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媒:研究表明魚類睡眠早在4.5億年前就已出現
參考消息網7月12日報導西媒稱,一項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最新研究顯示,魚類也存在睡眠階段。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對斑馬魚展開了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魚類和人類一樣,早在4.5億年前就存在睡眠了。
-
科學家在魚類睡眠中發現的複雜神經模式 有助於揭示睡眠起源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有趣的新研究提供了對睡眠起源的見解,這是第一次發現斑馬魚的大腦在睡覺時會出現幾種大腦狀態轉變。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狀態可能類似於人類慢波睡眠(正相睡眠)和快波睡眠(異相睡眠)狀態,使斑馬魚成為人類睡眠研究的潛在候選者。
-
魚和人都具有REM樣的睡眠
沒有人應該和魚一起睡覺,但是對斑馬魚的新研究表明我們像魚一樣睡覺。研究人員在7月10日的《自然》雜誌上報告說,斑馬魚的睡眠具有類似於哺乳動物的深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動或REM睡眠的大腦活動。研究小組可能已經找到了引起REM睡眠的細胞。這些發現表明,至少在4.5億年前,斑馬魚的祖先就已經進化出水面的基礎,而這些動物的進化是先生幼活而不是產卵。
-
研究開發新型腦電圖,可識別睡眠狀態
我們知道,睡眠與夢境有關,而夢的一個奇怪的定義因素是,在睡眠的這個重要階段,我們的腦波活動與醒著的大腦是如何相似的。正因為如此,研究人員很難單獨使用腦電圖(EEG)數據來確定受試者何時進入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現在,一項新研究首次確定了一種新型的腦電圖特徵,可以識別受試者何時處於REM睡眠階段。
-
研究表明睡眠充足更聰明
但近日有新研究表明,保證充足睡眠還可以讓你變得更加聰明。德國科學家發現,當人們處於睡眠狀態的時候,大腦還會繼續解決白天困擾我們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在充足的睡眠後更容易得到解決。這表明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似乎與充足的睡眠相關。對此, 德國呂貝克大學的研究小組以106名參試者為對象進行了試驗。
-
X射線研究表明:水的行為類似於液晶
液晶通過施加電場來工作,該電場使液體的相鄰分子以類似於晶體的方式排列。人們熟悉的物質狀態(又稱相)為氣態、液態、固態,較為生疏的是等離子態和液晶態。液晶相由具有特殊形狀分子組合時會產生,它們可以流動,又擁有結晶的光學性質。水,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
-
昆蟲睡眠狀態十分特殊,或將揭曉人類睡眠謎團
北京時間10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如果你觀察一個疲憊睏倦的嬰兒,你會看到重力牽引他的眼瞼下垂,同樣的,昆蟲也有它們獨特的睡眠特徵,處於睡眠狀態的蜜蜂會將觸角下垂。研究昆蟲睡眠可能最終有助於解決關於人類睡眠的一些重大謎團。因為昆蟲的大腦比哺乳動物的大腦更簡單,因此研究昆蟲睡眠將為分析神經基礎和功能作用提供重要線索。
-
研究表明:大腦是在兩種狀態之間的臨界點上運作的
一組巴西物理學家對老鼠和其他動物的大腦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表明大腦處於兩種運作模式之間的邊緣,處於一種不穩定但多才多藝的臨界狀態。與此同時,這些發現對這個有爭議的「批判性大腦」假說的一些原始假設提出了挑戰。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調控斑馬魚母源mRNA穩定性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多種關鍵因素通過母源和合子途徑促進母源mRNA降解,其中包括合子轉錄的microRNA miR-430,次優密碼子的使用,N6-甲基腺苷(m6A),尿苷化等,但母源mRNA的穩定性維持機制尚不清楚。
-
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 斑馬魚為人類篩藥物
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相似度高達87%,可以很好地為生物學家和醫生研究各種疾病提供幫助。上圖為斑馬魚胚胎,下圖為人類早期胚胎。 斑馬魚僅有三到四釐米長。它身軀玲瓏而纖細,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這小魚兒竟然和人類基因有著高度同源性。
-
為了研究睡眠極限,這些果蠅做出了犧牲!
人類一生之中有1/3的時間都處在睡夢中,然而,除了那幾個夢之外,恐怕我們也不知道那時我們的大腦正經歷著什麼?睡覺已經被認為是一件人類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地球上有沒有不睡覺的生物?長時間不睡覺會死亡是個偽命題嗎?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才能叫做睡眠」?
-
科學家通過腦電圖數據來區分REM睡眠階段和清醒狀態
除了腦電圖數據外,還需要其他生理標誌物來確認REM睡眠,當然包括快速的眼球運動和一種叫做肌張力的肌肉麻痺。現在,一項新研究首次確定了一種新型的腦電圖特徵,可以識別受試者何時處於REM睡眠階段。這項國際研究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領導,最初源於一個麻醉師團隊希望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專利在手術過程中處於什麼樣的無意識狀態。
-
從水母到人類,為什麼不同動物都需要睡覺?原因或跟DNA損傷有關
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以色列巴伊蘭大學(Bar-Ila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新的、意想不到的睡眠功能。利用活斑馬魚的3D延時成像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在單個染色體解析度下定義睡眠,並首次表明,單個神經元需要睡眠才能進行細胞核的修復工作。
-
斑馬魚帶我們了解恐懼
人類也是一樣,恐懼感可以讓我們提高警惕性,規避不必要的傷害。雖然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恐懼和焦慮是不同的東西,但兩者都涉及一種消極的危險感。焦慮是當我們預感壞事即將發生時產生的情緒;恐懼是當我們真正經歷不好的事情時會產生的情緒。過度的恐懼情緒,是被稱為焦慮症的精神疾病的症狀之一。
-
丙泊酚麻醉與自然睡眠狀態皮層腦電圖的異同
研究表明,這一過程由大腦中不同神經通路共同參與調控。睡眠是一種自然發生的可逆的靜息狀態,表現為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降低和意識的暫時中斷,這一過程和全麻藥物誘導的意識消失和恢復具有一定相似性。 現代全麻藥物作用機制研究認為,部分全麻藥物可能是通過睡眠-覺醒通路發揮效應,進而引起可逆性的意識消失,但其具體機制仍未闡明。
-
Development Cell:孟安明教授研究組斑馬魚神經幹細胞研究新進展
1996-1998年在美國喬治亞醫學院做訪問研究,在世界上製備了第一例組織特異性表達GFP的轉基因脊椎動物,建立了利用活體胚胎對多組織表達基因的調控機制的研究技術。98年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授,在國內建立了第一個專門以斑馬魚為對象開展脊椎動物胚胎發育機制前沿研究的實驗室。
-
Science|為何斑馬魚可實現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不行?
長期以來我們並不知道為什麼斑馬魚能實現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不能。>通過單細胞測序作者首先確定了在斑馬魚和小雞的損傷響應中米勒細胞具有三種細胞狀態而小鼠的米勒細胞在響應損傷激活後會慢慢恢復靜息狀態。運用IReNA作者重構了反映損傷響應的不同細胞狀態的調控網絡。研究發現在激活態狀態下高表達的轉錄因子為控制斑馬魚和小雞的米勒細胞重編程的關鍵因子。作者特異性敲除激活狀態相關的轉錄因子,如斑馬魚yap1, hmga1和小雞FABP轉錄因子,完全抑制了米勒細胞的增生與視神經生成。
-
大量研究表明:睡眠問題可能影響自殺風險,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此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障礙會增加人們自殺的風險,這一數據與抑鬱症或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無關。睡眠、抑鬱和自殺風險。布雷斯是電視節目《奧茲醫生秀》(《The Dr.許多探索「睡眠對自殺風險的影響」的科學研究都把睡眠和抑鬱症聯繫一起。在過去三十年間,研究人員進行了許多相關研究,發現睡眠障礙會導致抑鬱症患者的抑鬱情緒以及自殺念頭的增加。這些研究表明:睡眠質量差與抑鬱症患者的自殺行為有關。失眠和嗜睡都會顯著增加抑鬱症患者自殺的風險。
-
最新研究表明長期睡眠不足會對腎臟有很大的傷害
中國網11月13訊 據俄羅斯媒體11月11日報導,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長時間的缺乏連續性的睡眠,那麼很有可能將使人體尤其是女性的腎臟機能快速地衰退。眾所周知,人體的身體機能調節都是在晝夜自然進行的,但這是基於規則的作息時間,充足的睡眠周期的。
-
研究表明,類人猿擁有心智,可以像人類一樣理解彼此的精神狀態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類人猿能夠理解彼此的心理狀態,比如對現實的欲望、信念和錯誤信念。這表明它們參考了先前的經驗知識來了解行為人的精神狀態。京都大學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的首席作者Fumihiro Kano說:「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和進化上的「表親」一樣擁有這種能力。」然而,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解決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