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後睡得更香?最新研究揭示其中奧秘

2020-12-06 中國城市建設網

  熬夜之後會睡得更香?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是什麼?日前,國際頂級科學期刊《科學》雜誌發表相關研究論文,揭示新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在睡眠穩態調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為探索睡眠障礙的相關治療提供了重要參考。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研究組合作完成。

  睡眠在動物界普遍存在,人類生命約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過。但睡眠如何被調節目前尚不清楚。經典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調節分為兩個方面,晝夜節律與睡眠穩態。

  其中,晝夜節律通過內在生物鐘控制一天中睡眠覺醒的時間。睡眠穩態主要由睡眠壓力調控,以控制機體獲得一定睡眠量:隨著清醒時間延長,睡眠壓力逐漸增加;隨著睡眠進行,睡眠壓力被逐漸清除。睡眠穩態調節系統會在睡眠受幹擾時發揮作用,例如:熬夜之後睡得更香且時間更長。

  目前,主流理論認為腺苷參與到睡眠穩態調節過程中,其在清醒狀態下的積累導致產生了「困意」。而咖啡主要成分咖啡因可通過阻斷腺苷與其受體結合,進而達到促進清醒的效果。

  「基底前腦被認為是腺苷參與睡眠穩態調控的重要腦區,研究表明,該區域的局部神經環路參與到對睡眠覺醒的調控中。然而,神經元活動調控腺苷釋放的機制目前仍不清楚。這限制了人們對睡眠覺醒調控機制的深入解析。」研究人員表示。

  為實現在睡眠覺醒周期中,對基底前腦區胞外腺苷濃度高時空解析度的檢測,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遺傳編碼腺苷探針。基於其高時間解析度,研究人員發現,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的活動在促進機體清醒的同時,可以通過刺激腺苷釋放而引起睡眠壓力增加,導致覺醒到睡眠的轉換。特意損毀這些神經元可以顯著降低腺苷積累,導致清醒時間大幅度延長。「以上結果表明,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是調控睡眠壓力的一個關鍵節點,可能成為治療睡眠障礙的一個潛在靶點。」研究團隊說。

  讓研究者們意外的是,維持與促進我們覺醒的神經元與導致睡眠壓力增加的神經元可能是同一群神經元。它們在促進機體清醒的同時,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通過刺激腺苷釋放而導致睡眠壓力增加。

  「睡眠調控神經機制非常複雜,我們計劃在目前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上述調控機制的普適性。」在研究團隊看來,這有助於最終揭開「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這一睡眠領域終極問題的答案,最終為睡眠相關疾病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相關焦點

  • 學術頭條:研究稱熬夜後睡得更香,全球或能使用同一種新冠疫苗...
    熬夜後睡得更「香」?研究發現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9月4日,《Science》(《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徐敏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李毓龍研究組合作完成的一篇研究論文,揭示了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穀氨酸能神經元。
  • 科研人員揭示其中奧秘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其中奧秘。有機酸積累量是衡量果實風味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通過對桃果實有機酸組分與含量進行測定發現,桃果實有機酸主要包含蘋果酸和檸檬酸。桃果實發育早期大量積累有機酸,但果實成熟期有機酸含量顯著下降導致了低酸性狀的形成。桃果實中蘋果酸的積累與代謝及液泡貯運有關,而檸檬酸的積累主要由代謝決定。
  • 生物鐘的秘密被揭示 今年諾獎提醒你:熬夜是在玩命!
    據長期關注睡眠、生物鐘紊亂問題的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斌介紹,通過這次諾貝爾獎,我們可以了解生物鐘的奧秘在於,光照可以影響我們的生物鐘,但同時人類在進化中形成了固有的一個生物鐘,「白天活動、夜間睏倦」的基本運轉深植於DNA中。  黑白顛倒的熬夜是在與自然規律唱反調,對自己的身體奏哀樂。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其中奧秘
    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其中奧秘。        據介紹,這是科研人員首次揭示超深淵獅子魚適應極端環境的遺傳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子刊《自然-生態與進化》。        研究發現,為適應超高壓環境,超深淵獅子魚一個控制骨骼鈣化的關鍵基因發生了假基因化,導致其骨骼變得非常薄且具有彎曲能力,頭骨不完全,全身骨組織沒有一個封閉的空腔。
  • 院士開講|揭示人體奧秘,讓你更了解自己
    只有了解好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我們才能更了解自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世鎮。世界人體解剖學泰鬥格蘭特的繼任者,來自加拿大的穆爾教授參觀陳列館後,感慨地對鍾世鎮說:「你們這個標本陳列館品種齊全、設計先進,製作精巧、科學合理,已經超過了我們一直引以為榮的格蘭特人體標本博物館。」得益於血管鑄型技術的成熟,我國數字人能夠清晰地看到血管。
  • 封面動態:研究揭示水蠟蟲共生體的奧秘
    原標題:封面動態:研究揭示水蠟蟲共生體的奧秘 雙足行走可能使人類具有獨特投擲能力  達爾文猜測,雙足行走也許使得人類具有獨特的能力——扔東西扔得非常好。《科學—轉化醫學》,6月26日刊  納米塗層將移植物與骨結合在一起  一項新研究稱,一種納米塗層可防止骨移植物鬆動或移植失敗。
  • 科學家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科學家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3 22:15:56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Oded Rechavi、Noam Mizrahi、瑞典烏普薩拉大學Mattias Jakobsson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死海古卷的遺傳奧秘
  • 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原因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為保護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手段。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中外學者首次揭示植物代謝奧秘
    中外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在世界上揭開了植物代謝的奧秘。   中國農業科學院留荷學者、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生物信息中心傅靜遠博士和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J.J.B.Keurentjes和C.H.R.deVos博士聯手,創造性地將遺傳基因組學的新理論,運用到代謝組學上。
  • 已是不爭的事實,熬夜使人變傻,你不知道就囧了
         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長時間熬夜後反應能力會降低。當然,熬夜是很愚蠢的。      最新研究還發現,對健康的年輕人來說,熬夜也會導致人體血液中痴呆症因素的增加。說白了,就是在人體裡留在許多垃圾記號。
  • 「生物鐘」得了諾貝爾獎,所以熬夜真會致癌嗎?
    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給了「細胞自噬」的研究,然後各種斷食、禁食養生的帖子就滿天飛了。2017年的諾貝爾獎給了生物鐘的研究,獲獎者是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Michael W. Young,獲獎的原因是他們的研究揭示了生物鐘的分子機理。可以預料的是,各種人體器官排毒時間表的文章也要滿天飛。
  • 越熬夜越笨,睡得越好智商越高!從神經科學視角教你擁有深度睡眠
    你是熬夜大軍的一員嗎?今年3月的國際睡眠日,中國睡眠協會發出一份國人睡眠質量報告,報告指出,全國有4.5億人習慣熬夜。其中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年輕人,在熬夜問題上最為突出。熬夜的原因通常是兩點:工作和娛樂。處於一線大城市的996大軍,工作壓力大,晚上失眠,或是加班被迫熬夜。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video:20200814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晚上睡得香,呼嚕震天響?長期嚴重的打呼嚕是病
    流言: 打呼嚕是睡得香,呼嚕聲越大,睡眠質量越高!真相:「瞧你昨晚睡得真香,呼嚕聲震天響!」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對話,不少人都覺得打呼嚕就是睡得香,呼嚕聲越大,睡眠質量越高。這是謠言!長期嚴重的打呼嚕是病,叫呼吸睡眠暫停症候群。
  • 90後女生長期熬夜,突發腦出血:不熬夜的人生,到底有多賺?
    熬夜的人,或許很難想像,不熬夜的生活到底有多幸福。1. 不熬夜的人,更富有國學大師南懷瑾曾經說過:「你問我信仰什麼,我信仰睡覺。」清醒過來後,她在微博記錄了這段驚險經歷,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愛惜自己的身體,不再熬夜。加班、熬夜、賴床,奶茶、咖啡、夜宵……這樣生活,是當代無數年輕人生活的縮影。很多人會覺得,熬過的夜,下次再補回來就可以了。
  • 中科院康樂院士團隊成功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為保護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手段。為什麼蝗蟲容易聚集成群? 近80年來,對蝗蟲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熬夜看世界盃,生物鐘被打亂!這樣做,睡的香,工作有精力!
    熬夜看世界盃身體很「受傷」,連續熬夜看世界盃,身體的生物鐘被打亂,球迷們會出現食慾下降,精神萎靡、心慌、噁心、胃痛、胃痙攣、反酸等症狀。尤其是晚上睡眠時間減少,引起失眠。此時,要強調「先睡心,後睡眼」,可以通過一些心理調適的小方法讓自己的心情平復與寧靜。
  • 中國科學家揭示蝗災的奧秘
    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中國新聞網】科學家揭示家蠶愛吃桑葉奧秘 2019-02-28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徐明睿 雖然有報導稱家蠶的一些突變體可部分取食其它植物葉片,但決定家蠶桑葉專食性的分子基礎及相關的基因一直沒有得到揭示和鑑定。  家蠶有76個味覺受體基因,研究人員根據前期的研究線索,針對位於三號染色體上的唯一味覺受體基因GR66開展了功能分析,並利用轉基因和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手段獲得了其純合突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