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4月中旬,春天已經過了大半部分,暮春已至、初夏來臨,鯉魚等大型魚類已經紛紛進入垂釣旺季。隨著氣溫和水溫的進一步升高,魚類的活動能力也逐漸加強。鯉魚是一種相對耐低溫的魚類,暮春時節,當水溫達到15度以上時,鯉魚的活動和攝食能力已經接近於夏季,在針對鯉魚的垂釣方法中,我們也往往以夏季作為參考標準。
在談論垂釣鯉魚等大型魚類的釣竿選擇時,人們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那就是認為釣大魚一定要使用軟竿,如果按照傳統的調性來劃分,大概就是三七調以內的硬調或中硬調竿子,理由很簡單,就是軟竿護線!由於竿子偏軟,它的可「彈」範圍就大,也就是竿子能實現彎曲的弧度更大,在使用較細的線組時,對其的保護作用也更突出,這就直接降低了切線的概率。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從浮漂出現信號我們揚竿中魚開始,這裡首先要有一個「刺魚」的過程,鯉魚的上顎組織非常發達,如果抬竿力度不夠,是很難輕易刺穿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使用一支過軟的竿子,就算抬竿的力度足夠,但由於竿子太軟,傳導到竿尖的力度有限,也是不能保證魚鉤能順利刺入上顎的,這是軟竿子的第一個劣勢。
鯉魚上鉤後,前幾個回合肯定是左衝右突,企圖迅速擺脫控制,這時我們要做的先要把魚兒牽引出窩子,再開始遛魚,而不能任其攪亂了水底的窩子,如果竿子太軟,就很難對它施加有效的牽引,我們辛苦聚集的魚窩也就直接變成了遛魚的場所,後果可想而知。
軟竿還有一個不足之處,那就是延長了遛魚的時間。如果說釣魚人就是要享「遛」的這一個過程,倒還勉強說得過去,為什麼是「勉強」呢?這是因為同樣大小的鯉魚,分別用軟竿和硬竿來遛,一個是魚佔主動人被動,而另一個正好相反,這其中的手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其實太長久的遛魚是沒有多大好處的,除了魚窩被驚擾外,對釣魚人的體力也是一種考驗,尤其是碰到稍大些的鯉魚,經過一番人魚大戰之後,雖然魚是成功上岸了,可人也累得不輕,難免會對接下來的作釣產生影響。
總結硬竿的好處:一是刺魚迅速,這是不跑魚的前提條件;二是快速引魚出窩,這是保護窩子的最好辦法;三是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戰鬥,為後續的作釣保存體力。
遛魚實際上就是在「控」魚,讓大魚隨時處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中,魚進我退,魚退我進,保持一種持續的牽製作用。出於本能,上鉤後的鯉魚都會拼命逃竄,而這種牽制就是要讓它既不能逃跑,又有效地消耗其體力,最終因乏力而浮出水面。很顯然,軟竿是做不到有效「控」魚的。
以上文中所說的軟竿,指的是三七調以內的硬調和中硬調竿子,而硬竿指的是二八調超硬竿子。俗話說:物極必反,遛魚的竿子也並非越硬越好,如果是二八調以上的極硬竿子,包括眼下流行的各類以「H」著稱的戰鬥竿,在釣大鯉魚時它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首先如前文所述,其護線能力非常有限,過硬的竿子緩衝能力差,不能很好地保護線組,所以使用極硬竿子,必須搭配使用較粗的線組。其次是容易造成拔河,這是因為竿子過硬,當鯉魚往外衝時,很難通過彎曲魚竿而使魚竿立起來,最終造成拔河和切線跑魚。第三是竿子越硬,出於製作成本上的考慮,在同樣的價格下,它的重量就越重,這對於頻繁抬竿換餌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當然,這些都是主要針對野釣而言,在黑坑垂釣中,使用過硬的竿子是為了搶魚節省時間,這要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