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超靈敏「電子皮膚」,能夠自修復5000多次

2020-12-02 新浪探索

電子皮膚可以感知20釐米範圍內的物體,在0.1秒內做出反應,並自修復5000多次。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專家指出,現已研製出一種結實、有彈性、靈敏度較高的人造皮膚,可以自修復5000多次,未來可用於假肢修復。

  它被稱為「電子皮膚」,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研製的。研究小組稱,未來這種電子皮膚可用於監控人體健康或者建造飛機,因為它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雖然這不是科學家第一次嘗試以電子方式複製人類皮膚,但之前的嘗試都無法與該產品相媲美。

  電子皮膚可以感知20釐米範圍內的物體,在0.1秒內做出反應,並自修復5000多次。研究報告作者蔡宜辰(音譯)稱,理想狀態下的電子皮膚應該具有人類皮膚的許多自然功能,包括實時感知溫度和觸覺。

  蔡宜辰說:「然而,要製造既能完成如此精細的任務,又能承受日常生活摩擦的柔性電子產品是一項重大挑戰,而且使用的每種材料都必須經過精心設計。」

  之前科學家複製人類皮膚的嘗試結合了活性納米材料傳感器層和附在皮膚上的彈性層,但是這兩層之間的連接通常太弱或者太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耐用性、敏感性和靈活性,使電子皮膚更容易斷裂破損。

  蔡宜辰稱,電子皮膚產品的發展日新月異,2D傳感器的出現加速了這種原子結構細薄、機械強度高的材料集成至具有功能性、耐用性的人造皮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由二氧化矽納米顆粒增強的水凝膠來創建它們的「彈性表面」,並使用高導電納米線將其與2D碳化鈦MXene傳感器結合起來。研究報告合著作者沈傑(音譯)博士說:「水凝膠中70%以上是水,這使得它們與人類皮膚組織非常兼容。」

  他們發現通過向所有方向預先拉伸水凝膠,然後應用一層納米線並控制其釋放,他們創造了通往傳感器層的通路,即使該材料被拉伸至原來的28倍,傳感器層也不會受到破壞影響。研究人員稱,這種電子皮膚原型可以感知20釐米範圍內的物體,並在0.1秒內對相關刺激做出反應。

  與此同時,電子皮膚還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能區分在其表面書寫的筆跡,並承受5000多次變形,在大約0.25秒內恢復。沈傑博士稱,電子皮膚在反覆使用後還能保持韌性,這是一個驚人成就,可以模仿人類皮膚的彈性快速恢復。

  這項最新發明可能有助於製造可監測血壓變化在內多種生物信息的假肢,這些信息可以通過無線網絡共享並存儲在雲端平臺。研究報告合著作者董文華(音譯)說:「電子皮膚廣泛應用的一個障礙在於高分辨傳感器的擴大,然而雷射輔助增材製造提供了新的應用前景。」

  然而,雷射輔助增材製造提供了新的應用前景,雖然電子皮膚第一個應用領域是醫療,但電子皮膚還將受益範圍更廣的產品,其中包括:監測家具、飛機和建築物的感應帶。蔡宜辰說:「我們認為這項技術的應用範圍遠不止生物學,還將投入到許多領域。」(葉傾城)

相關焦點

  • 新型超靈敏「電子皮膚」,能夠自修復5000多次!
    目前,專家指出,現已研製出一種結實、有彈性、靈敏度較高的人造皮膚,可以自修復5000多次,未來可用於假肢修復。它被稱為「電子皮膚」,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研製的。研究小組稱,未來這種電子皮膚可用於監控人體健康或者建造飛機,因為它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
  • 最強人造皮膚來了:自我修復5000次,拉伸28倍,靈敏度驚人
    專家稱,強韌、有彈性、敏感的人造皮膚已經開發出來,可以自我修復5000 這款原型皮膚可以感知8英寸(20.32釐米)以外的物體,在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做出反應,並自我修復5000多次。研究報告的作者Yichen Cai博士說,理想的電子皮膚應該模仿人類皮膚的許多自然功能,包括實時感知溫度和觸覺。
  • ASML已完成可製造1nm晶片的光刻機設計、研究人員打造「電子皮膚」
    據臺積電和三星電子介紹,從7nm工藝開始,部分工藝已經推出了NA=0.33的EUV光刻設備,5nm工藝也實現了頻率的提高,但對於2nm以後的超精細工藝,需要實現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光刻設備NA(NA=0.55)。
  • 潘麗坤:電子皮膚應變傳感器的方向感知和超快自修復雙網絡水凝膠
    【科學摘要】作為人工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皮膚近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兩個嚴重的問題,緩慢的自我修復和缺乏方向識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電子皮膚的發展。由於多個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和超分子相互作用的協同作用,PVA/Bn/PEI/MXene(PBPM)水凝膠顯示了方向感知和超快的自修復能力(自修復時間約0.06 s)以及快速響應性能(信號響應時間約為0.12 s)。此外,通過使用PBPM水凝膠組裝的電子皮膚應變傳感器不僅可以有效地檢測假肢的不同部位的運動,而且可以具體地識別包括頭朝下/向上和腕部朝下/向上的運動方向。
  • 新型電子皮膚,可自行修復可循環利用
    點擊查看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終結者》,裡面有個場景,大BOSS被槍擊後,皮膚竟然幾秒鐘就能痊癒如初。如今,這項「黑科技」幾乎已變成現實,雖然沒有電影裡那般玄幻,但科學家發明的這種「電子皮膚」可塑性好,能夠自我修復且完全可回收。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 市場空間超過2萬億元
    據報導,近日沙特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研製出一種結實、有彈性、靈敏度高的人造皮膚,可以自修復5000多次復。研究小組稱,未來這種電子皮膚可用於監控人體健康或者建造飛機,因為它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雖然這不是科學家第一次嘗試以電子方式複製人類皮膚,但之前的嘗試都無法與該產品相媲美。點評: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智能穿戴,特別是柔性電子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近幾年柔性電子市場迅速擴張,成為一些國家支柱產業,在信息、能源、醫療、國防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最新電子皮膚問世,市場空間超2萬億,4家上市公司已布局
    據外媒報導,近日沙特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研製出一種結實、有彈性、靈敏度高的人造皮膚,可以自修復5000多次復。研究小組稱,未來這種電子皮膚可用於監控人體健康或者建造飛機,因為它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雖然這不是科學家第一次嘗試以電子方式複製人類皮膚,但之前的嘗試都無法與該產品相媲美。百瑞贏了解到電子皮膚其實是一種能夠讓機器人產生觸覺的系統,它可以模擬、換取甚至取代人體皮膚。它的結構簡單,可以加工成任何形狀。
  • 一文看懂異步編碼電子皮膚:檢測速度比人類快1000倍
    那麼如果機器人擁有了人類一樣的皮膚後,是否能像人類一樣靈活自如呢?從而誕生了電子皮膚,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類皮膚進行模擬甚至是還原,從而使機器人擁有像人類一樣的觸覺。通常情況下,為了模仿人類皮膚的功能和機械特性、能夠像衣服一樣附著在設備表面,電子皮膚多由輕薄、透明、柔軟、拉伸性優良的材料製成。
  • 超靈敏「電子鼻「:傳統傳感器的300倍
    原標題:殘次石墨烯可造超靈敏「電子鼻」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種能夠分辨出單個氣體分子的超高靈敏度「電子鼻」。這種新型氣體傳感器對氣體分子的吸收能力比傳統化學傳感器強300倍。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用來製造這種高靈敏度「電子鼻」的材料竟是此前被認為殘次品的、存在缺陷的石墨烯。
  • 新型電子皮膚:讓機器人與義肢擁有卓越的觸覺!
    為機器人與義肢帶來觸覺的電子皮膚(圖片來源:史丹福大學)電子皮膚使機器手臂能感知冷熱(圖片來源: 休斯頓大學)創新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人工神經系統,也稱為「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修復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這種可穿戴設備可以自我修復,就像真正的皮膚一樣。它還可以執行一系列感官任務,例如測量用戶的體溫或追蹤人們的日常步數。 更重要的是,這款可穿戴設備可以被塑造成適合人們身體任何部位的形狀。 這一受人體皮膚啟發並粘附在人體皮膚上的可拉伸、可完全回收的電路板「電子皮膚」研究,於 11 月 6 日發表在 Science Advances 雜誌上。
  • 納米發電機,實現高靈敏、自供電觸覺傳感器,助力電子皮膚的發展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可以通過從周圍環境中收集機械能來驅動電子系統,具有自供電的傳感功能、環保和低成本低優點。現有的可拉伸TENG是由相對複雜工藝或結構製備的可拉伸電極構成,或者是將納米管、石墨烯等導電填料嵌入彈性體基底中。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原創 鮑哲南 返樸2020年11月7日騰訊WE大會上,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鮑哲南介紹了她的團隊研究電子皮膚所面臨的問題。過去的十幾年中,他們發現了柔軟、可摺疊甚至能夠自修復的材料,在此基礎上材料可以感知不同物體。
  • 鮑哲南:突破電子皮膚三個關鍵問題,未來讓皮膚實現手機的功能
    過去的十幾年中,他們發現了柔軟、可摺疊甚至能夠自修復的材料,在此基礎上材料可以感知不同物體。最終他們希望將電子器件感知的信號通過神經傳入大腦。儘管實現真正的電子皮膚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他們的工作證明這道套路是可行的。她還將繼續賦能人造皮膚,「讓人類更加人性化」。
  • 振奮人心:我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一款「全天候自愈電子皮膚」
    ,通常所說的人造皮膚是利用工程學和細胞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在體外人工研製的皮膚代用品,用來修復、替代缺損的皮膚組織,按成分不同,可分單純人工真皮和具有表皮細胞層的活性複合皮。但是,「電子皮膚」你可見過或者聽說過?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新型緊湊型超靈敏磁力計研發成功,比傳統霍爾效應傳感器高20倍
    打開APP 新型緊湊型超靈敏磁力計研發成功,比傳統霍爾效應傳感器高20倍 佚名 發表於 2020-06-10 14:56:26
  • 動靜皆宜、超低功耗電子皮膚的單電極電位機械換能器
    動靜皆宜、超低功耗電子皮膚的單電極電位機械換能器軟電子皮膚(e-skin)可用於可穿戴計算和人機互動等應用程式的開發中。為了模擬人類皮膚的感覺功能,電子皮膚使用機械感受器-將機械刺激轉換為電壓信號的設備。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皮膚移植、修復和智慧機器人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