機肥改良土壤,用黃腐酸、海藻菌防治土床病害;用海藻精、紅糖、煉乳、奶粉、魚粉、豆漿、花生粉、糖蜜等可食用的素材及果園廢料,經生物發酵製作成肥料。在病蟲防治上,他堅決全程不使用化學農藥,而是「以菌治菌」「以蟲治蟲」「以蟎治蟲」,使用木黴菌、芽孢桿菌等有益菌對付葡萄易得的灰黴病、霜黴病,配合殺蟲燈、色板誘殺、防蟲網等物理方法除蟲,同時與高校合作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
曹火旺坦言,如果用農藥殺蟲,他一年花3000多元就足夠了。但這樣做,一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二是會砸了自己辛辛苦苦立起來的招牌。
如今,萬甜果園已被列為縣農業局農業病蟲綜合防治示範基地,還獲得「綠色食品」標誌。2014年,曹火旺被縣裡評為「最美農民」。果園的採摘生意紅紅火火。「一般5月底開始採摘,每天都有幾百人來,周末更有上千人。」曹火旺說。他還引進葡萄二次果技術,這樣就能實現一年四季都可採摘葡萄。
果園裡種的水果,曹火旺一定自己先品嘗。小番茄園內,紅的、黃的、綠的小蕃茄一串串掛在鐵絲網上,「黃的是夏日陽光。」曹火旺隨手摘下小番茄請記者品嘗。一口咬下去,果肉香脆,有一股奶油般的香甜,還帶點微酸。
大棚一角,一口130立方米的生物肥料發酵池工程即將完工,過兩天就可以投入使用——「這樣就能實現生物肥料水肥一體化」;門口的冷庫也已經安裝好,採摘旺季可投入使用,「特別是對獼猴桃採收很有用。」
末了,曹火旺說出了他樸實的願景:將現代大棚與原始「以蟲治蟲」生物鏈生產結合,是希望通過自然循環,使大棚進入原生態生產瓜果時代,生產出安全又好吃的食品。
「我理想的果園場景是:頂層薄膜遮雨,中層瓜果飄香,底層土壤肥沃、荒草滿園,螳螂、瓢蟲、赤眼蜂、捕食蟎、青蛙等『蟲兵螳將』協作殺敵。」「最美農民」曹火旺正在一步步把這個夢想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