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恐龍是中生代陸地上的霸主,種類繁多,體態各異。多年的科普宣傳,讓公眾對於恐龍的基本概念就是:大,遠遠大於現代陸生動物。人們總是想像在遠古世界,什麼都有可能,更大更重的恐龍「應該」存在。然而新的研究可能要讓這些遠古生物「縮水了」。
2018年5月25日,在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展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陸行動物。這個擁有1億年歷史的恐龍的重建骨架被稱為Patagotitan mayorum,這副骨架太大,無法安置在任何一個專門的展廳,只好擺放在了大廳中央。長長的脖子一直到長長的尾巴長總共約120英尺(約36.5米)長,之前科學家曾估計該動物的體重超過70噸,但是現在這個數字縮水了。
巴塔哥泰坦龍想像圖,Credit: Alamy
根據幾個不同年齡段的Patagotitan mayorum的化石估算,古生物學家Alejandro Otero及其同事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將這個龐然大物的體重減少到了57噸。雖然對於體重以公斤計算的人類來說,對於「噸」可能沒有直觀的感受,但是18%的體重減少確實的很顯著的改變。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新的研究發現蜥腳類動物的椎骨中充滿氣囊以保持輕盈,這樣推測其重量的方法就必須重新調整,推算出的總重量會比以前更小。而對該恐龍創紀錄的近36米的全長的估計可能也是有問題的,因為並沒有完整的骨架。
霸王龍想像圖
不完整的化石,不斷發展的技術以及古生物學對巨大恐龍的關注,都促使人們不斷尋找最大陸生動物。儘管許多恐龍長得很大(著名的霸王龍長40英尺,重9噸),但其實最大的一類恐龍都屬於蜥腳類,以吃植物為主。這些四足草食動物的細小頭部,長長的脖子,笨重的身體和逐漸變細的尾巴很容易辨識。像雷龍和梁龍這樣的恐龍在最近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向參觀博物館的人傳達了這些食草動物的標準形象。但是,即使這些巨大的動物也不是所有動物中最大的。
梁龍想像圖
多倫多大學古生物學家卡裡·伍德拉夫(Cary Woodruff)說:「事實上,只有少量的骨頭表明確實存在接近神話般比例的陸地巨無霸。」更不用說這些恐龍如此奇特,從它們的鼻子的頂端到尾巴逐漸變細的末端。古生物學家Kristi Curry-Rogers說:「今天的蜥腳類動物與今天的蜥足類動物完全不同,我們對這些生物的研究類似於研究外星人。」
最早的例子之一是腕龍,這是一種長頸食草動物,於1900年在科羅拉多州西部發現少量骨骼。儘管只發現了骨骼的20%,但與類似恐龍的比較研究估計,這個巨大的恐龍高60英尺(約18米),長40英尺(約12米),比雷龍和梁龍等個子更高。
腕龍想像圖
人們的熱情被點燃後,總是期待發現更大的恐龍。從1970年代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的「大恐龍復興」時期,在世界各地發現了幾隻更大的恐龍。新的骨骼化石都有一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名字,如「超龍」、「地震龍」等等。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巨型動物(如超龍)並不像最初想像的那麼特殊。化石獵人埃德·D·科普(E. D. Cope)在19世紀描述的部分骨骼似乎暗示了一種蜥腳類動物,被稱為兩棲類,其長度幾乎是其他任何動物的兩倍。問題是骨頭神秘地丟失了,在一個多世紀的化石探險中,沒有其他的例子出現過。同樣,有傳言稱來自印度的名為Bruhathkayosaurus的恐龍是最大的,但這些化石已分解,無法再進行研究。
白堊紀想像圖
以目前古生物學家所收集到的骨骼化石而言,想要找出一個最大的恐龍確實很難。部分原因是由於許多最大的恐龍骨骼不完整。古生物學家Curry-Rogers認為,一副完整的成年蜥腳類動物的骨骼要跨越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的滄桑巨變保存下來,還正好被人類發現,這件事的難度可以想像。比如掩埋屍體需要大量沉積物,而屍體通常在埋葬前被食腐動物破壞。另一個巨大的問題是準確地測量或估計的問題。因為某些較長的恐龍可能比較重,較短的恐龍更輕,但是恐龍的「密度」未必都一樣,這意味著沒有統一的度量標準來確定誰最大。
雖然變數很多,困難重重,人們尋找最大陸行動物的腳步不會停止,正如伍德拉夫所說,「每個人都喜歡贏家。」
參考文獻:
1.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the-worlds-biggest-dinosaurs-keep-getting-cut-down-to-size/
2. http://www.xinhuanet.com/english/2018-05/26/c_137207274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