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所有人或能使用同一種疫苗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對27000多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遺傳序列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該病毒變異位點有限,這表明全球各國人民或可使用同一種新冠疫苗。這一最新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19位全球衛生專家Science發文倡導三階段疫苗分發計劃
來自世界各地的 19 位公共衛生專家提出了一項三階段疫苗分發計劃,基於「公平優先模式」(Fair Priority Model),旨在減少新冠肺炎導致的過早死亡和其他不可逆轉的健康後果。由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全球倡議副教務長兼醫學倫理和衛生政策主席 Ezekiel J. Emanuel 博士領導的關於疫苗分配問題的文章,發表在本周最新一期的 Science 雜誌上。
湯富酬/閆麗盈首次揭示人類胎兒生殖細胞發育的表觀基因組動力學
9月3日,北京大學湯富酬及閆麗盈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人類FGC在不同階段以及性腺小生境環境中的細胞在單細胞解析度下的全基因組DNA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用垃圾果皮「救活」廢舊電池 南洋理工的科學家們做到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利用果皮廢料從廢舊鋰離子電池中提取出重金屬,並利用這些重金屬製造出新的鋰電池。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突破諾獎極限!抓住10nm以下的生物納米粒子
近日,美國範德堡大學Justus Ndukaife等人開發出有史以來第一個光-熱-電流體動力學鑷子(OTET),一種能夠在距離高強度雷射焦點幾微米的位置捕獲和動態操縱納米級物體的光學納米鑷子。成果發表於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熬夜後睡得更「香」?研究發現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
9月4日,《Science》(《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徐敏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李毓龍研究組合作完成的一篇研究論文,揭示了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穀氨酸能神經元。睡眠穩態調節系統會在睡眠受到幹擾時發揮作用,例如:熬夜之後睡得更「香」並且時間更長。
「漸凍症」藥物開發獲得突破
據近日發表在 EBioMedicine 上的一項研究,一種名為ebselen的硒基藥物分子及一批相關化合物可以改變特定蛋白質的多種毒性特徵,從而有望治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即「漸凍症」。
月球表面發現大量赤鐵礦 其氧化劑或來源於地球大氣層
據《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 9 月 2 日刊登的一篇論文,月球高緯度有較豐富的赤鐵礦(三氧化二鐵,Fe2O3),而導致其氧化的條件可能來源於數十億年來的地球大氣層。論文作者指出,這說明宇宙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而未來對月球氧同位素含量的測量或可進一步驗證該假設。
原行星盤未對準的三恆星系統
最近,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望遠鏡(ALMA)觀測到GW獵戶座的奇特現象,該星系是由三顆恆星組成的系統,而系統中存在著位置沒有完全對準的原行星盤。三顆恆星中的兩顆位於GW獵戶座內部,它們相互圍繞彼此旋轉,而外部另一顆恆星繞著中心的兩顆恆星旋轉。發表在《科學》的研究推測,這種情況可能是原行星盤受到恆星引力撕裂形成的,也或者是一顆新生行星造成的。
瀝青也會汙染空氣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發現,瀝青是城市地區空氣汙染物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在炎熱的晴天。研究者觀察到,普通道路和屋面瀝青會在各種典型溫度和太陽條件下產生複雜的有機化合物混合物,比如PM2.5的主要來源二次氣溶膠。
乳糖耐受僅在數千年內就遍布歐洲
人體因缺乏乳糖酶而無法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會引起乳糖不耐受。但歐洲人群乳糖不耐受的比例遠低於其他地區的人口。一項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研究中,在對約公元前1200年的人類骨骼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些戰士中僅約1/8的人可以耐受乳糖,而如今該地區人口中這一比例則高達90%。研究人員認為這一差距可能來源於自然選擇。
新模型預測高溫下的死亡風險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威脅到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極端高溫日漸普遍。一項發表於《科學》的最新研究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一種全新的動態模型。在實驗中,該模型成功預測了果蠅在不同高溫環境中的死亡時間。這項研究有助於理解全球變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聽覺損傷可能導致痴呆
一項發表於《神經元》雜誌的研究提出,聽力損失引起的大腦活動變化可能直接促發了能引起痴呆的異常蛋白質表達,從而導致疾病發生。研究認為疾病產生可能來自以下方面:缺乏聲音有關的輸入會導致大腦萎縮;認知障礙會使人們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大腦資源來彌補聽力損失。
研究發現油菜蜜、洋槐蜜和椴樹蜜標誌性成分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與功能評價團隊研究揭示了我國產量最大的3種蜂蜜——油菜蜜、洋槐蜜和椴樹蜜中標誌性成分及其在真實性評價上的應用,為進一步開展蜂蜜的品質評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學依據。
鈣鈦礦雷射器實現室溫連續雷射輸出
來自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開發了一款鈣鈦礦雷射器,該雷射器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突破了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率先實現了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相關研究成果9月3日發表在《自然》上。
幾丁蟲可能是一類獨立原生生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梁豔等與來自愛沙尼亞、美國、英國和中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合作,就幾丁蟲的生物學屬性開展了新的研究。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地質學》。幾丁蟲的超微結構和生殖方式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結合幾丁蟲呈輻射對稱殼體的形態特徵、廣泛的古地理分布和生態分布、較為顯著的種內差異,幾丁蟲更可能為一類獨立的原生生物。
古代大乾旱致東南亞文明消失千年
對寮國北部洞穴巖石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場持續了1000多年的大乾旱可能在5000年前曾困擾東南亞,並導致區域文明發生巨大轉變。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曾嶸/張衛/吳家睿合作繪製首個中國人結直腸癌及轉移相關多組學整合圖譜
9月3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曾嶸研究組、吳家睿研究組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張衛研究組聯合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和上海科技大學等單位,在 Cancer Cell 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工作整合系統生物學理論,組學分析技術和臨床基礎,基於多組學圖譜提出了轉移性結直腸癌分子分型與個性化治療新策略。
酶和受體蛋白之外 這種蛋白是藥物開發的第三大靶點類型
在過去20多年裡,由於單克隆抗體技術的崛起,可溶性配體蛋白(soluable ligand)逐漸成為一類重要的藥物靶點。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綜述對這類靶點以及靶向它們的治療手段進行了深度盤點。
圖神經網絡讓預估到達準確率提升50%
DeepMind研究者與Google Maps團隊展開合作,嘗試通過圖神經網絡等高級機器學習技術,提升柏林、雅加達、聖保羅、雪梨、東京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等地的實時ETA準確率,最高提升了50%。
科學家用多同位素技術解析農業面源汙染物來源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清潔流域創新團隊主持完成的「利用多同位素技術解析農業面源汙染物來源」研究,入選由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發布的2019年度我國核技術農業應用十項重大新進展。該成果對流域農業汙染溯源與控制示蹤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我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
從有關部門獲悉,我國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國外工程師用樹莓派打造世界上最小的「iMac」
近日,工程師Michael Pick利用Raspberry Pi和3D列印技術手工打造了一臺比肩一罐紅牛大小的「iMac」。這款迷你Mac裝有解析度為1024 x 600的7英寸 IPS顯示屏,別看它小,它能以1,000 fps的速度來玩Minecraft。
國際科學組織發布報告 稱CRISPR還不能夠被成熟可靠地用於人類
9月3日,由18位來自多國科研機構的成員組成的「人類生殖系基因組編輯臨床應用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linical Use of Human Germline)發布報告,稱基因編輯技術CRISPR不能滿足有效和可靠地對人類胚胎完成精確基因編輯的條件,也無法完全避免不可預計的編輯失誤。
SpaceX:星鏈計劃下載速度超100兆字節
9月3日夜間,SpaceX的第12批共60顆星鏈衛星搭乘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至此,星鏈計劃已經部署的衛星數量達到715顆。此次發射期間,SpaceX還透露了「太空網際網路」早期的運行情況。據介紹,星鏈衛星可以提供的超低延遲足以玩大型在線遊戲;其目前的下載速度超過100兆字節,允許同時播放多部高清電影。
教育部關於印發《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的通知
近日,教育部《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的通知,該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部分高校縮短國慶假期 提前或延長寒假
根據中國青年報官微消息,目前已有部分高校發布通知,調整2020-2021秋季學期的假期安排。其中,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將國慶假期縮短至4天,寒假放假時間提前7天;長春師範大學國慶假期安排上課,寒假提前一周放假,假期相應延長一周;中南民族大學則將國慶中秋部分節假日調整到寒假中。此外,中央財經大學表示秋季學期任課教師可申請周六補課,適當提前結課。
鍾南山、張伯禮等12人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中國教育部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鍾南山,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涵蓋高教、職教、基教、幼教、特教等各級各類教育,同時兼顧了地域、民族、性別、年齡等因素,既有在抗疫中表現突出的名師大家,也有在鄉村默默奉獻的一線教師。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