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瘋狂的想法,就是《瘋狂的外星人》也有周星馳的功勞。
寧浩說他和周星馳有過一段對話。周:你見過外星人嗎?寧:我目前還沒見過。周:我常常見到。寧:在哪裡,在客廳嗎?周:對,就在客廳,但是他在外面,我在裡面。寧:哪個外面,是窗戶外面嗎?周:對啊,在窗戶外面。寧:然後呢,飛碟就停在你家窗口,外星人跟你說話了嗎?周:我在客廳看到他,我就追,追到廚房去看它,它不想讓我看到它,它就變成了塑膠袋。
而寧浩變啊變啊,就帶著幾個幾十億票房先生,變出了第一部國產平民科幻喜劇《瘋狂的外星人》。
春節檔是神仙打架,但在這場國產電影年度最強對決中,寧浩還是在與周星馳、韓寒、成龍,以及被譽為第一部國產硬科幻的《流浪地球》的預售競逐裡,暫時領先,電影也成為2019春節檔首部預售過億的影片。
外界都在猜測這部一路被看好、被王寶強的公司28億保底的首部國產平民科幻喜劇,到底能在票房上鬧出多大動靜,保守估計是30億,再往上是多少?
外界沒法不猜。因為寧浩一直是票房靈藥。他從不失手。
十二年前,開創了國產多線敘事黑色喜劇類型模式的《瘋狂的石頭》以300萬的投資博得超出成本十倍的票房;沿用「石頭」模式的《瘋狂的賽車》又以一千萬的投資創下上億的票房成績。
集合了徐崢黃渤的《心花路放》中,則以中等成本最終帶來11.67億的票房,並令中等成本國產喜劇正式進入商業好時代。
而《瘋狂的外星人》裡的寧浩,手裡握著一串王炸——沈騰、黃渤,還有在片中飾演外星人的徐崢。連客串的民警都是雷佳音。
可寧浩早就說過,「電影票房這東西,差不多就行,又不是開礦。」
他更在意的,還是電影本身。
寧浩帶著編劇團隊對劉慈欣的原著小說《鄉村教師》進行了極大幅度的改編,劇本的籌備與打磨歷時五年。
他最後把電影定義為:小人物的大冒險。
其實寧浩拍電影,一直都在冒險。問題是每次他都能贏。
當這一次,寧浩和這幾個長在笑點上的男人,把國產科幻都搞瘋狂了,他卻說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部特效大製作了。
寧浩的傳奇是從《瘋狂的石頭》開始的,國產電影的商業片在這12年裡,也經歷了從瘋狂到回歸理性的過程,那麼這個瘋狂了12年的男人,這一次,還能贏嗎?
當外星人徐崢遇上「外星導遊「沈騰黃渤,這個故事到底會有多瘋狂?
《瘋狂的外星人》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現在已經知道的是,本片的靈感,來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鄉村教師》。
原作講述了一名鄉村老師,在偏遠山區的教室裡,在生命最後時刻將力學三大定律教授給四位學生,而這四位學生不久後被選為聯邦文明等級的測試樣本,並因為老師最後傳授的知識,使得地球文明免於被毀滅——這是劉慈欣作品中少有的溫情故事。
但寧浩說,他只是截取了文化衝突和荒誕的那些截面,「就是外星人到中國旅遊的故事。」
在《瘋狂的外星人》中,文化衝突是寧浩最感興趣的地方:一種更為高階的外星文明降落在地球上,陰差陽錯失去超能力,與強勢的西方文化以及東方文化撞個滿懷。
這段話可以這麼理解,外星人是來地球旅遊的,但沒電了,西方文化的代表應該是科幻片那一套,那黃渤沈騰是什麼呢?當然就是代表東方文化的外星導遊了。
看預告片已經能看出不少故事脈絡。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由於故事內核本身就足夠硬也夠複雜了,所以在敘事形式上,寧浩應該會放棄之前那種多線索的敘述,而會讓大家更集中的關注在沈騰黃渤這條線上。
接下來是一份不完全劇情走向腦洞預測,如有劇透,並不意外。
故事走向一:外星人到達地球遇黃渤,俏沈騰不信外星人。
上預告片證據,第三次出現在寧浩電影中的小市民耿浩(黃渤 飾)再次以青島方言向民警叔叔雷佳音一通關於外星人「差點沒給我摜死「的血淚控訴。
然後沈騰的出現,就讓整個故事更加瘋狂了。
他相信耿浩?才怪,指著對方說他是酒蒙子,還問對方,「我就是外星人行不行「?
外星人電影我們知道,相信外星人的未必見得著外星人,但不相信外星人的,那是肯定要真香的。
果然鏡頭一轉,故事走向二來了:沈騰黃渤智鬥外星人,山爭哥哥怒視傻導遊。
之前還不相信外星人的沈騰就開始打電話報警稱有外星人,還說「再晚點過來,地球都快換主人了」。
行唄。
大頭哥哥雷佳音這樣的民警還是硬氣的,管他外星人不外星人,通通遣返。
真能遣返?
結果一轉眼沈騰黃渤兩個人面對天外來客就開始連哄帶騙了,騙外星人徐崢?有那麼容易?外星山爭哥哥也是你們可以忽悠的?
沈騰剛打完舉報電影,就看到外星人徐崢在後面盯著自己,忽悠,接著忽悠——「誤會你能聽得懂嗎,大哥?」
一場機智的鬥智鬥勇之後,黃渤沈騰的造型觀眾也看到了,沈騰就一句話,「毀滅吧,趕緊的,累了」。
這樣就完了?別急,寧浩藏在預告片裡沒說的,還有故事第三層:瘋狂小人物莫名救地球,外星旅遊團圓滿返程留好評。
憑什麼這麼說?
媒體問過寧浩,原著小說帶有一點點悲劇色彩,《瘋狂的外星人》有保留這部分悲劇色彩嗎?
寧浩的回答是:沒有悲劇色彩,整個電影都挺輕鬆的,沒誰是奔著沉重去的吧。
故事的喜劇結局,妥了。
不信,再看海報,80年代復古畫風,標誌性的飛躍星空,相信不少人已經看出來了——致敬《E·T》沒跑了。
《E·T》大結局是什麼?不就是外星人被成功送回去?
看《瘋狂的外星人》裡嚴陣以待的歪果仁,這是要出動黑衣人對付外星人嗎?但有沈騰黃渤在此,有這必要嗎?
小人物誤打誤撞,不就把外星人送回去了?
嗯,立個flag,這應該就是故事的結局。
瘋狂了十二年的中國電影票房大時代,和就是不瘋狂的「小人物」寧浩
寧浩從骨子裡就沒法相信高大上那一套。他只相信小人物。
他對媒體說,「這個事情誰也別牛逼,誰也別覺得自個兒是高級的文明。自以為是和驕傲是所有生物體最愚蠢的一種品質,因為無知才會催生自以為是。」
很明顯,投資再大,《瘋狂的外星人》依然是一部小人物喜劇,雖然寧浩說自己不懂什麼喜劇,但把小人物放進一個荒誕的境地裡,這當然就是喜劇。
這件事很有趣,從《瘋狂的石頭》以後的12年裡,寧浩自己變成了電影界的大人物,但他還是活在小人物的世界裡。
他就是不相信大人物那一套。
當年《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精巧的故事結構、多線敘事和充滿荒誕感的風格,不僅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催生了後來國產電影跟風的「瘋狂「系列電影,沒一部跑出來的。
直到2009年寧浩自己的《瘋狂的賽車》,黃渤飾演的耿浩第二次出現,成為了被坑禁賽生活潦倒的賽車手,電影將系列特點延續,在故事線索上更加豐富。
在外界看來,《瘋狂的賽車》完全複製了《瘋狂的石頭》的成功模式,但寧浩自己說,這片子在創作上是失敗的,只是掙了很多錢。
接著寧浩暫停了自己的「瘋狂「,將目光轉向了無人沙漠、民國黃金劫案以及中年人情感危機下的去大理。
2013年《無人區》上映,最終票房2.6億。
彼時中國電影已經進入了10億票房時代。雷佳音出演的《黃金大劫案》也不算特別成功。
當時影評人的問題是:寧浩是不是江郎才盡了?嗯,這個問題周星馳也經常被問到。
於是寧浩的票房靈藥——小人物耿浩第三次出場,成為走不出失敗婚姻的中年人,電影上映前寧浩說:湊齊徐崢黃渤,不到3億的票房真的很丟人,希望《心花路放》能比《無人區》賺錢。
最後《心花路放》票房定格在11.69億,順利成為當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而寧浩則徹底成為被資本追捧的當紅導演,能給寧浩電影投資,被視作圈子扎得深的表現。
但寧浩卻慢了下來,五年沒拍電影。
這期間他推出了72變計劃,籤下了14位導演。
他給了路陽導演的《繡春刀2》和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8000萬左右的中等成本,最終《繡春刀2》豆瓣評分7.3分,票房2.62億,略微不及預期。
而《我不是藥神》豆瓣評分9.0,成為2018年暑期檔的爆款。電影上映第一天和文牧野給寧浩發簡訊說:投資收回來了我就放心了。寧浩回覆說:我更放心。
但寧浩自己的電影還在慢慢推。
一個主要原因是:《瘋狂的外星人》太難搞。
對於寧浩來說,「瘋狂」系列接地氣的表達和荒誕的喜劇風格與《鄉村教師》在宇宙深度的表達有較大出入,因此僅在劇本階段就是好幾年。「就是不停地寫,寫完後感覺不太好,再挑一個方向寫。」
到了製作階段,《瘋狂的外星人》的製作過程的艱辛又遠超寧浩的預估。他發牢騷說「要是告訴我這麼累,我就不幹了」。
因為他想要追求的特效效果,是觀眾看不出是特效的感覺。
預告片裡僅有的兩個外星人鏡頭,一個是外星人的背影,一個黃渤沈騰坐在前排,後排打了馬賽克。
一直以來,觀眾其實對科幻片存在著一種誤解,認為科幻大片=大場面。
其實科幻片的小細節才最難,也最燒錢。
《流浪地球》的導演看過《瘋狂的外星人》的片段,總結起來一句話:地道。
但這樣的特效其實觀眾是看不見,或者說體會不到。
但寧浩執著於用大量看不見的特效去完成心目中那個《鄉村教師》對他最初的震撼——將「《孩子王》和《星球大戰》撞在一起」,巨大的差異帶來巨大的荒誕感。
只是在寧浩的電影裡,他依然放不下的,是那些小人物身上背著的難以抹去的悲劇色彩,以及由此碰撞出來的喜感。
在《瘋狂的石頭》中,黃渤飾演的黑皮初進城時的那句「牌子,班尼路!」是一種文化衝突下的荒誕,這一次,寧浩不過是將宇宙啊,東方啊,人類啊,地球啊,所有的矛盾又集中到了兩個一直被世界踩在腳下的一文不名的小人物這裡,讓他們去誤打誤撞拯救地球。
作為一名觀眾,你越接近這部電影,越會發現它特效科幻大片的標籤在慢慢剝落,剩下的還是我們提到寧浩電影常說的三個字:小人物。
這種執念,成就了寧浩。
寧浩不相信外星人和大成本特效,但相信黃渤沈騰,當然還有徐崢
在漫長的時間裡,中國電影科幻元年,更像一個狼來了的故事。
但這個春節檔的兩部科幻電影很可能這個元年真的到來。
只不過同樣是搞科幻,郭帆和他的技術團隊是奔著硬科幻去的,從炸裂的口碑看,他們成功了。
而寧浩搞出了第一部國產平民科幻喜劇。
這源自寧浩骨子裡的混不吝。
某種意義上他是被市場推著走的,這位深愛中小成本喜劇的導演,不得不面對被市場託舉到了一個必須去競逐春節檔——這個全年的黃金檔期的位置,換句話說,在接連證明過自己票房號召力之後,寧浩即使自己想,也很難退回自己中低成本喜劇的能引發他極度舒適的地帶。
但他依然對票房沒有太大概念。「昆汀票房多少我也不知道,電影好看就行了。」
可是一轉頭他又會想到要給資本一個交代,別人給你投了那麼多錢,你總得給別人一個交代,不能讓人賠錢。
這令他咬著牙完成了電影,這部影片在2017年底就已拍攝完成,此後一直處於後期製作階段,直到距離電影上映已經不足半個月,寧浩才完成最後一個特效鏡頭。
這讓寧浩覺得拍科幻電影「不那麼好玩」了,寧浩更喜歡把電影幹成手藝活,而不是蓋大廈。
但他的進入從客觀上還是會推動國產科幻甚至電影工業的進步。
對國外技術團隊來說,特效作為一門技術工種,小菜一碟。可要在技術中融入表演,卻涉及到不同文化產生的不同理解。這些事情總要人來做,寧浩先把它給做了。這意味著後來者可以省點力氣。
但電影本質上還是一個寧浩的荒誕故事。就像當年的周星馳用大量特效拍出了一部《長江七號》,其實是一部親情片一樣。
在那場對談中,星爺還問了寧浩導演,如果看到外星人會有什麼反應?寧浩導演說肯定要找組織,報告給上級,至少通知公安部門有這麼個事。星爺則說他不敢,會怕外星人不高興,因為外星人可能只想被他一個人看到。
這就是《長江七號》與《瘋狂的外星人》的不同,果然代表公安部門的民警雷佳音就出現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寧浩在用一個科幻大片的成本,繼續講述自己小人物的荒誕故事。
即使被潮水頂上了大片的風口浪尖,他依然試圖在荒誕與現實的縫隙中,最大限度地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空間,同時能站著把錢賺了。
寧浩說在好萊塢電影裡,人類要麼和外星人打,要麼成為朋友,愛它保護它,「但在我們這兒,真的會是這樣嗎?」
瘋狂的外星人,到底是外星人瘋狂,地球人瘋狂,還是大家都瘋狂了呢?
這個關於文化衝突的故事,只是把主角從穿著班尼路進程的青年黃渤,變成了和來到地球的外星人徐崢打成一片的黃渤沈騰。
電影會特別荒誕且接地氣,家長裡短,雞飛狗跳。
而寧浩依然試圖在大導演與小人物之間保持平衡,他說自己不懂拍喜劇,也不懂拍科幻片,結果卻拍出了一部科幻喜劇。
《瘋狂的外星人》能讓票房再次瘋狂嗎。現在還無法斷言。
但寧浩在一個一度趨近瘋狂的中國電影市場,還能一點也不瘋狂,這讓我們對於這部瘋狂系列的第三部,又多了點信心。
至於寧浩,他真的相信外星人嗎?我覺得他不信,但他相信這個荒誕世界裡小人物的真實,就像他相信黃渤沈騰,當然還有徐崢。
我突然覺得瘋狂系列的第四部就叫《瘋狂的電影》吧,黃渤徐崢繼續演,沈騰客串,中等成本小人物喜劇,這事兒就這麼定了吧,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