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美國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再次掀起了中美兩國之間圍繞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輪討論。
作為一年一度的美方「例行」報告,這份從2000年以炒作「中國威脅論」開始引發世界軍事媒體關注的報導在例行「妄言」的同時,也反映出了美國作為一個整體在對中國軍事力量的理解和應對中的不少荒謬之處。
與此同時,本周五中國發射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因其在發射前透露的一些蛛絲馬跡以及罕見的對發射本身的高度保密,讓外界對其發射的載荷產生了高度興趣,而在這迷霧之中,中國航天在又一個領域向著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發起了衝擊。
別人造出來就說明有工程的可行性,有工程的可行性我們也能造
美國認可的「中國威脅」又進一步
本周,美國國防部發布了2020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在如今這個中美關係冷淡而緊張的環境下又投下了一枚「負面炸彈」。中國方面迅速對相關情況作出了回應。國防部新聞局9月2日應詢表示:美方《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充滿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渲染所謂「中國軍事威脅」,曲解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抹黑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國防開支、核政策等問題,挑動兩岸對立、加劇臺海形勢緊張,這是極其錯誤的,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某種程度上說,中方的這一回應可以看做是當事國家對於美國這一份報告的主要觀點。而由於西方國家及其擁躉們一貫指責中國在國防領域「不透明」,這一份報告作為美國國防部對於中國軍力的年度「官方發布」,無論其說法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必然也會成為這些國家和相關媒體在未來一年時間裡在涉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各類報導中所採信的「權威來源」。
國內媒體在報導這份報告的時候,往往將介紹的重點放在報告的後半部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幾大軍種的現代化進程、中國的軍費問題、戰略核武器的裝備和數量、五大戰區的部署情況以及各類軍事演訓和對臺戰備部署。不過對於長期關注中國軍事發展的觀察員們而言,這份報告中提到的內容絕大多數既算不上足夠新鮮,也夠不上完全正確,無論是對於中國核武庫及其發展趨勢的大膽推測,還是對中國海軍迅猛的發展進行的描述,又或者依照閱兵式上出現的裝備數量來推測解放軍實際裝備規模,都屬於各種傳統報告裡「看圖說話」的部分,即根據公開報導進行相應的整理和分析,很多內容海內外媒體都有報導,甚至出現過的謬誤和偏差,早幾年也有日本防衛省的涉華報告犯過了。對於美國國防部而言,2020年的《中國軍力報告》最大的特點也並不在此。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作者:施洋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