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就像是一個魔術師,在《讓子彈飛》裡和構建了一個似是而非的魔幻世界,什麼意思?
姜文在讓子彈飛的結尾做了一個特殊的處理——馬拉列車再度出現在畫面中,而列車上的有一個模糊的身影,像極了被地雷炸死的湯師爺,更魔性的是,列車中還傳出了黃四郎的笑聲。這個場景一直被認為是會姜文的畫龍點睛之筆,眾多影迷也在層出不窮地解讀。
我心中也有一個解讀,這個解讀一定是獨特的,也是符合邏輯的,更是細思極恐的。
電影中出現的黃四郎有幾次是真身又有多少次是替身?被炸死的真的是黃四郎的真身嗎?黃四郎的真假也許還比較好判斷,畢竟這一切的真假,建立所有的情節,都是真相的基礎上。
那如果,張麻子截縣長走鵝城本身就是一個預謀已久的局呢?那麼,黃四郎、湯師爺與張麻子,在鵝城的發生的故事,是不是所謂的局中局?當然嗎這不是無理由的臆想和猜測,而是基於劇情的討論與思考。而這些思考就是建立在,電影想要表達的所謂的真相。
事實上,根本沒有真相,有的只是一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現象」。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說的就是這個理。
那麼,讓子彈飛到底是一個怎樣的騙局?這還得從張麻子說起。
張麻子是不是麻匪?粗略的看,毫無疑問肯定是,電影裡張麻子不是自己都說了嗎?當然,聽起來好像是這麼回事,但是張麻子和湯師爺之間的關係,卻讓我對一段那談話感到懷疑。
在張麻子看來,湯師爺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不值得相信。最後的說到委任狀不是鵝城而是康城的騙局,已經是後話,要知道,湯師爺也就是馬邦德可是買了好幾個縣的縣長呢!至於當時被劫的想法,和後來經過揣測和思量的想法是否一致,這已經不重要了,但成了謊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讓子彈飛的奧秘就在這,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自己認為的讓子彈飛,每個人物在不同人心裡都會有不一樣的設定。
張麻子也是同樣,因為假麻子的出現,我不在堅信張麻子是真正的麻匪。鵝城的縣長那麼多,而對於張麻子來說確實一次全新的體驗,就好像事他們剛到此地,對這一片山水還不都熟悉。相比假麻子,對付上任鵝城的縣長,簡直就是他的盤中餐,以及小樹林的象徵縣長權利的傘,對於假麻子就是野蠻的象徵。
更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鵝城的群眾,到底是傾向於黃四郎,還是張麻子。這在影片中都沒有給出明確的指示,反而會指向張麻子和黃四郎手中加大的權利或財富,也把鵝城群眾的無知渲染得面目可憎。
當然這都是作為觀眾最直觀的感受,並沒有真正考慮過群眾對領導者的意願,甚至於,根本沒人在乎,這裡面發生的到底是一場鬧劇,還是血淋淋的生活。
姜文在藉助喜色喜劇和荒誕手法的同時,把一切「現象」或者「事實」都變得模糊不清,鵝城的世界變得不再可以準確描述,而是憑藉對現有生活的感覺去理解。
但,正是這些難辨的真假,遮住事實的真相,蒙蔽人們的眼睛,在當今社會中依然大量存在,更是在這各位全民媒體的時代被無限放大,才讓人們覺醒,不是要把理論和觀念灌輸給人們,而是要把事實和真相展現給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