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研究稱熬夜後睡得更香,全球或能使用同一種新冠疫苗...

2020-11-25 前瞻網

全球所有人或能使用同一種疫苗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對27000多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遺傳序列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該病毒變異位點有限,這表明全球各國人民或可使用同一種新冠疫苗。這一最新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19位全球衛生專家Science發文倡導三階段疫苗分發計劃

來自世界各地的 19 位公共衛生專家提出了一項三階段疫苗分發計劃,基於「公平優先模式」(Fair Priority Model),旨在減少新冠肺炎導致的過早死亡和其他不可逆轉的健康後果。由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全球倡議副教務長兼醫學倫理和衛生政策主席 Ezekiel J. Emanuel 博士領導的關於疫苗分配問題的文章,發表在本周最新一期的 Science 雜誌上。

湯富酬/閆麗盈首次揭示人類胎兒生殖細胞發育的表觀基因組動力學

9月3日,北京大學湯富酬及閆麗盈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人類FGC在不同階段以及性腺小生境環境中的細胞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的全基因組DNA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用垃圾果皮「救活」廢舊電池 南洋理工的科學家們做到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利用果皮廢料從廢舊鋰離子電池中提取出重金屬,並利用這些重金屬製造出新的鋰電池。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突破諾獎極限!抓住10nm以下的生物納米粒子

近日,美國範德堡大學Justus Ndukaife等人開發出有史以來第一個光-熱-電流體動力學鑷子(OTET),一種能夠在距離高強度雷射焦點幾微米的位置捕獲和動態操縱納米級物體的光學納米鑷子。成果發表於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熬夜後睡得更「香」?研究發現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

9月4日,《Science》(《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徐敏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李毓龍研究組合作完成的一篇研究論文,揭示了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穀氨酸能神經元。睡眠穩態調節系統會在睡眠受到幹擾時發揮作用,例如:熬夜之後睡得更「香」並且時間更長。

「漸凍症」藥物開發獲得突破

據近日發表在 EBioMedicine 上的一項研究,一種名為ebselen的硒基藥物分子及一批相關化合物可以改變特定蛋白質的多種毒性特徵,從而有望治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即「漸凍症」。

月球表面發現大量赤鐵礦 其氧化劑或來源於地球大氣層

據《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 9 月 2 日刊登的一篇論文,月球高緯度有較豐富的赤鐵礦(三氧化二鐵,Fe2O3),而導致其氧化的條件可能來源於數十億年來的地球大氣層。論文作者指出,這說明宇宙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而未來對月球氧同位素含量的測量或可進一步驗證該假設。

原行星盤未對準的三恆星系統

最近,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望遠鏡(ALMA)觀測到GW獵戶座的奇特現象,該星系是由三顆恆星組成的系統,而系統中存在著位置沒有完全對準的原行星盤。三顆恆星中的兩顆位於GW獵戶座內部,它們相互圍繞彼此旋轉,而外部另一顆恆星繞著中心的兩顆恆星旋轉。發表在《科學》的研究推測,這種情況可能是原行星盤受到恆星引力撕裂形成的,也或者是一顆新生行星造成的。

瀝青也會汙染空氣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發現,瀝青是城市地區空氣汙染物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在炎熱的晴天。研究者觀察到,普通道路和屋面瀝青會在各種典型溫度和太陽條件下產生複雜的有機化合物混合物,比如PM2.5的主要來源二次氣溶膠。

乳糖耐受僅在數千年內就遍布歐洲

人體因缺乏乳糖酶而無法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會引起乳糖不耐受。但歐洲人群乳糖不耐受的比例遠低於其他地區的人口。一項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研究中,在對約公元前1200年的人類骨骼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些戰士中僅約1/8的人可以耐受乳糖,而如今該地區人口中這一比例則高達90%。研究人員認為這一差距可能來源於自然選擇。

新模型預測高溫下的死亡風險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威脅到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極端高溫日漸普遍。一項發表於《科學》的最新研究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一種全新的動態模型。在實驗中,該模型成功預測了果蠅在不同高溫環境中的死亡時間。這項研究有助於理解全球變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聽覺損傷可能導致痴呆

一項發表於《神經元》雜誌的研究提出,聽力損失引起的大腦活動變化可能直接促發了能引起痴呆的異常蛋白質表達,從而導致疾病發生。研究認為疾病產生可能來自以下方面:缺乏聲音有關的輸入會導致大腦萎縮;認知障礙會使人們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大腦資源來彌補聽力損失。

研究發現油菜蜜、洋槐蜜和椴樹蜜標誌性成分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與功能評價團隊研究揭示了我國產量最大的3種蜂蜜——油菜蜜、洋槐蜜和椴樹蜜中標誌性成分及其在真實性評價上的應用,為進一步開展蜂蜜的品質評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學依據。

鈣鈦礦雷射器實現室溫連續雷射輸出

來自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開發了一款鈣鈦礦雷射器,該雷射器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突破了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率先實現了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相關研究成果9月3日發表在《自然》上。

幾丁蟲可能是一類獨立原生生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梁豔等與來自愛沙尼亞、美國、英國和中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合作,就幾丁蟲的生物學屬性開展了新的研究。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地質學》。幾丁蟲的超微結構和生殖方式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結合幾丁蟲呈輻射對稱殼體的形態特徵、廣泛的古地理分布和生態分布、較為顯著的種內差異,幾丁蟲更可能為一類獨立的原生生物。

古代大乾旱致東南亞文明消失千年

對寮國北部洞穴巖石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場持續了1000多年的大乾旱可能在5000年前曾困擾東南亞,並導致區域文明發生巨大轉變。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曾嶸/張衛/吳家睿合作繪製首個中國人結直腸癌及轉移相關多組學整合圖譜

9月3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曾嶸研究組、吳家睿研究組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張衛研究組聯合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和上海科技大學等單位,在 Cancer Cell 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工作整合系統生物學理論,組學分析技術和臨床基礎,基於多組學圖譜提出了轉移性結直腸癌分子分型與個性化治療新策略。

酶和受體蛋白之外 這種蛋白是藥物開發的第三大靶點類型

在過去20多年裡,由於單克隆抗體技術的崛起,可溶性配體蛋白(soluable ligand)逐漸成為一類重要的藥物靶點。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綜述對這類靶點以及靶向它們的治療手段進行了深度盤點。

圖神經網絡讓預估到達準確率提升50%

DeepMind研究者與Google Maps團隊展開合作,嘗試通過圖神經網絡等高級機器學習技術,提升柏林、雅加達、聖保羅、雪梨、東京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等地的實時ETA準確率,最高提升了50%。

科學家用多同位素技術解析農業面源汙染物來源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清潔流域創新團隊主持完成的「利用多同位素技術解析農業面源汙染物來源」研究,入選由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發布的2019年度我國核技術農業應用十項重大新進展。該成果對流域農業汙染溯源與控制示蹤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我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

從有關部門獲悉,我國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國外工程師用樹莓派打造世界上最小的「iMac」

近日,工程師Michael Pick利用Raspberry Pi和3D列印技術手工打造了一臺比肩一罐紅牛大小的「iMac」。這款迷你Mac裝有解析度為1024 x 600的7英寸 IPS顯示屏,別看它小,它能以1,000 fps的速度來玩Minecraft。

國際科學組織發布報告 稱CRISPR還不能夠被成熟可靠地用於人類

9月3日,由18位來自多國科研機構的成員組成的「人類生殖系基因組編輯臨床應用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linical Use of Human Germline)發布報告,稱基因編輯技術CRISPR不能滿足有效和可靠地對人類胚胎完成精確基因編輯的條件,也無法完全避免不可預計的編輯失誤。

SpaceX:星鏈計劃下載速度超100兆字節

9月3日夜間,SpaceX的第12批共60顆星鏈衛星搭乘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至此,星鏈計劃已經部署的衛星數量達到715顆。此次發射期間,SpaceX還透露了「太空網際網路」早期的運行情況。據介紹,星鏈衛星可以提供的超低延遲足以玩大型在線遊戲;其目前的下載速度超過100兆字節,允許同時播放多部高清電影。

教育部關於印發《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的通知

近日,教育部《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的通知,該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部分高校縮短國慶假期 提前或延長寒假

根據中國青年報官微消息,目前已有部分高校發布通知,調整2020-2021秋季學期的假期安排。其中,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將國慶假期縮短至4天,寒假放假時間提前7天;長春師範大學國慶假期安排上課,寒假提前一周放假,假期相應延長一周;中南民族大學則將國慶中秋部分節假日調整到寒假中。此外,中央財經大學表示秋季學期任課教師可申請周六補課,適當提前結課。

鍾南山、張伯禮等12人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中國教育部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鍾南山,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涵蓋高教、職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級各類教育,同時兼顧了地域、民族、性別、年齡等因素,既有在抗疫中表現突出的名師大家,也有在鄉村默默奉獻的一線教師。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全球所有人或能使用同一種疫苗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對27000多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遺傳序列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該病毒變異位點有限,這表明全球各國人民或可使用同一種新冠疫苗。這一最新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熬夜後睡得更香?最新研究揭示其中奧秘
    熬夜之後會睡得更香?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是什麼?日前,國際頂級科學期刊《科學》雜誌發表相關研究論文,揭示新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在睡眠穩態調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為探索睡眠障礙的相關治療提供了重要參考。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研究組合作完成。   睡眠在動物界普遍存在,人類生命約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過。但睡眠如何被調節目前尚不清楚。
  • 外媒頭條閱讀|拜登接種新冠疫苗,阿富汗喀布爾發生汽車炸彈爆炸
    12.23|外媒頭條閱讀|拜登接種新冠疫苗,阿富汗喀布爾發生汽車炸彈爆炸  梵蒂岡稱新冠疫苗"在道德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5. 阿富汗喀布爾的汽車爆炸,導致四名醫生死亡
  • 中國需要有多少人接種新冠疫苗?
    中國疫苗行業協會會長封多佳近日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獨家專訪時稱,中國滅活新冠疫苗的效用前景較樂觀,希望到今年年底國產新冠疫苗總產量能達到18億劑次以上,而距離18歲以下年齡組開展接種疫苗的時間不會太久,需要多少人接種才能建立穩固的群體免疫屏障,目前只能估算一個概數。
  • 老人小孩何時能接種新冠疫苗?中國憑疫苗建立群體免疫還遠嗎?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老人和小孩何時能接種新冠疫苗?中國憑疫苗接種建立群體免疫還遠嗎?中新社記者:夏賓隨著中國各地開始有序接種新冠疫苗,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問題備受關注。接種疫苗能保護多長時間?中國疫苗產能如何?老人小孩何時能預約接種?
  • 接種新冠疫苗後身體有什麼感覺?反應如何?
    接種新冠疫苗後身體有什麼感覺?反應如何?  跟隨記者走進瀋陽藍盾預防接種門診部去看看   2020年12月25日,瀋陽正式啟動了重點人群接種新冠疫苗工作,目前已接種新冠疫苗超過3萬劑次。接種新冠疫苗後身體有什麼感覺?有無不良反應?帶著疑問,1月6日,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走進瀋陽藍盾預防接種門診部,看看這裡接種新冠疫苗的情況如何。
  • 為何研究人員建議在接種新冠疫苗後仍需戴口罩?
    據外媒BGR報導,將接種新冠疫苗的人仍將被建議在可預見的未來戴上口罩,因為研究人員正在尋找確定接種疫苗是否可以防止感染,以及是否免疫的人仍然可能傳染給未接種疫苗的人。目前的候選疫苗陣容不會防止感染SARS-CoV-2,因為它們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疾病的嚴重性和併發症的風險。
  • 哪些人不適合接種新冠疫苗?打新冠疫苗有什麼不良反應?權威解答來了
    針對這種情況,建議使用同一廠家的新冠疫苗完成全程免疫。     5、新冠疫苗能不能和HPV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其他疫苗一起接種?     3、接種新冠疫苗後是否就不會得病?     本次接種的新冠滅活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揭盲結果綜合顯示,疫苗接種後均產生高滴度免疫應答,中和抗體陽轉率達90%以上。     在全球多個國家進行的Ⅲ期臨床試驗,疫苗有效性進一步得到驗證。
  • 英國發現病毒變異震驚世界:接種新冠疫苗能否阻止疫情傳播?
    但是,達到全球免疫的疫苗行動需要的時間(指從開始接種疫苗到在全社會根除這種傳染性疾病),通常是幾十年。這表明,即使在今天這樣史無前例的全球迅速行動——為消滅新冠肺炎疫情全力進行最新的技術、資金和力量的投入,這種疾病也不太可能很快被消滅。
  • 義大利藥管局透露考慮中國疫苗!最新發現納米抗體能阻止新冠感染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新聞報導截圖)華輿訊 據《義大利新華時報》編譯報導 義大利藥品管理局局長尼古拉·馬格裡尼(Nicola Magrini)在接受電臺Radio
  • ...主任高福:新冠疫苗九月或可以緊急使用!近期他還回應了這些爭議
    據中國國際電視臺官方微博@CGTN 4月23日消息,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日前在接受CGTN採訪時表示,或許九月份中國就有一種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的疫苗,到明年初就能研發出可以用於健康人群的疫苗。    高福稱,開發疫苗或藥物是需要時間的,我們或許可以研發出疫苗,但這需要時間。這要看情況,因為疫苗將用於健康人群。
  • ...可能並非永久,接種新冠疫苗是人類抗擊新冠疫情最重要的防控手段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截圖他認為,接種新冠疫苗後,產生的保護效果雖然不確定,但疫苗依然是人類控制新冠疫情最重要的技術措施。NBD:此前有自媒體稱,感染過新冠病毒,恢復後體力大為下降,連日常上樓都感到很累。請問感染新冠病毒後治癒,人的身體狀況會否變差?會否有一些後遺症?吳尊友:沒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報告。事實上也不會,和我們一起工作的同事,在武漢就感染過,他就沒有這樣的感覺。
  • 國藥中生:新冠疫苗已生產近一億劑 對全球不同地區的毒株都有很好...
    ······針對公眾高度關注的疫苗接種疑問,國藥集團及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做出了詳細解答。 已接種1000多萬劑,未接到嚴重不良反應報告(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供圖)據了解,自去年7月22日我國正式啟動新冠病毒疫苗的緊急使用以來,截至2021年1月4日,國內緊急使用已接種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病毒滅活疫苗400多萬劑次。
  • 第一個接種新冠滅活疫苗的甘南人——記「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新冠疫苗的主研人員是從我們甘南走出去的藏族漢子。今天,甘南頭條特意編發此條通訊員來稿,就是為了讓大家記住這位不平凡的幕後英雄——楊曉明!——編者按第一個接種新冠滅活疫苗的甘南人——記「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楊曉明
  • 2021年,疫苗能終結新冠大流行嗎?
    一種已獲批准的疫苗可提供6個月的保護,但國際交易拖慢了疫苗的分銷速度。據估計,彼時全世界已有2.5億人被感染……」這是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網站今年早些時候一篇文章的預測。文章不可能準確預測2021年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至少截至2020年年底,人類已擁有不止一種新冠疫苗,而且全球已有多國批准新冠疫苗的註冊上市或緊急使用,讓數以百萬計的民眾得到疫苗的保護。
  • 學術頭條:吸菸讓新冠感染更嚴重,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英國科學家開發出首個「皮膚貼」新冠疫苗英國科學家宣傳正在開發世界上第一個「皮膚貼」新冠疫苗,作為一種替代接種方式。這種矽質設備的工作原理就像尼古丁貼片一樣,使用比頭髮還細的微型針來打破皮膚屏障。據斯旺西大學的研究人員介紹,這種貼片的設計目的是讓患者自己接種疫苗,然後監測他們的身體對疫苗的反應。
  • 普京為何沒接種新冠疫苗?俄總統新聞秘書解釋原因
    「克裡姆林宮對俄羅斯總統普京到目前為止未接種新冠疫苗原因做出解釋。」據俄塔社25日報導,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稱,作為國家元首,普京不能作為志願者參加疫苗接種。新華社/衛星社資料圖佩斯科夫24日表示:「我們還沒有開始在國內進行大規模的疫苗接種,當然國家元首無法作為志願者接種疫苗。」
  • 疫苗還管用嗎?不過這些人群 不建議接種新冠疫苗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也表示,過去數月新冠病毒已出現多種變異,其中一些驅動了新冠病毒的傳播,但沒有一種變體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或能逃脫診斷,也未影響疫苗效力。各國政府對任何變異都非常謹慎,研究其潛在影響。
  • ...學專家吳尊友:抗體的保護效果可能並非永久,接種新冠疫苗是人類...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截圖他認為,接種新冠疫苗後,產生的保護效果雖然不確定,但疫苗依然是人類控制新冠疫情最重要的技術措施。NBD:此前有自媒體稱,感染過新冠病毒,恢復後體力大為下降,連日常上樓都感到很累。請問感染新冠病毒後治癒,人的身體狀況會否變差?會否有一些後遺症?吳尊友:沒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報告。事實上也不會,和我們一起工作的同事,在武漢就感染過,他就沒有這樣的感覺。
  • 閆妮現場為男粉絲錄製「誘惑」起床鈴聲,網友:聽完睡得更香
    《武林外傳》可以說伴隨著無數90後度過了枯燥又乏味的學生時代,其中,閆妮所飾演的「佟湘玉」也是所有影視作品中令觀眾最為熟悉、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人物角色,很多人至今看到閆妮,都會自動代入佟掌柜魔性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