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讓子彈飛》這部電影的名字,有點摸不著頭腦其實,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抱著試試的心態去看了這部電影。影片演繹是精彩的,那火車翻飛後刺激的場面,小六剖腹取粉證清白的震驚,都牽動著觀眾們的心弦。
可是,除了好看、好笑之外,我們在這部影片的背後應該思考些什麼呢?然後我在家也反覆觀看了這部電影,想要知道這電影的深意是什麼,情節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細細的品了很久,才讀出了一個英雄的寂寞孤獨,並且不被人理解的落寞。即便是自己的出生入死的好兄弟,跟自己也有無法逾越的鴻溝。
張牧之,張麻子,是同一個人,但是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一個是參加了辛亥革命的戰士,而一個卻是落草為寇的麻匪。在這兩種身份裡,唯一相同的可能就是英雄正義的本質吧。
與其形成了強烈對比的是影片裡的另一個主人公---黃四郎,他也曾經參加過辛亥革命,但是最終卻淪為了無惡不作的地方惡霸。他大肆的搜刮民脂民膏,壓榨著鵝城裡的百姓,但是他永遠不知道滿足,他這個人物形象把人性的貪婪發揮的淋漓盡致。
張麻子成為縣長後,說過不賺窮人的錢,所以在進城時他的主意就打在了黃四郎的身上,就算沒有六子被他逼死這件事,兩人水火不相容的結果也是必然的。可是,張麻子真的只是為了賺錢嗎?答案很明顯不是,尤其在小六子死了之後,他想送六子去留洋接受新思想的願望隨之破滅,錢對他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但是這一切,黃四郎不會懂,老湯也不會懂,甚至他自過命的兄弟也不會懂。老湯,應該說是馬邦德,在這部電影裡也算是一個充滿了諷刺色彩的人物。他為了生存,為了金錢,他可以見風使舵,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嘴裡的話根本分辨不出來哪句真哪句假。
這可能是那個動蕩年代生存的一種手段吧,命運其實就是愛捉弄人,他因為愛錢來到了鵝城,最後死時也死在了錢堆裡,面對那麼多錢,一個死人又能怎麼樣呢?他一輩子都在說謊話,臨死之前想對張麻子說真話卻也是上天沒有給他機會。這難道不就是極大地諷刺嗎?
其實張麻子心裡明白,在那樣一個年代,這也是一種生存手段。但是他卻不會選擇這樣的去活,他在醞釀著強大的力量,蓄勢待發。他希望著沒有黃四郎而百姓們也能放棄奴性,希望能用新思想來喚醒百姓們。
可是,這一切誰能懂呢?這或許就是英雄的悲劇吧!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能理解,張麻子要的是:公平,公平,公平!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伴著悠揚而傷感的旋律,在夕陽的黃昏中,我們看到的英雄孤獨的身影,一種不為人理解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