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科學家揭示快眼動睡眠發生的分子機理

2021-01-11 生物谷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5年10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快眼動睡眠(REM睡眠),即哺乳動物夢境發生時的夜間生理活動,研究快速眼動睡眠一直讓眾多科學家們非常著迷,但鑑別控制快速眼動睡眠的神經元以及解析其在睡眠中的功能,因為缺少精確的遺傳工具來進行研究,所以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議。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理研腦科學研究所(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首次給出了合理的解釋,研究者通過研究在大腦中鑑別出了調節快速眼動睡眠的神經迴路,研究者還發現,快速眼動睡眠可以控制其它主要睡眠階段(非快速眼動睡眠)的生理學表現。

研究者表示,在大腦腦橋結構中存在許多特殊的細胞,而快速眼動睡眠的發生或源於此,這些特殊細胞實際上來自於菱腦後唇結構,而這個過程發生於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如果研究者們可以標記菱腦後唇細胞,他們就可以追蹤腦橋結構的遷移,並且人工復現睡眠時發生的事件,然而目前並沒有可用的方法進行復現的研究。

文章中研究者利用了一種名為DREADD的技術(利用設計藥物來激活設計受體的技術),來使得轉基因小鼠在發育階段時在其菱腦後唇細胞中表達DREADD受體,這種菱腦後唇細胞可以表達Atoh1,這種受體隨後被遷移如腦橋結構,進而研究者通過觀察大腦中電極的活性,並且利用一種可以結合受體的CNO藥物激活腦橋中的細胞,研究結果表明,激活興奮性的Atoh1細胞可以幫助抑制快速眼動睡眠,從而增加非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間。

鑑別出抑制快速眼動睡眠的效應細胞後,研究者就開始研究一般生理睡眠階段中快速眼動所扮演的角色,利用DREADD系統研究者成功地縮短了快速眼動睡眠,並且發現了非快速眼動睡眠期間的慢波的振幅。研究者指出,本文研究對於理解哺乳動物的睡眠為何會進化成為當前的兩相結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線索。

後期研究中,研究者計劃繼續利用DREADD技術及其它大腦研究技術來確定快速眼動睡眠在哺乳動物中的實際進化角色,研究者指出,實驗室小鼠的夢境或許並不能夠進行測定,儘管這些小鼠可以在非快速眼動睡眠過程中可以重複白天運動的活性過程,當然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經歷的重放之間的關聯或許是未來研究的重點。(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Cells of a common developmental origin regulate REM/non-REM sleep and wakefulness in mice

Yu Hayashi1,2,*, Mitsuaki Kashiwagi1, Kosuke Yasuda3, Reiko Ando3, Mika Kanuka1, Kazuya Sakai4, Shigeyoshi Itohara3,*

Mammalian sleep comprises rapid eye movement (REM) sleep and non-REM (NREM) sleep. To functionally isolate from the complex mixture of neurons populating the brainstem pons those involved in REM/NREM sleep switching, we pharmacogenetically manipulated neurons of a specific embryonic cell lineage in mice. We identified excitatory glutamatergic neurons that inhibit REM sleep and promote NREM sleep. These neurons shared a common developmental origin with neurons promoting wakefulness, both derived from a pool of proneural hindbrain cells expressing Atoh1 at embryonic day 10.5. We also identified inhibitory GABAergic neurons that act downstream to inhibit REM sleep. Artificial reduction or prolongation of REM sleep in turn affected slow wave activity (SWA) during subsequent NREM sleep, implicating REM sleep in the regulation of NREM sleep.

相關焦點

  •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2017-06-06 18:24 來源: 科技日報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幹細胞領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揭示了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活動的分子機理。外源施加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能夠在體外培養條件下誘導植株再生,是德國科學家Skoog和Miller在1957年的重大研究發現。但為什麼外源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能夠誘導幹細胞再生?這兩種植物激素作用的機制是什麼?60年來,科學家們沒能找到有說服力的答案。
  • 科學家揭示自閉症致病的分子機理
    2 月 7 日,國際精神疾病研究期刊《分子精神病學》在線發表了題為《孤獨症相關的 Dyrk1a 無義突變影響神經元樹突、樹突棘生長及皮層發育》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復旦大學教授吳柏林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
  • 科學家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核糖體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倒退的分子機理
    該文章題為EF4 disengages the peptidyl-tRNA CCA end and facilitates back-translocation on the 70S ribosome,揭示了核糖體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倒退」的分子機理。  核糖體是蛋白翻譯的工廠。
  • 科學網—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互作分子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方瑋)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
  •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新聞—科學網
    大型基因組研究揭示失眠機理 根據一些預測數據,失眠每年給美國勞動力造成約630多億美元的生產力損失。這在世界上也非常普遍——全球有超過1/3的人口在任何時間都表現出與失眠相關的症狀。然而,人們對這種疾病仍知之甚少。
  • 科學家揭示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該研究完整地揭示了天然免疫應答中caspase精確地自剪切活化,進而特異地識別和切割GSDMD,引發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  細胞焦亡是機體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拮抗和清除病原菌感染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度的細胞焦亡會誘發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多種炎症性疾病。
  •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2016-08-12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植物光受體之一光敏色素B(phyB)在響應紅光/遠紅光調節種子萌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phyB在種子休眠中的調控機理並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林榮呈研究組運用分子遺傳學等手段,發現了兩個類Myb型轉錄因子RVE1和RVE2負責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研究人員發現,RVE1和RVE2可以促進種子休眠,同時抑制紅光/遠紅光介導的萌發,並且二者在遺傳上位於phyB的下遊。
  • Nat Commun:科學家揭示細胞間交流的分子機理
    近日,一項發表於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揭示了,這些信號分子可以通過長絲狀的細胞突出物被成捆地進行傳輸。文章中,研究人員對斑馬魚研究揭示了信號分子的傳輸影響細胞間信號特性的分子機制。
  • 兩篇Science文章揭示關鍵大腦受體複合體的結構 有望開發多種神經...
    2019年12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揭示了關鍵大腦受體複合物的奧秘。大腦中名為AMPARs的穀氨酸受體對於突觸可塑性、學習和記憶力非常重要,AMPARs受體的功能不良常常與多種神經性和精神性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包括癲癇症、阿爾茲海默病、重度抑鬱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
  • 你可能被"睡眠慣性"纏上了
    大體上,可以把睡眠分成兩類:快眼動睡眠(REM: Rapid Eye movement)和非快眼動睡眠(NREM: Non-Rapid Eye Movement)。問題來了,什麼是快眼動?很簡單,就是字面意思,在睡覺時眼珠快速的左右移動。在非快眼動睡眠中有三個階段,階段1和階段2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淺睡眠」或是「輕睡眠」狀態,階段3就是深度睡眠狀態。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
    這種看似簡單的化學反應在細胞中難以自行發生,而負責執行這一化學反應的是細胞核內一個巨大且高度動態變化的分子機器——剪接體(spliceosome)。這些已解析的剪接體覆蓋了RNA剪接循環,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剪接體催化RNA剪接兩步反應的工作機理,同時為理解剪接體的組裝、激活和解聚等過程的發生提供結構依據。然而,在每種狀態的剪接體結構中,「動力源」蛋白ATPase/helicase均處於剪接體的邊緣,它們的構象極不穩定,因此無法揭示「分子時鐘」精確的原子模型。
  • 我科學家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工作機理
    本報北京7月19日電(記者趙永新、趙婀娜)繼去年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後,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又獲得重大進展:獲得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不同構象的3個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與GLUT1的結構比對,完整揭示出葡萄糖轉運蛋白底物識別與轉運的分子機理,為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腫瘤藥物設計提供了直接依據
  • 饒毅團隊發現睡眠新分子:腸上皮產生特殊胺基酸調控果蠅睡眠
    2019 年 5 月 7 日 23 點,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通訊》在線發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饒毅團隊的最新研究,他們發現了特別的分子——D 型絲氨酸,具有調節果蠅睡眠的作用。 對動物來說,睡眠的意義毋庸置疑。
  • 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機體製造甘油三酯的分子機理!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二醯甘油研究者Ming Zhou指出,DGAT1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酶類,因為其能幫助合成甘油三酯,其是機體硬脂肪的主要成分,而硬脂肪通常存在於腹部或腰部中段,同時甘油三酯也是運輸膽固醇顆粒的一部分,膽固醇包括有益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有害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因此,學會如何調節DGAT1酶類或能幫助調節機體的脂肪合成並潛在管理其它可能的疾病。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剪接體 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
    從 1977 年首次發現 RNA 剪接至本世紀初,科學家們通過免疫沉澱、基因敲除、交聯質譜、建立體外剪接反應系統等研究手段,初步建立起剪接體的組裝、激活與解聚的發生過程,以及蛋白與蛋白、蛋白與核酸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調控等複雜的 RNA 剪接調控網絡。
  • Science解讀!揭秘輪狀病毒誘發嚴重胃腸道疾病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3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題為「Rotavirus induces intercellular calcium waves through ADP signaling」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輪狀病毒誘發嚴重胃腸疾病的分子機制;輪狀病毒是引起腹瀉和嘔吐的主要原因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這種看似簡單的化學反應在細胞中難以自行發生,而負責執行這一化學反應的是細胞核內一個巨大且高度動態變化的分子機器——剪接體(spliceosome)。這些已解析的剪接體覆蓋了RNA剪接循環,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剪接體催化RNA剪接兩步反應的工作機理,同時為理解剪接體的組裝、激活和解聚等過程的發生提供結構依據。然而,在每種狀態的剪接體結構中,「動力源」蛋白ATPase/helicase均處於剪接體的邊緣,它們的構象極不穩定,因此無法揭示「分子時鐘」精確的原子模型。
  • 科學家揭示固氮菌固氮機理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生化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別爾佐娃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成功地解釋了固氮菌在空氣中生存固氮的機理。別爾佐娃由此獲得了今年的歐洲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在幾百萬年前的太古時代,大氣層中沒有酸,地球上生存著大量的厭氧性生物。在地球上第一次大災難發生後,地球表面出現了很多酸。
  • 2020年1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4.Science:揭示相分離降低細胞中蛋白濃度噪聲機制doi:10.1126/science.aav6691; doi:10.1126/science.aba0446由於基因表達的隨機性和細胞微環境的變化,細胞中的蛋白濃度波動很大。當精度很重要時,細胞如何應對蛋白濃度波動尚不清楚。