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魚類睡眠中發現的複雜神經模式 有助於揭示睡眠起源

2020-12-05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有趣的新研究提供了對睡眠起源的見解,這是第一次發現斑馬魚的大腦在睡覺時會出現幾種大腦狀態轉變。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狀態可能類似於人類慢波睡眠(正相睡眠)和快波睡眠(異相睡眠)狀態,使斑馬魚成為人類睡眠研究的潛在候選者。

據了解,這個星球上幾乎所有有大腦的動物都會進入某種睡眠狀態。當然,在人類中,睡眠由許多不同的複雜階段組成,其特徵在於神經元特徵的變化。我們知道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在這些不斷變化的睡眠階段表現出相似程度的複雜性,但直到現在還不清楚魚腦在轉變為睡眠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為了解決這個謎團,來自史丹福大學的一組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使得斑馬魚的個體神經元在被激活時閃爍。然後,他們構建了一種新型顯微鏡,可以檢測整個魚體的單細胞解析度。將魚固定在溶液中,然後在進入已知的獨特睡眠狀態時進行密切監測。

隨著魚類在睡眠期間的過渡,兩種新的大腦活動模式迅速地傳遞給研究人員。一種模式被研究人員稱為「緩慢爆發睡眠」,他們認為這種模式類似於人類的慢波睡眠。另一種模式被標記為「傳播波睡眠」,這被認為類似於人類的快波睡眠。當然,在這個眾所周知的睡眠階段,魚類並沒有表現出與人類相同的快速眼動,但據報導,在此階段在斑馬魚中觀察到的其他肌肉和身體特徵與人類快波睡眠階段相似。

雖然這個引人入勝的發現可能並不能完全證明斑馬魚進入與人類完全相同的睡眠階段,但它確實提供了一些證據,證明魚類的睡眠行為比許多人意識到的要複雜得多。該研究提供了明確的證據,當斑馬魚進入睡眠狀態時,它不會簡單地轉變為一維休眠期,而是通過一系列複雜的神經模式,這類似於哺乳動物睡眠的複雜性。

研究人員表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指出了至少4.5億年前出現的睡眠中複雜的大腦模式。事實上,這些神經特徵可以被認為與人類相似,這提供了一個假設的進化直線,使複雜的睡眠成為比以前所考慮的更古老的命題。

除了這僅僅是學術上的發現之外,研究人員還提出,這項研究可能會有實際應用,因為斑馬魚可能會被用於作為研究睡眠障礙的有效動物模型。與小鼠相比,斑馬魚的使用可能更容易、更便宜,並提供與人類睡眠模式更相關的比較。

「由於魚類的神經特徵與我們的基本相同,我們可以利用它們的信息為藥物試驗產生新的線索,」 研究主要作者Louis Leung說道。「由於斑馬魚像人類一樣白天活動晚上睡覺,因此在某些方面將魚類睡眠與人類的進行比較可能在生物學上更準確。」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睡眠有助於鞏固和加強記憶 你睡夠了嗎?
    一項新研究發現,睡前學習能夠讓人們對知識記憶更加深刻,這或是因為睡眠能夠使知識在大腦中進行重播,從而加深人們對知識的記憶能力。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經過睡前學習的人們,在睡眠中大腦細胞相互傳遞信息的神經樹突異常活躍,並且在大腦細胞的突觸也更容易釋放遞質,加強信息傳播通道的作用。
  • 特定睡眠階段或可學習新知識
    睡眠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在探索睡眠的奧秘,特別是睡眠時大腦的活動。大量研究表明,我們在清醒狀態時編碼和學習的新知識,隨後會在睡眠中被鞏固,那些不穩定的新知識經過睡眠後,變得更加穩定,並被整合到原有的知識系統中,保存更長的時間。
  • 科學家揭示食物決定睡眠鞏固記憶的機制
    睡眠最常見的功能就是鞏固記憶。從進化的觀念點上 ,這種增強的記憶在覺醒期促進覓食行為,這對於生存至關重要。在正常情況下,果蠅的睡眠-覺醒周期是穩定的,但是在長期飢餓的狀態下,寧願不睡覺也要去尋找食物。事實上,人也是如此。在飢餓的時候,睡眠中大腦什麼都不想幹,連本職工作(鞏固記憶)都做不好,就想著吃的;相反,在正常狀態下睡眠繼續堅守崗位,鞏固記憶。
  • 科學家首次實驗揭示睡眠有助於鞏固和加強新的記憶
    顯然,睡眠對學習和記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於這一現象,究竟是什麼機制在起作用呢?紐約大學朗格醫學中心一項新的研究,首次以實證揭示睡眠有助於鞏固和加強新的記憶。  睡眠時大腦有點忙   如果你認為睡覺時大腦也在休息,那就錯了。實際上,它可有點忙。
  • 首次揭示如何在睡眠中激活,回放短期記憶
    首次顯示了大腦神經元如何在睡眠中激活,以「回放」我們的短期記憶,從而將其轉化為長期記憶。昨日,這項研究發表在《細胞報告》雜誌上。過程中,測試者被要求通過大腦重複遊戲剛剛顯示的光運動順序,同時記錄下他們的神經活動。最後,兩名測試者被要求休息和小睡。
  • 科學家開發出在睡眠學習的方法
    遺憾的是,那時還沒有設備能監測孩子們是否有較高的睡眠質量,實驗結果仍有待驗證……「首批針對睡眠中學習的可靠研究表明,當人們學習某樣東西時,實際上是在經歷我們夜間常有的數秒鐘微覺醒階段。」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神經心理學和功能神經成像研究課題組主任菲利普·佩尼厄(Philippe Peigneux)指出。
  • 日本科學家闡釋生物為何需要睡眠
    原標題:日科學家闡釋生物為何需要睡眠   科技日報東京2月20日電 (記者陳超)最近,日本東京大學池谷裕二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睡眠中大腦海馬神經電路冷卻的機制。該研究闡釋了控制腦電路功能的睡眠的作用,明確解答了生物為何需要睡眠這一根源性問題。
  • 睡眠會使大腦「萎縮」?這其實是好事
    撰文 Christopher Wanjek翻譯 房苑審校 丁家琦圖片來源:Ian Cuming你相信嗎,睡眠可能會削弱腦中已有的神經連接?這一結論來自於最近的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觀察了睡覺過程中大腦內的微妙變化。
  • 科學家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科學家揭示三億多年前魚類的「私密生活」 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朱敏研究員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發表一項新發現,揭示了三億多年前泥盆紀一種披盔戴甲魚類的
  • 重磅綜述:神經影像技術揭示夢和噩夢的生物學機制
    發現夢不僅發生在REM中,也可能發生在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中,而NREM具有與REM完全不同的全局EEG特徵和神經調製特徵。這一發現極大地挑戰了REM等於夢的假設,並強調一個事實:夢是一種主觀體驗,可以從睡眠階段中分離出來。
  • Science:科學家揭示快眼動睡眠發生的分子機理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0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快眼動睡眠(REM睡眠),即哺乳動物夢境發生時的夜間生理活動,研究快速眼動睡眠一直讓眾多科學家們非常著迷
  • 會,而且還很複雜,與記憶有關
    麻省理工大學進行的一次研究有力地證明了不僅動物會做夢,而且它們的夢可能非常複雜,涉及對清醒狀態下發生事件的長時間回放。這份研究的成果現已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在研究中,科學家訓練一些老鼠通過一個圓形迷宮,以食物作為獎勵,同時用電極記錄動物的大腦活動。
  • 魚和人都具有REM樣的睡眠
    這比科學家發現蜥蜴像哺乳動物和鳥類一樣睡覺時早了1.5億年(SN:5/28/16,第9頁)。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路易斯·C·梁說,此外,睡眠可能在水下進化了。「這些(睡眠)特徵確實具有重要的功能,即使我們可能還不知道它們是什麼,它們已經經歷了數億年的進化。」
  • 什麼枕頭有助於睡眠?黑科技面料來助眠!
    什麼枕頭有助於睡眠?黑科技面料來助眠!也正是因為對睡眠質量的追求,人們開始選購有助於睡眠的枕頭、床墊等床上用品。不過市面上的枕頭種類繁多且材質也各有不同,什麼枕頭有助於睡眠呢?有助於睡眠的枕頭不是隨便挑選就可以,這其中還有一些科學依據。
  • 腦電波揭開睡眠的奧秘
    雖然目前科學還不能完全了解睡眠的奧秘,但通過人類腦電波變化,可間接了解睡眠時腦部活動。腦電波是1924年德國精神醫學家漢斯·貝格爾發現的,把腦部神經電活動產生的連續電位變化,用儀器記錄下來,就可以大致了解腦部神經傳導的活動狀態和睡眠各階段大腦狀態。研究發現:睡眠質量和人的感覺器官輸入的敏感度、大腦的左右腦偏側化、大腦的耗能都有著密切的相關性。
  • 最新研究揭示其中奧秘
    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是什麼?日前,國際頂級科學期刊《科學》雜誌發表相關研究論文,揭示新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在睡眠穩態調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為探索睡眠障礙的相關治療提供了重要參考。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研究組合作完成。   睡眠在動物界普遍存在,人類生命約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過。
  • 丙泊酚麻醉與自然睡眠狀態皮層腦電圖的異同
    在連續泵注丙泊酚維持全麻的過程中,EEG將演變為慢-δ振蕩和α振蕩模式。通過高密度(64導聯)EEG研究發現,在意識消失期間,α振蕩在額部高度一致,這可能是由於丙泊酚能引起丘腦和皮層高度同步的α振蕩,使丘腦皮層環路的信息傳遞中斷,從而引起意識消失。當患者從丙泊酚全麻中甦醒時,慢-δ振蕩和α振蕩開始減少並逐漸被相對高頻低幅的β和γ振蕩所取代。
  • 先有睡眠還是大腦?—論文—科學網
    先有睡眠還是大腦?但是短暫的睡眠常常就足以讓我們的大腦恢復正常運轉。動物是從何時其開始需要睡眠的?大腦是產生睡眠的前提嗎? 近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項關於動物睡眠進化起源的研究發現,儘管缺乏中樞神經系統,微小的水螅類動物不但表現出了類似睡眠的狀態,而且對進化程度更高的動物的睡眠相關分子也有反應。比如,在人類身上引起睏倦和睡眠的幾種化學物質在水螅身上可產生類似的作用。
  • 日本發現存活逾億年微生物,有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起源
    日本發現存活逾億年微生物,有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起源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7-29 08:04
  • 昆蟲睡眠狀態十分特殊,或將揭曉人類睡眠謎團
    研究昆蟲睡眠可能最終有助於解決關於人類睡眠的一些重大謎團。因為昆蟲的大腦比哺乳動物的大腦更簡單,因此研究昆蟲睡眠將為分析神經基礎和功能作用提供重要線索。這種可愛昆蟲睡覺的跡象可能看起來很平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科學家夏洛特·赫爾弗裡赫·福斯特(Charlotte Helfrich-Forster)在2017年出版的《昆蟲學年度評論》期刊上指出,研究昆蟲睡眠可能最終有助於解決關於人類睡眠的一些重大謎團。因為昆蟲的大腦比哺乳動物的大腦更簡單,因此研究昆蟲睡眠將為分析神經基礎和功能作用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