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浙江10萬隻鴨子出徵巴基斯坦滅蝗」成為熱門話題,截至當天中午,閱讀量近3億,討論量達8.8萬。
據寧波晚報報導,近日,蝗災威脅巴基斯坦。根據巴方需求,中國政府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抵巴。隨後,10萬「鴨子軍隊」就將遠赴巴基斯坦,助力滅蝗。「鴨苗可通過空運,一天之內就抵達巴基斯坦。」
據了解,此次將出國滅蝗的鴨子大軍由「國紹I號」鴨苗組成。而「國紹」商標註冊公司是諸暨市國偉禽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國偉禽業)。
「鴨子軍隊」出徵滅蝗瞬間引來關注,也有報導引用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專家的說法,鴨子捕食蝗蟲的方法不適合巴基斯坦,以鴨治蝗暫時沒有進入政府援助方案。
2月27日,新京報記者採訪國偉禽業的工作人員,對方表示,「國紹I號」鴨苗確實來自國偉禽業,至於出國滅蝗一事,還在和巴基斯坦那邊對接中,無法透露更多信息。
鴨子大軍來自國偉禽業
已非首次坐飛機趕場滅蝗
規模達到10萬級別的「國紹I號」鴨子大軍從哪兒來的呢?
企查查資料顯示,「國紹」商標註冊公司為諸暨市國偉禽業發展有限公司。
2月27日,新京報記者與該公司取得聯繫,其工作人員表示,「國紹I號」鴨苗確實來自國偉禽業發展有限公司,關於該批鴨苗出國滅蝗一事,該工作人員稱:「目前還在和巴基斯坦那邊對接中,暫時無法透露更多信息。」
不過,據央視報導,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26日在巴基斯坦召開新聞發布會,專家表示,鴨子捕食蝗蟲的方法不適合巴基斯坦。理由該方法適合在蝗災小規模暴發和特殊的地理環境下使用,效果有限。目前巴基斯坦蝗災大面積暴發,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的噴灑更有利於緊急治理大面積蝗災。會上另有專家稱,用鴨子來治理蝗蟲是一些中國專家做的探索性課題,暫時沒有進入政府援助方案。
可以確認的是,目前鴨子還沒有出徵,寧波晚報的報導也提到,「鴨兵」出徵前,國內外專家要一起制定《牧鴨治蝗技術規範》,以便按照標準規範操作,「鴨子滅蝗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然。不同的蝗蟲品種各有喜好和特徵,蝗蟲什麼季節來?密度怎樣?鴨子吃蝗蟲後,對鴨肉有影響嗎?這些都需要研究。」
科學防治蝗蟲可以採用藥物殺滅,也可以採用生物防治。用鴨子來消滅蝗蟲便是生物防治的手段,其優點很多,包括環保、成本低、修復生物鏈等。
可以消滅蝗蟲的生物有很多,比如青蛙、鳥、雞等,寧波晚報的報導中提到,紹興鴨是目前主推的「滅蝗」主力軍,「它們簡直就是滅蝗界的『奇才』。」
為何紹興鴨成為滅蝗的主力軍,據國偉禽業網站發布的文章介紹, 「國紹I號」經過多年馴化,很聽話,而且適應能力強,在很多環境下生存能力超棒。
該文章還援引了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盧立志的說法,鴨子滅蝗戰鬥能力很強,「一隻雞一天能吃掉70隻蝗蟲,一隻鴨子則能吃掉200多隻,擁有三倍作戰能力。而且鴨子吃蝗蟲完全是地毯式『搜捕』,連蝗蟲的蛹都不會放過。」
國偉禽業的鴨子大軍已不是第一次乘飛機趕赴外地參加滅蝗戰鬥了。據國偉禽業方面介紹,近兩年來,該蛋鴨品種成了新疆治蝗的「主力軍」。
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大規模蝗災,浙江10萬「鴨子大軍」乘飛機到新疆的草原、牧場投入戰鬥,其中就有國偉禽業的1萬隻鴨苗;2018年6月,公司有2萬隻鴨苗分4批被運往新疆阿克蘇地區,這些鴨子的品種就是紹鴨基礎上培育的「國紹I號」蛋鴨。
公司董事長李國偉表示:「經過育雛後達到30日齡左右的鴨苗,可以不經過調訓就直接在草原上放牧吃蝗蟲了。」
滅蝗鴨苗的研發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來自國偉禽業的「國紹I號」鴨苗即將遠赴巴基斯坦滅蝗。
據公司介紹,新培育的「國紹I號」蛋鴨配套系,是目前國內第一個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的三元雜交蛋鴨配套系,青殼率達98.2%以上,72周產蛋320個以上,項目曾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公司網站顯示,諸暨市國偉禽業發展有限公司始建於1983年,一家經營紹興鴨為主,集紹興鴨原種保護與開發、生物育種、禽蛋和肉製品深加工為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畜禽標準化示範場、國家級紹鴨保種場、省骨幹農業龍頭企業、省種畜禽生產示範企業、省農業科技企業。
企查查資料顯示,諸暨市國偉禽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李國偉。該公司共有三位自然人股東,李柳萌持股50%、李國偉持股30%、樓玉梅持股20%。
除了諸暨市國偉禽業發展有限公司,李國偉還是三家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即諸暨市國偉禽業專業合作社、諸暨市王家井哺坊、諸暨市王家井哺坊門市部,不過,後兩家已經註銷。
董事長李國偉表示:「作為保民生重點應急物資菜籃子供超單位,面對疫情,企業加班加點加工蛋製品,保障民生供給。如果這次需要我們國偉禽業的國紹I號提供鴨苗的話,我們也會無償提供給巴基斯坦,來幫助他們,在蝗災面前略盡綿薄之力,就和當時援助新疆用於治蝗的鴨苗那樣,守住國門,並且伸出援助之手,是一個企業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記者 閻俠 編輯 趙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