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美國X-37B
美制X-37B無人駕駛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自2017年9月7日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於2019年10月27日降落該發射中心著陸點,歷時780天,共計完成5次「飛行器軌道測試」任務。從設計到操作細節,都處於高度保密狀態。普遍認為,X-37B具有發射與回收太空物體的能力。
儘管美國為了不讓某些國家那麼快學會自己的技術,保密工作做到了頭。但還是沒逃過我國科學技術人員們的「氪金寫輪眼」,「億」眼看穿後,我國也於今年秘密完成了類X-37B發射器的建造工作,並完成發射、返航工作。
「新華社」9月6日報導,我國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經過2天在軌運行,於周日(9月6日)順利返回預定著陸點。該飛行器於9月4日,從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2F運載火箭抵達預定軌道。
長徵-2F運載火箭
此次飛行任務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方面的重大突破,將為太空和平開發提供便利與低成本的往返運輸工作。此次航天任務同樣被遮蓋在5米級別大型整流罩之下,令外界好奇的目光望眼欲穿。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此次發射次日(9月5日)報導,稱其可能是搭載了載人飛船密封艙、也有可能是無人航空飛行器,或者是自動化航空飛行器,類似於美國的X-37B。「驅動器-戰區」平臺4日的報導則直接將我國此次發射稱為「中國版的X-37B航空飛機」。航空飛機或空天飛機的技術含量,與太空梭簡直有雲泥之別。那麼傳說中的「空天飛機」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觀察者」網文章顯示,最早的空天飛機計劃,是由美國空軍1950年代提出的X-20研發項目,原本預計試飛後裝備偵察設備,作太空偵察之用,事成之後,再配備核彈頭,發展出可用於執行洲際核轟炸任務的太空核轟炸機。可以說美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世界攻略研究史。
當時X-20雖因耗資與技術問題,而止步於全尺寸模型,此後的太空梭計劃中,隱約能看見X-20設計理念的影子。同時期,冷戰中的蘇聯也不甘示弱,1965年開啟「螺旋50-50」航空航天系統項目就以X-20為標靶,卻也於1972年被取消,但留下了試驗階段的米格105驗證機。
這次我國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也能從早先2017年的研究中看出端倪,「驅動器·戰區」平臺報導稱,當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提出了一種「像飛機一樣飛向天空」的非傳統太空火箭計劃,該描述顯示,這一太空飛行器具有水平起飛能力,可實現無人駕駛飛行。
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一直開始進行相關設計,直到21世紀00年代中期,對於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的設計理念有了新的認識。中國觀察家兼航空航天愛好者讓·德維爾分析指出,中國的航空飛行器研究設置了一個三步走計劃:首先是設計出垂直起飛的水平著陸飛行器,其次使之在軌道上實現水平起飛、飛行,第三步設計出水平起飛與著陸的單極入軌航空飛機。
「神龍號」航空飛行器就是在此期間出現的研究成果,照片顯示,轟-6曾掛載的「神龍號」飛行器最早出現在眾人眼前是在2017年12月。有觀點認為,「神龍號」在2010年、2011年可能進行過大氣層、亞軌道試飛。
言而概之,目前為止,僅有美國的幾例航空飛行器項目得到證實,但仍需要考慮大氣層內的動力來源問題,具備自身動力的空天飛機仍在世界人民腦海中滑水、未經落實。而我們還在前行的道路上,最重要的還是穩步追趕,才能取得長足發展。(貓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