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下午,網上開始流傳著10萬「鴨軍」將出徵巴基斯坦滅蝗蟲的消息,並很快衝上了熱搜。
消息中指出:根據巴方需求,中國政府已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抵達巴基斯坦。隨後,10萬「鴨子軍隊」也將代表國家出徵滅蝗。並明確說這次出徵的鴨子是一種名為「國紹1號」的鴨子。
第一次逆轉
子虛烏有?
看到這個熱搜,記者立刻「大腦充血」。多好的選題,又是蝗蟲熱點,還涉及到生態治理,更重要的是中國「鴨軍」出徵巴鐵,還能進一步加深中巴友誼。
什麼蝙蝠俠,什麼蜘蛛俠,統統都比不上中國的「鴨子俠」。
激動到雙手顫抖的記者開始在網上尋找信息源頭,加以求證。
鋪天蓋地的信息大多雷同。一篇名為《衝鴨!浙江10萬鴨子軍團將出徵巴基斯坦滅蝗》是最早的信息,其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室主任、二級研究員、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盧立志告訴記者,日前,巴基斯坦兩所大學已與他聯繫,就牧鴨治蝗研究與他合作。巴方已決定,派兩名博士生來中國學習牧鴨治蝗技術。而到國外滅蝗的鴨子,他將再次推薦紹興的『鴨兵』。」
什麼!!!
新聞中只是提到巴基斯坦兩名博士來中國學習牧鴨治蝗技術,中方向巴方推薦紹興鴨子。新聞中並沒有提到巴方將接收中國「鴨軍」,也未提到「鴨軍」即將出徵巴基斯坦。
一盆冷水澆下來。
第二次逆轉
「鴨軍」出徵不容易
冷靜下來的記者想到,中國「鴨軍」出徵,確實沒那麼容易。
事實上,即使這一消息屬實,中國「鴨軍」能否順利出徵,還要過四道坎。
第一道坎:巴基斯坦檢驗檢疫關。
哪個國家引進活物不經過檢驗檢疫?有些國家要求入境的寵物需要隔離7天到30天不等。
10萬隻鴨子,負責檢驗檢疫的部門得忙成啥樣才能過關?一旦疏忽,鴨子帶了啥病毒、病菌,巴基斯坦豈不是惹禍上身?
第二道坎:中國「鴨軍」能否適應巴基斯坦氣候環境?
巴基斯坦是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尤其是沙漠蝗蟲襲擊的地區,更是氣候炎熱、乾燥少雨。中國的「鴨軍」們世世代代生長在溼潤多雨的江南,享受著魚米之鄉的富足和安穩。到巴基斯坦,「鴨軍」們會不會水土不服,不吃蝗蟲事小,一旦生病是不是又給人家巴鐵添了麻煩。
第三道坎:「鴨軍」能否應對沙漠蝗蟲?
雖然中國「鴨軍」「雞軍」在滅蝗的過程中屢立戰功。但是它們大部分是去草原消滅東亞飛蝗和草原蝗蟲。個頭與沙漠蝗蟲相比,東亞飛蝗和草原飛蝗是個小弟弟。
東亞飛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拍攝者:陳建宏
沙漠飛蝗
面對這種蝗蟲界的大哥大,希望雞軍、鴨軍們不會被噎死。
第四道坎:會不會引起生物入侵?
引進一種新的物種,對任何國家來說都需要慎重考慮。這種盲目引進新物種卻帶來新問題的情況有很多。上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為了消滅甘蔗田裡的害蟲,從南美引進了甘蔗蟾蜍,但是這種蟾蜍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引起了生物入侵,很多地方的生態平衡被破壞。
此前,牛蛙、福壽螺、加拿大一枝黃花、水葫蘆等物種因為各種原因被引進中國,但是這些物種在中國的土地上卻引起了許多生態環境問題。
巴基斯坦雖然引進的是鴨子,但是誰知道會不會節外生枝。沒經過科學研判,現在哪個國家敢拍拍腦袋就引進10萬隻新的物種?
第三次逆轉
下半年引進?
正當記者興高採烈地寫出了一篇闢謠的消息,卻從浙江的朋友那裡得到消息:不是不去,只是時間改為下半年了。
「OMG」
原諒記者,確實這一條信息讓人蒙圈了。
仔細又一想,這讓「鴨軍」滅蝗也不是第一次啦。
據2001年6月新華社報導,新疆養殖的滅蝗雞鴨有近70萬隻。另報導,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特大蝗災。3萬隻鴨子乘飛機從浙江長興趕往新疆吃蝗蟲,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次出徵的鴨子據說是一種名為「國紹1號」的鴨子。這種鴨子是中國農業大學和浙江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在我國著名的蛋鴨品種——紹興鴨的基礎上選育出的一個新品種。浙江省農科院首席專家、研究員、家禽研究室主任盧立志和他的團隊綜合運用傳統育種技術和分子育種技術,歷經6個世代的選育,終於選拔出了「三科全能」的蛋鴨新品種「國紹1號」。
與傳統紹興鴨相比,「國紹1號」「不靠水,也能養鴨子。」盧立志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而且相比雞,鴨子軍團戰鬥力更高。盧立志介紹說:「一隻雞一天能吃掉70隻蝗蟲,一隻鴨子則能吃掉200多隻,擁有三倍『作戰』能力。」
使用「鴨軍」滅蝗蟲,既解決了養鴨飼料問題,又滅掉了蝗蟲。吃高蛋白「飼料」——蝗蟲的鴨子下的蛋一定更加美味。一直奔跑在野外的鴨子,一定肉質緊實,鮮美多汁,能賣上好價錢。這對莊稼損失慘重的農民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估計10萬「鴨軍」準備起來也需要時間,下半年出徵確實比較靠譜。記者已經準備把闢謠的稿子刪掉了。
第四次逆轉
巴基斯坦根本用不上「鴨軍」?
到底去不去啊?看著已經到熱搜第一的話題,記者聯繫了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呂要斌,看看業內專家咋說吧。
結果專家的話讓記者呆若木雞。
「使用鴨子生態滅蝗根本不適用巴基斯坦當前的情況。」呂要斌所長有理有據的一二三四,給記者上了一堂生物課。
首先,浙江省農科院此前確實和新疆合作,利用鴨子進行生態滅蝗。「但那並不是在蝗蟲大面積暴發的情況下開展的,而是為了持續控制蝗蟲種群數量。」呂要斌介紹說,「在這種大面積暴發或者遷飛的情況下,用雞鴨等天敵進行防控效果是有限的。」
呂要斌指出,利用蝗蟲天敵防控,主要是通過保持食物鏈的平衡,來達到持續防控蝗蟲的作用。
「根據相關研究,在蝗蟲遷飛的過程中,蝗蟲體內會產生一種拒食劑,雞鴨等天敵是不會大量取食的。」呂要斌解釋說,尤其是蝗蟲遷飛後,數量巨大,雞鴨等天敵取食量有限。「依靠一兩種天敵防控是抵擋不住的。」
群居型沙漠蝗會接受一種含天仙胺成分的食物。天仙胺是植物裡含有的一種可以防止植物被天敵取食的生物鹼,群居型沙漠蝗取食含天仙胺類食物並不需要特別的代價,也不會中毒,而散居型並沒有類似現象。也就是說,遷飛的蝗蟲可以對這種「毒藥」熟視無睹,而對蝗蟲天敵來說,如果大量取食遷飛的蝗蟲,會造成體內生物鹼積聚,最後中毒。因此,這些天敵們看到「黑化」的蝗蟲,它們的基因就會告訴它們「不要吃了」,會中毒的。
所以在這裡告誡那些人類「吃貨」們,還是別想著吃光沙漠蝗蟲了。「狂暴」化的蝗蟲並不是美食,吃多了還會變成「毒藥」。
更重要的是,在聯合國聯農組織所公布的信息中並沒有提及4000億隻蝗蟲,因此國內很多媒體的宣傳有些誇大。「我所有位巴基斯坦博士後,根據他的介紹,當前巴基斯坦的蝗災確實比往年嚴重,但並不如國內網絡上講得那麼誇張。」呂要斌說。
來源:中國環境新聞
編輯:秦超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新聞微信、中國環境新聞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版權合作聯繫電話:010-67172392
商務合作聯繫電話:010-67102729
侵權舉報聯繫電話:010-67112822
中國環境新聞投稿zghjxw001@163.com
長
按
關
注
原標題:《「十萬鴨軍替國出徵」的四次驚天大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