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恐龍睡眠階段可能與人類相似

2020-11-23 環球網

【環球科技報導 記者 程君秋】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和爬蟲類,甚至更早以前的恐龍,可能有更多共通之處。據美國《赫芬頓郵報》4月28日報導,最新研究發現,《科學》(Science)期刊28日刊載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科技監看蜥蜴的腦部活動,發現爬蟲類睡覺時,會經歷快速動眼期(REM)和慢波睡眠,一如哺乳類和鳥類。恐龍很有可能也是一樣。

德國法蘭克福馬克士普朗克大腦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主任勞洪(Gilles Laurent)表示,這些發現顯示動物開始經歷這些睡眠階段,遠比人類認為的時間更早。

勞洪說,「這些發現著實令人訝異,因為目前的看法是REM和慢波睡眠僅止於哺乳類和鳥類,不包括不會飛的爬蟲類。」他說,一般認為REM和慢波睡眠演化時間,比較接近現代有羽毛鳥類(1億年前左右)和胎生哺乳類(約6500萬年前)首次出現時間。

但這項最新研究顯示,REM和慢波睡眠模式可能可以追溯至哺乳類、鳥類和爬蟲類的共同祖先——首批有羊膜動物的時候,有羊膜動物大約生活在3億年前(當時地球上各大州連成1大塊陸地)。

研究人員在5隻澳大利亞松獅蜥前腦區植入1種矽,追蹤他們睡眠時的腦部活動,同時利用紅外線照相機和計算機化影像分析,監看松獅蜥睡眠時的眼球運動。

這些紀錄顯示這種爬蟲類睡眠分為兩階段,一種是低頻率、高振幅腦部活動,另一種就像清醒時的腦部活動和快速眼球運動。勞洪說明,這和哺乳類和鳥類慢波睡眠和REM很類似。

勞洪也指出,研究雖發現爬蟲類的睡眠循環與人類類似,但不代表哺乳類、鳥類和爬蟲類的關係比科學家認為的更密切。勞洪也強調,爬蟲類、哺乳類和鳥類的睡眠方式仍大不同。

勞洪說,像是人類睡眠循環通常是60至90分鐘,貓咪睡眠循環約30分鐘,蜥蜴睡眠最短只有80秒。他說,倘若REM和慢波睡眠一如這項研究顯示可以追溯到那麼早以前,那生活在中生代(大約在2億300萬至6500萬年前)的恐龍可能也有REM和慢波睡眠期。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斑馬魚的睡眠狀態類似於人類
    7月10日,發表在《科學日報》的來自於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斑馬魚的睡眠狀態類似於人類睡眠狀態。研究人員發現,當斑馬魚睡覺時,它們顯示出兩種與人類相似的狀態: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
  • 科學家在魚類睡眠中發現的複雜神經模式 有助於揭示睡眠起源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有趣的新研究提供了對睡眠起源的見解,這是第一次發現斑馬魚的大腦在睡覺時會出現幾種大腦狀態轉變。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狀態可能類似於人類慢波睡眠(正相睡眠)和快波睡眠(異相睡眠)狀態,使斑馬魚成為人類睡眠研究的潛在候選者。
  • 科學家發現「睡眠開關」人類冬眠可能成真
    科學家發現「睡眠開關」 人類冬眠可能成真>日本科學家在老鼠身上發現被稱為Q神經的睡眠開關,只要經過強烈刺激,老鼠身體就會變冷進入類似冬眠狀態,未來如果能讓人類成功冬眠,有機會廣泛應用在醫學及太空旅行方面。
  • 罕見的恐龍寶寶化石顯示外形特徵與成年恐龍十分相似
    據外媒CNET報導,人類嬰兒和成年人看起來很不一樣。 而板龍(Plateosaurus)幼龍的骨骼化石顯示其外形可能與成年恐龍十分相似。 板龍是一種曾經居住在歐洲的大型長頸恐龍。一塊特殊的板龍寶寶骨骼化石正在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這些早已滅絕的動物的生活和時代。
  • 新研究發現,暖色調的夜間模式可能比藍光更不利於睡眠
    「夜間模式」的特點是將手機或電腦屏幕調到偏暖色調來幫助睡眠,但據英國《衛報》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項技術之下的基礎科學原理可能更加複雜。過去的一些研究表明,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一種影響睡眠的激素。但由蒂姆·布朗博士領導、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表明,晚上看藍光、白天看暖光更自然。這可能是因為自然光在黃昏時實際上更藍。「我們的研究表明,認為藍光對生物鐘影響最大的普遍看法是錯誤的,實際上,與黃昏有關的藍光比同等亮度的白光或黃光的影響更弱。」
  • 深圳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nbsp&nbsp&nbsp&nbsp深圳科學家通過果蠅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nbsp
  • 特定睡眠階段或可學習新知識
    如果參與者在睡眠中沒有建立假詞和真詞之間的聯結,那麼判斷正確率應該是隨機水平;如果正確率顯著高於隨機水平,則說明在慢波睡眠期能夠成功編碼詞彙之間的聯結關係。研究結果發現,當詞對中的第二個詞是在慢波睡眠的慢波波峰期呈現,在醒後的測試中,被試的判斷正確率顯著高於隨機水平,表明在慢波睡眠階段,可以成功編碼詞對關係,並在清醒時提取,但這種編碼的成功率是有限制的,需要依賴慢波波峰期的皮層興奮度。
  • 昆蟲睡眠狀態十分特殊,或將揭曉人類睡眠謎團
    研究昆蟲睡眠可能最終有助於解決關於人類睡眠的一些重大謎團。因為昆蟲的大腦比哺乳動物的大腦更簡單,因此研究昆蟲睡眠將為分析神經基礎和功能作用提供重要線索。這種可愛昆蟲睡覺的跡象可能看起來很平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科學家夏洛特·赫爾弗裡赫·福斯特(Charlotte Helfrich-Forster)在2017年出版的《昆蟲學年度評論》期刊上指出,研究昆蟲睡眠可能最終有助於解決關於人類睡眠的一些重大謎團。因為昆蟲的大腦比哺乳動物的大腦更簡單,因此研究昆蟲睡眠將為分析神經基礎和功能作用提供重要線索。
  • 科學家發現一種恐龍,差點進化成「人類」,腦容量一點不比人類差
    我們也能夠發現在人類社會開始出現之後,世界似乎也在產生一定的改變。在人類之前發展最久的一個物種應該就是恐龍了。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恐龍是沒有羽毛的,但是,我們根據如今的生物學研究也能夠發現,往往只有冷血動物才不會覆蓋皮毛。實際上,很多的研究顯示,恐龍是一種恆溫動物。畢竟恐龍的體型如此巨大,如果他們是冷血動物,那麼他們很有可能就需要長時間的曬太陽才能夠保持自己的體溫。
  • 科學家發現一種恐龍,差點進化成「人類」,腦容量一點不比人類差
    如今人類可以說是地球的主宰者,但是地球還有很多的奧秘,我們無法去了解。即便如今我們的科學文明也發展到了一定的地步。我們也能夠發現在人類社會開始出現之後,世界似乎也在產生一定的改變。在人類之前發展最久的一個物種應該就是恐龍了。根據研究顯示,恐龍在地球上的歷史非常悠久,達到了兩億三千萬年,在這一段時間內,恐龍統治著地球,支配著整個地球的所有生態系統。
  • 海豚可能是地球上最聰明動物 與靈長類驚人相似
    最新研究發現,海豚與人類的基因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如果說人類是地球最聰明的物種,那麼哪個物種可以排在第二?是猩猩還是猿猴?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卻認為可能是可愛的海豚。最近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生物學專刊》上公布的一項新研究披露,海豚與人類的基因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它們和人類等腦體積較大的物種都擁有一些可以促使個體趨同進化並產生複雜認知能力的遺傳基因。
  • 西媒:研究表明魚類睡眠早在4.5億年前就已出現
    參考消息網7月12日報導西媒稱,一項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最新研究顯示,魚類也存在睡眠階段。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對斑馬魚展開了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魚類和人類一樣,早在4.5億年前就存在睡眠了。
  • 人類研究恐龍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研究人類的起源,也會去了解傍人、西瓦古猿、阿喀琉斯基猴等與我們人類祖先或近或遠的動物。同樣我們研究鳥類的起源,也就會去研究暴龍、梁龍、三角龍、甲龍這些與鳥類祖先同屬於恐龍的動物。人類文明存在的目的就是探索這個世界,人類好比宇宙創造出的一面小鏡子,人類屬於宇宙,宇宙通過人類來了解自己。而了解人類所在的星球上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人類今天所在的世界是怎麼來的,人類本身是怎麼來的,就需要我們去研究古生物,包括恐龍化石。
  •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距今1.2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時期,兩隻小恐龍正在地下的洞穴中休息。突然間,地動山搖,洞穴瞬間塌方,小恐龍還沒有來得及逃出去就被活埋。它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屍骨會變成化石,並且被人類發現,成為2020年被命名的中國新恐龍。
  • 研究開發新型腦電圖,可識別睡眠狀態
    研究開發新型腦電圖,可識別睡眠狀態 2020-08-11 1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顯然,小部分人對於恐龍的印象還刻板地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這也正常,畢竟這些科幻電影上映的時候(1993年),古生物學家還沒發現恐龍羽毛的化石呢。但現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恐龍很有可能是一種身上披滿羽毛,外形和禽類相似的動物,而最有力證據莫過於古生物學家在緬甸琥珀中找到的恐龍羽毛了。
  • 科學家通過腦電圖數據來區分REM睡眠階段和清醒狀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 做夢的一個奇怪的決定性因素是我們在這個重要的睡眠階段的腦電波活動如何與清醒的大腦相似。正因為如此,研究人員很難僅用腦電圖(EEG)數據來確定主體何時進入REM睡眠(快動眼睡眠或快波睡眠)階段。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對恐龍形象的定義,人類有一些先入為主了,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當中,給我們刻畫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恐龍形象,這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們的心中,認為恐龍就是長這個樣子的,如果在電影裡面所刻畫的恐龍形象,是像鳥類一樣又有翅膀或者像魚類一樣擁有鱗片的生物,我們會認為恐龍是長這個樣子的。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有著心形尾骨的恐龍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有著心形尾骨的恐龍2019-02-15 12:02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暮雪城責任編輯:xuxiaochun 據外媒報導,一種新的獨特恐龍正在幫助科學家將他們所謂的「四維連接點」放在一起。
  • 研究稱可能形成於恐龍時代
    一項最新研究認為,土星光環的年齡可能和恐龍的時代差不多,甚至有可能其產生的時間要比恐龍時代更晚。關於土星光環的年齡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充滿爭議。一些研究者認為土星的光環在土星大約在45億年前最初誕生時就一同形成了,因為當時的太陽系內充滿著各種細小的碎冰塊。但也有研究人員對此並不贊同,他們猜測土星光環要更加年輕,或許是土星的引力撕裂了一顆剛好路過的彗星或者它自身的一顆冰凍衛星之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